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微型小学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昔加末21日讯)巫统巫罗加什州议员拿督扎哈里沙礼表示,其州选区内有许多微型小学,但微小同样能够取得非凡成就。 扎哈里沙礼今日出席东猛华小助养计划开幕礼暨教师节庆典时指出,其选区内有许多少于150名学生的微型华小,如东猛华小、中央华小、瑟邦雷国小、阿瓦国小、巴莱巴当国小等,但微型小学同样能够取得亮眼成就。 “微型小学不能被忽略,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多的学校。微型小学必须要展示与其他学校是一样的,可以取得成功。” 他也强调,他对选区内的学校一视同仁,希望大家一同给予学生协助。 他表示,他从1989年至2010年曾担任教师,早期曾在巴隆地磨国小执教过一班多达70名学生的班级,也曾在其他小学教过一班只有4名学生的班级。 “所以,我很了解不管执教学生多或少的班级,教师都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并不存在所谓的微小教师较容易的课题,所有教师所背负的职责和工作都是一样的。” 他也提及,其太太是一名在职教师,现今教师的工作多,远比他任教时繁重。 扎哈里沙礼也是柔佛州农业、农基工业及乡村发展委员会主席,他赞赏东猛华小推动的耕种计划。 “我们鼓励社区、学校多推动各种耕种活动与计划,我们要从小教育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农业是社会的所有物。” 他强调,农业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也是所有人都需要的领域。 他也宣布拨款5000令吉给东猛华小推动的助养计划和农耕计划。 与此同时,昔加末县教育局局长阿都拉曼表示,昔加末居民日趋减少,以致学校学生人数也随之下降。 “毛基尔国中是区内最少学生的国中,只有150名学生,而柏马尼斯国中也只有210名学生。” 他以巴西古当的国中和峇都安南拿督阿末阿沙国中为例,巴西古当国中一班有约55人,但拿督阿末阿沙国中一班只有32人。实际上,一个班级可达41名学生,但部分学校一个班级可能只有15名学生。 东猛华小校长陈绣澳表示,该校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出席率和表现,并准备1000令吉现金作为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奖励。 “我们也提升了图书馆,在每间可是添加阅读角落与增设资讯走廊,以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阅读。尽管学生在学术方面的掌握与城市学校的学生有些距离,但他们自进入学校后就能学习各种技能。以学校的耕种计划为例,表示学生能够学习种菜、照料、收割和清洗和分类蔬菜。” 基于学生的表现不达标,东猛华小推动助养计划以为学生于每周一、二和四的下午时段提供三语辅导课程。在该校董事部与家协的协助下,该校于4月17日正式推动助养计划。 东猛华小董事长陈瑞南、助养之父(赞助人)兼董事李安和陈联环也出席今日的活动。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解决微型小学常见的方案是关闭、合并、搬迁和维持。在这当中,“合并”与“关闭”被喻为是华、印社会禁谈的课题,“搬迁”需要面对校地和经费问题,而“维持”的挑战是必须寻找学生来源。 报道:练珊恩 解决微型小学常见的方案是关闭、合并、搬迁和维持。在这当中,“合并”与“关闭”被喻为是华、印社会禁谈的课题,“搬迁”需要面对校地和经费问题,而“维持”的挑战是必须寻找学生来源。 华印社会拒绝“关闭”与“合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大马兴办母语教育并非易事,而政府至今未依据人口需求兴建华淡小,在校地和拨款上也未给予和国小相同待遇。 更何况,若合并后所涉及的学校准证无法保留,那么合并与关闭实际上没有分别。基于种种因素,教育部在处理国小和华淡小的微型学校课题上,并无统一方案。 华印社会除了认为“辛苦一点无所谓,搬迁或维持是最佳方案”之外,也从未把沟通大门关上。他们呼吁教育部开启对话,寻找共识。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在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捎来了好消息。 马汉顺:联合华教团体设“微小委会”争权益 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宣布,他将联合各华教团体成立“微型华小委员会”,同时也将推动和坚持教育部必须明文规定,若合并微型华小,所涉及的学校准证将被保留。 他说,此联合各华教团体成立的委员会将收集各别微型华小详细的资料,并提出符合有关学校董事部和当地居民意愿的方案。 “我会去设立这个委员会,然后定期开会讨论,已在筹划当中。这不是简单的任务,微型华小遍布全国各州,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同,华教团体在各州的分会,肯定可以协助。” 他指出,此委员会不包括教育部的官员,但是他本身将成为委员会和教育部的“桥梁”,让两方面的沟通同时进行。 “我们不是等到收集完资料再拿到教育部内去讨论,而是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当收集资料到某个阶段时,有需要就可以跟官员即时沟通,我会作为桥梁、协调的角色。” 至于董教总呼吁教育部效仿过去为了解决师资问题而成立圆桌会议的建议,马汉顺说,在微型小学的课题上,即便没有圆桌会议,也能透过即将成立的委员会展开许多工作。 他解释,过去在拿督斯里魏家祥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年代,教育部是为了解决当时严峻的师资问题,而透过内阁成立了圆桌会议。由于该圆桌会议被内阁赋予权力,因此能非常有效地解决问题。 “当时是因为师资出现约4000人短缺,为了解决危机,所以成立圆桌会议,但是现在微型学校还不至于那么迫切,所以重要的是未雨绸缪,不要等问题变成危机。” 无论是合并、关闭、搬迁或维持微型学校,他说,教育部最希望落实的,是最适合当地情况的方案。 微小若合并 须保留准证未来有需要的地方可使用 提及合并微型华小时,马汉顺说,他将推动教育部明文规定,所涉及的学校准证必须获得保留,以便将来能在有需要的地方使用。 “这是底线,也是我将坚持和推动的事。” 他说,教育部在处理微型国小时,一般会采取合并学校的模式,并为合并后学校离住家更远的学生提供交通津贴。国小的家长普遍上都能接受,但是华淡小却截然不同。 合并国小的阻力较小,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国小获得政府更全面的照顾。马汉顺坦承:“国小的情况不同,我们都知道,国小能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兴建。” 了解华社对华小的情意结 对华淡小来说,先贤辛苦兴建学校,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因此一间都不能少。许多华小校名也有特殊含义,并非如国小或淡小可能取自街道或园丘的名字,因此华小提及合并,保留哪所学校的校名也会引起争议。 他表示了解华社对华小的情意结,尤其他也来自新村,学校往往是祖辈设立保留至今,所以即便学生非常少,甚至渐渐没有学生了,大家还是把学校当作社区的资产。 “也有一些人担心,学校没有学生而自然关闭后,很难说将来该社区突然又再发展起来,有了(学校)的需求呢?实际上真的有这样的例子。” 他举例砂拉越峇哥中华公学,2010年因缺乏学生来源而被迫停办,但是在2018年5月全国大选前夕,获得迁校批文。 然而,在迁校的过程中,该校董事部才发现学校准证的教师配额早在2013年已被“静悄悄”地挪到另一所学校。 所幸后来找到另一所即将关闭的学校,获准使用该校准证的教师配额后,才顺利在2020年5月正式完成搬迁到三马拉汉新址。 这是“自然死亡”又获得搬迁“重生”的例子。 董教总:不敢贸然接受合并建议 无论学校因没有生源而自然关闭,或是将两所或以上的学校合并,董总和教总主席受访时皆表示,教育部没有明确说将如何处理学校准证。 这也导致一些董事部尽管不排斥合并学校,却不敢贸贸然接受合并献议。若教育部能明文规定保留合并学校的准证,该所暂时不运作的学校,未来就有可能在需要的地方重生。 谢立意:费用自己筹迁校反映不公平政策 在搬迁方案方面,教总主席谢立意说,搬迁学校恰恰反映出政府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教育政策。 “为何华小必须千辛万苦,甚至跨州跨县,以迁校的方式换取在华裔人口密集的地方建华小,而且费用是要我们自己筹款,但是国小却不需要?” 他说,无论国小还是华淡小,大家都在同一个国家里,若各源流都能在有需求的地方获得批准兴建,那么想必大家也能同意关闭或合并面对生源问题的学校。 “和国小一样,应该开就开,应该关就关,这样我们绝对同意,可是现在(华淡小)关了就开不到,所以关一间,少一间。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如果是相同的政策,就可能可以真的解决微型学校的问题。” 他说,即便如今教育部将搬迁微型华小作为解决方案,但是华社依然没有获得政府制度化拨地和拨款,因此许多搬迁计划面对重重挑战,很多时候也须靠政治力量去争取。 他认为,华社对关闭或合并华小那么敏感,主要是因为华社要求增建华小的意愿没有获得政府的尊重,因为有些地区确实还需要华小。 马汉顺:平均一所390学生华小数量非常足够 马汉顺说,全国华小的数量实际上已非常足够,除非未来华小学生人口突然暴增,因为若以目前的1301所华小,除以50万7177名华小学生总数,平均一所华小是390名学生。 “问题只是在于分配不均,小的学校可以低至10人以下,大型的则可以到二三千人。” “实际上我们看到政府也允许我们兴建新华小,从数据上,从1999年到今天,推动了29所新华小计划。” 他说,在华小数量足够的前提下,教育部近年常用以处理微型华小的方案便是搬迁。 他认为,国小在不需要时关闭,有需求时兴建的做法,实际上和搬迁华小,或合并但保留准证以供未来需要时使用的做法,只是名义上的不同,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所以我一直尽量让他们(官员)接受我的看法,能否也允许(华淡小)和国小一样,在有需要时兴建。但是问题是,要如何定义‘需要’? “如果我们可以协助使这个(过程)更容易,那么其实对大家都更好,意味着华社不必再担忧,万一关了,你不给我再开怎么办。 “因此,我同意‘合并但保留准证’。在我的认知内,教育部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我认为一定要坚持,我会去推动。” 华小学生人数显著下滑 马汉顺也说,华小学生人数逐年下滑的数据颇为显著,在2010至2021年间就减少了逾9万名学生。 “华小有那么多优点,注重成绩、纪律、肩负民族传承的使命,有那么强的优势,但是学生人数一直在下滑,而且幅度那么块,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认为,除了生育率、经济活动的改变,华小也面对私立和国际学校的竞争,因此必须严正看待问题,想办法克服,以加强素质。 相关文章:● 微型小学(第一篇):概况 学生人数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关或留?● 微型小学(第二篇):学生少 想迁校 又烦钱…… 华小“一间不能少”挑战大● 微型小学(第三篇):“内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异族生 印裔捍卫淡小 难度高● 微型小学(第四篇):微型国小没去留问题 华印社会被不公情绪笼罩● 微型小学(完结篇)解决方案:忧准证无法保留 “合并”“关闭”是禁忌
3年前
每当谈及“微型小学”,许多人基于各族人口比例与资源分配,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微型华小”和“微型淡小”,但是实际上,我国也有“微型国小”,而且数量还不少。 数据显示,全国36%国小属于微型学校,共2086所。当中以砂拉越和沙巴占最多数,分别有720所和487所微型国小,许多都是偏远和内陆地区的学校,因此即便学生人数不多,仍有保存的必要。 此外,在三大源流的学校中,只有国小在乡村地区的数量比城市地区还多,而且乡村国小生占整体国小生26%,比乡村华淡小生的各10%高出许多。 由于国小获得政府制度化管理,不面对学校供不应求的困境,因此合并或关闭微型学校对巫裔社会来说不是个“问题”,也不存在搬迁学校的需要。此现象使华印社会始终被不获公平对待的情绪笼罩着。 学生少易受教师关注仍有家长偏爱微小 尽管董教总和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三大源流的微型学校在近10年内皆有所增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往城市地区迁移,但是从城乡学校的分布来看,各族群的城市化程度有所差异。 截至2020年6月,位于乡区的国小共有3070所或占52%,城市地区的国小则有2805所或48%。在三大源流的学校中,只有国小在乡区的数量比在城市的多,分布也更为平均。 在学生分布方面,乡区国小生占26%,也比乡区华淡小生各10%的比例多,其余90%的华淡小生都在城市地区的学校上学。 目前有约106名学生的甘榜士拉央国小,虽然被归类为城市里的微型小学,但是却扮演着为当地社群和小孩提供上学便利的重要角色,而人数少也被视为学校优势,因为孩子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艾玛:“数量”不代表“质量” 艾玛(43岁)说,她今年就读二年级的孩子原本被教育部派到附近的St Mary国小就读,但是她选择把孩子转到甘榜士拉央国小,两所学校距离约4公里。 “我没有把孩子送去那所学校,我选择更好的,因为更加方便,除了载送容易,不用塞车,不用等很久,这里的学生人数没那么多。” 她直指“数量”不代表“质量”。虽然甘榜士拉央国小被列为微型学校,但是学生人数少对教学没有负面影响,因为无论是优秀生或学习较慢的学生,都得到教师的关注。 她说,孩子二年级的班上有约15人,在冠病疫情严峻的时刻,学生人数少更能保障学生的安全与健康,而且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更加密切。 “实际上,老师就好像学生的妈妈一样,若孩子迟到,还未去学校,老师甚至会到家里帮忙孩子梳洗,带他们上学。”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家长也说:“我若工作很忙,他们放学了可以自己走路回家。”对交通不便的家庭来说,把孩子送到步行范围内的学校接受教育,是最大的便利。 哈那菲:转读微小学习有进步 不属于甘榜士拉央居民的哈那菲(39岁)说,由于孩子在原本学校的学习欠佳,因此决定将孩子转到微型学校,即甘榜士拉央国小上课。 “我不住在这个甘榜内,我住在批发公市一带。孩子原本在公市附近的学校上课,但是那所学校的学生众多,一个年级有2、3班,一个班级有约40人。” 他表示孩子在学习上比较难专注,在学生人数多的班级,老师无法注意到每名学生,因此他决定帮孩子转校。 在甘榜士拉央国小,哈那菲的孩子班上有约25人,学生人数比原来的班级少了将近一半。或许是学习环境的影响,孩子的学习表现有所提升。 他说,该校还有另一个优势,即设有华文课。“学生可以选择阿拉伯文或华文课,我让孩子选择华文,就算不会读或写,至少会说一点。阿拉伯文则可以从宗教课补上。” 他也说,在疫情之前,甘榜士拉央国小和其他学校一样,有课外活动、运动会和各类比赛。“除了人数较少,其他的实际上都没有分别。” 7教职员“服务”9学生 微小人力资源一样多 尽管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生人数少的环境里上课,能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更有素质的教育,但是有者则认为微型学校的学习环境缺乏竞争。 从管理角度而言,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说,微型学校与师资等全国整体学校的资源管理息息相关。若能圆满处理微型学校的问题,不仅有助缓解师资短缺,也能提升学校的教育素质。 他举例:“霹雳仕林河的Ladang Kelapa Bali淡小以前有500多名学生,现在只有9名学生,教职员有7人。意思是,即便是1至10名学生的学校,仍需要这么多人力资源去维持。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在学生人数介于30至149人的学校,最少有7名教师,最多有36名教师;10至29名学生的学校,教师人数介于4至14名;1至9名学生的学校,则最少有3名,最多有9名教师。 他说,硬体设备也一样,教育部同样会拨款给微型学校进行维修,如兴建或维修厕所和礼堂等。最重要的是,如何能最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有素质的教育,才是关键。 马汉顺:无法办比赛学生少未必占优势 马汉顺认为必须从时代需求看待教育,“学生必须有竞争,但是如果学校的人数很少,只有20多人,他们无法举办比赛,无法集体讨论和互相鼓励,学生学习会面对问题,竞争能力少。 “社会有时也会误解,认为微型学校教师人数对学生的比例,对学生来说比较好,但是未必如此,因为教师还得兼顾其他工作,无法面面俱到。” 据了解,教育部2020年10月曾召开会议讨论微型学校的问题,并鉴定适合合并的学校,及须符合四个条件,即学校在5公里范围内、学生少于30人、属于同一源流,以及须获得所有家长同意。 合并学校在国小没有面对太大阻力,但是接获建议的华淡小皆已拒绝。 教育界人士:学生增学校反减 “华淡小受不公待遇”  “国小能开就开,所以关闭或合并不是问题”、“国小获得政府相对全面的照顾”、“政府制度化兴建国小,但是华淡小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接受访问的华印裔教育界人士,无一不提及国小与华淡小的“不同待遇”。 董总主席陈大锦说,全国七大华团在2018年提呈备忘录给时任首相纳吉,当中提出没有生源的华小应搬到人口密集地区,依据国家城乡规划发展指南,在0.4至0.8公里地区步行10分钟,邻里人口超过3000人就应该要有一所学校。 政府于2013年修订的《社会设备规划指南》阐明,小学的规划须依据人口需求,当中提及小学的类型共有3种,即国小、国民型小学和宗教小学。至于在社区里应该兴建哪种类型的小学,则须依据需求与教育部的批准。 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南,再加上政府欲关闭华淡小的一些历史事件,以及至今建校和迁校的困难,华印社会对政府缺乏信任。 陈大锦吁拨款留住微校 陈大锦呼吁教育部制度化依据国家城乡规划发展指南,拨地拨款让有需要的国民型学校顺利搬迁,延续微型学校的生命,也照顾学生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 他说,若以1970和2020年的数据比较,三大源流的学校学生人数都有所增加,国小增约109万人,华小逾7万人,淡小则增约1500人,但是只有国小的数量增加,华淡小的数量不增反减,即国小共增1603所,华小减少了47所,淡小则少了130所。 “这显示政府对多源流学校没有给予公平合理的对待。政府保留地都是给国小的,很少给华淡小,有也是凤毛麟角,都是撞破头争取或政治考量,不是根据学生人数和制度化的。” 预告:华淡小微型学校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捎来好消息。 相关文章:● 微型小学(第一篇):概况 学生人数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关或留?● 微型小学(第二篇):学生少 想迁校 又烦钱…… 华小“一间不能少”挑战大● 微型小学(第三篇):“内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异族生 印裔捍卫淡小 难度高● 微型小学(第四篇):微型国小没去留问题 华印社会被不公情绪笼罩● 微型小学(完结篇)解决方案:忧准证无法保留 “合并”“关闭”是禁忌
3年前
母语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历史,使华印裔社会对各自源流的学校有着非常相似的情意结,因此在关闭和合并学校的课题上,这两个族群皆表现出非常坚决的态度。 报道:练珊恩 母语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历史,使华印裔社会对各自源流的学校有着非常相似的情意结,因此在关闭和合并学校的课题上,这两个族群皆表现出非常坚决的态度。 然而,淡小与华小的处境又不尽相同,大马华裔人口比率约22%,印裔人口则是7%。董教总指出,有超过90%的华裔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华小就读,但是根据淡米尔基金会,只有46%的印裔家庭选择淡小。 除了对各自源流学校支持力度不同,数据显示,华小在2020年有近20%的非华裔生,但是淡小却鲜少有非印裔生就读。 当“内需”不大,又吸引不到异族学生,再加上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等因素,印裔在捍卫母语学校时,面对更大的挑战。 苏巴:捍卫学校数量“可迁校 不可关闭” 教育部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数据显示,在三大源流的学校当中,淡小最多微型学校,即学生人数低于150人的学校,而学生人数低至30人,甚至是10人以下的情况,淡小也同样居首。 在全国527所淡小中,多达70%或367所学校属于微型(国小36%;华小46%)。学生人数介于10至29人的淡小占19.2%(国小2.7%,华小6.1%),0至9人的则有4.6%(国小0.2%,华小0.8%)。 马来西亚淡米尔基金会副主席苏巴受访时说,高达70%的学校属于微型是个严重的问题,主因是淡小过去多设立于园丘,但是印裔社会如今已不再依赖园丘经济,并搬到市中心或城市工作与生活。 拒与华小合并建议 他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森州和柔州等部分州属的微型淡小近年曾收到教育部要合并学校的建议,但是和华小一样,所有淡小都拒绝合并。 “对我们来说,学校是属于社会的,就和庙宇一样。我们要维持学校的数量,不应该关闭,但是可以搬迁到印裔人口多的地区。” 除了和华社一样极力捍卫学校数量,苏巴说,印裔社会也认为,若淡小数量变少,印裔校长的人数也会随之减少。 “这是社会的情绪,因此强烈反对合并,搬迁倒是可以。” 他促请教育部展开研究,以收集和了解527所微型淡小的情况,并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再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促政府拟未来方向计划 他认同一些地区的学校已不再具备潜力,如吉打华玲县的瓜拉吉底(Kuala Ketil),在短距离内有约8所淡小,几乎每所都是微型学校。 “政府应该介入,展开研究。尽管教育部曾提出未来方向计划,但是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是零。” “若搬迁 学校就没了”  马鲁塔姆都:坚持留守园坵 和华社一样,尽管教育组织的代表认为社会应该接受微型学校从需求不大的地方,搬迁到需求量高的地区,舒缓当地拥挤学校的情况,但是有些学校董事坚持学校应该继续留在原址,服务当地社群。 雪邦Ladang Bute淡小董事长马鲁塔姆都说,该校2014年曾接获转移学校准证至双溪比力的献议,但是被该校拒绝,因为他始终认为,Ladang Bute淡小应该留在Ladang Bute。 “如果准证转移到双溪比力,这里就没有学校了。若他们有需求,可以尝试申请新的准证。” 他解释这么做是为了不想重蹈覆辙。“附近曾有个名为Lothian Dalam的园丘,当时兴建KLIA时,所有园丘员工都迁到沙叻丁宜新镇,该园丘内的学校便关闭了。 “后来当地人兴建学校,想要使用Lothian Dalam学校的准证,遭到教育部拒绝,表示准证已没有了。我们已经失去那所学校,不想再失去这所学校。” 马鲁塔:对未来抱希望   提供各类津贴招生 缺乏学生来源,又想将学校保留于原址,无论是微型淡小或微型华小,学校董事部往往会竭尽所能,提供各类福利与津贴吸引学生。 在Ladang Bute淡小担任董事长达9年的马鲁塔说,该校始于1920年,由园丘雇主管理,园丘工人执教,直到1958年,才转为由教育部管辖,拥有教育部培训的教师。 “当时学校有约90人,附近的小镇、园丘和甘榜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这里。1994年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开始兴建,园丘工人迁移到沙叻丁宜小镇,Lothian Dalam和Lothian Luar园丘关闭,学生便开始减少。” Ladang Bute淡小2018年有22名学生,2019年18名,2020年13名,今年则有18名。“去年3名六年级生毕业后,今年原本只有10人,但是我们推出招生计划,成功吸引了8名新生。” 这8名新生不止是一年级生,还包括了二至六年级生,他们原本在附近约200人的学校就读;而所谓的“招生计划”,除了是扩大宣传,也为学生提供校服、书包和交通津贴。 马鲁塔说:“我们愿意提供一切我们能给的。” 令人鼓舞的是,该校在今年的行动管制令期间,学生人数再添7人,即总共25人。 马鲁塔说,该校曾向教育部申请从园丘迁至大路旁,但是遭到拒绝,当局表示除非校方能证明可以拥有足够的学生人数。 发展计划有望增学生来源 于是,Ladang Bute淡小在原址保留至今,校方只能透过提供各类津贴吸引学生。尽管这非长远之计,但是马鲁塔对当地的未来发展始终抱有希望。 他说,该校土地如今属于云顶集团,土地用途已从种植转换为房屋。若将来发展成住宅区,便有望增加学生来源。 “附近森那美公司的土地也有发展计划,据闻雪州政府也会发展附近的大道系统。只要这些计划落实,我们就有希望。” 华小坚持董事部主权  淡小可接受转“政府学校” 华裔和印裔的教育组织在提及搬迁学校的困难时,皆表示土地和经费是最大的难题,然而,对于是否接受学校从“政府资助学校”转为“政府学校”,华印教育人士持不同态度。 部分华教人士认为应该维持政府资助学校的状态,而印裔普遍上不反对政府资助学校转为政府学校。 这是因为若学校属于“政府资助学校”,那么土地便属于学校董事部,也必须负责购买土地、地税和搬迁的费用;若是“政府学校”,即土地属于政府,那么所有开销也由政府承担,惟董事部不再拥有校地和学校主权。 董总主席陈大锦受访时,对此坚决说“不”,因为董事部是保管学校的主权,此权利也受到教育法令的保障,“学校董事部必须存在。” 他举例搬迁至柔佛巴西古当马赛城的新廊华小,曾接获将学校转为政府学校的建议,以豁免逾百万令吉地税,但是董事部选择维持政府资助学校的状态,以保有董事部主权。 他也说起当霹雳州的微型华小接获合并献议时,董事部第一时间拒绝,才得以保住学校。在政府资助华小,合并或搬迁都必须获得全数董事部同意。 购地经费现实问题 实际上,也有华小同意从政府资助学校转为政府学校,但是这种情况在淡小的搬迁计划上更为常见。 苏巴说,印裔不反对学校转为政府学校,因为回归现实,学校搬迁需要购买土地,若董事部没有能力,又无法从社会筹足款项,便只能冀望政府购买,并负责所有搬迁费用,或拨款让董事部处理搬迁事宜。 苏巴:让孩子念淡小  学前教育班发挥作用 苏巴认为,除了搬迁,再发展计划也能协助解决微型淡小的问题,尤其是提升破旧淡小的设施与设备、发展成寄宿学校或体育学校,以及设立学前教育班。 他说,目前只有约46%印裔家庭将孩子送到淡小就读,原因包括许多淡小缺乏设备、环境不益于素质教育,以及淡小的地点不符合父母的需求等。 他说,除了需要政府拨款改善设施、提升教育素质和学校竞争力外,设立学前教育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更多父母愿意将孩子送入母语学前教育班。 “我们已设立了23所学前教育班,证实是有帮助的。学前教育班的学生很大可能会在同样的学校继续上小学。” 他说,虽然各族群,包括印裔的生育率都呈下降趋势,但是他相信社会对淡小仍有需求,城市地区实际上也有学生人数过多的淡小。 预告:由于国小获得政府制度化的管理,不面对供不应求的困境,因此合并或关闭微型学校对巫裔社会来说不是个“问题”,也不存在搬迁的需要。尽管如此,国小仍有2086所微型学校。 相关文章:● 微型小学(第一篇):概况 学生人数低至1人 最多150人 逾3千微小 关或留?● 微型小学(第二篇):学生少 想迁校 又烦钱…… 华小“一间不能少”挑战大● 微型小学(第三篇):“内需”不大 又吸引不到异族生 印裔捍卫淡小 难度高● 微型小学(第四篇):微型国小没去留问题 华印社会被不公情绪笼罩● 微型小学(完结篇)解决方案:忧准证无法保留 “合并”“关闭”是禁忌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