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15日訊)誰說靜止的畫面不會動?
昏暗的展廳裡,打在作品上的光源吸引著人們走近。作品的畫面很雜,由多個圖像拼貼組成,沒有一個突出的中心成為焦點,但人的目光總是習慣尋找一個定點注視。
ADVERTISEMENT
展廳最大件的作品上有幾條形似“毛毛蟲”的東西,抓住了我的目光。走近,才發現“毛毛蟲”原來是可辨識的幾句英文:“Freedom is slavery”(自由即奴役)、“War is peace”(戰爭即和平)、“Ignorance is strength”(無知即力量)。
即便不知道這些字句出自喬治·奧威爾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也無阻觀看的人揣摩作者把這些字句藏在一堆拼貼符號當中的用意。那麼,作者精心置入這些字句,究竟是為了引導,又或是誤導觀看者對一件作品的解讀呢?
引發思考達到創作目的
現居日本的藝術家陳凱烜(40歲)本月帶著“沒有什麼是單獨存在的”(Nothing Exits Alone)系列作品返馬開設個展,上述作品是10件展品之一。
他告訴《大北馬》社區報記者:“作品單是能夠引發人們的聯想,啟動思考的過程,就已經達到創作的目的了。觀看者思考的結論或提出的詮釋,相比之下已不那麼重要。”
他希望展覽可激發人們打破慣常的觀看方式,嘗試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待事物。
本次展品包括平面圓形及球體雕塑,各種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元素拼貼在同一件作品上,有政治領袖的頭顱、宗教聖像、思想領袖、卡通、街景、商標、文字、物件……他希望觀看者可以在這些符號堆中自由聯想。
視角決定事件觀點
在眾多圖像的拼貼組合裡頭,總有可以一躍成為人們目光注視的焦點。這圖像或是一位建立豐功偉業的超級偶像,又或是一個慘無人道的大暴君,而這兩種描繪有可能都是指向同一個人。
這是因為站立的位置,決定了我們觀看的視角,以及隨之而來的見解和立場。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源自於切身的經驗和背景。被你奉為英雄的人物,對其他族群來說,也許是個帶頭搗亂的滋事分子。
陳凱烜認為不同背景的人觀看同一件作品,自然會看出不一樣的東西。有時候,正是這些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給世間來了紛亂。雖然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以及萬物之間存在著差異,但絕非孤立或互相對立的存在,彼此互相連結。
“特別是在多元社會,如果可以不那麼堅持己見,換個角度看待事情,也許有些紛爭可以隨之迎刃而解。”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曾經覺得生命沒有意義,只是行屍走肉地活著。直到接觸信仰,才讓他感受到天上地下、受造物之間相互聯繫,沒有什麼是單獨存在。
作品的意義是流動的,就像一件件圓形及圓球的作品,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端看你從哪個角度開始。轉動眼球,移步到另一端,靜止的畫面也就動起來了。
【沒有什麼是單獨存在的(Nothing Exits Alone)展覽資訊】
日期:11月2日至24日(每逢週五至週日)
時間:上午10時至傍晚6時
地點:興巴士O Sculpture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