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发布: 8:11pm 04/07/2024

华校

友族生

华校

友族生

庄俊隆:有些华校连年无华裔生 教好友族生 创华小榜样

供上网///(大北马)庄俊隆:微华小若能将友族教育好,其教学模式必成全国参照!
庄俊隆说,若友族愿意进华校,并学习中华文化,那他们将来或会成为华校的护航者。(陈嘉盈摄)

(华玲4日讯)吉打州董联会主席庄俊隆说,吉州有26所华小的过半,麻坑新中学校近5年全校是巫裔生,打活公民学校连续3年全校是友族生。

他强调,未来华小会无可避免走向“多元化”,但只要校方把友族生教好,其教学模式必然能成为全国华小的参照,尤其那些“靠友族生来撑”的华小。

ADVERTISEMENT

“若友族愿意进,学习我们的文化,那将来他们或会成为我们的护航者;优秀的友族生甚至能为华校宣传。”

庄俊隆今午在吉董联会与打活公民华小董事交流会上,发表谈话。

供上网///(大北马)庄俊隆:微华小若能将友族教育好,其教学模式必成全国参照!
吉董联会到打活公民华小拜访并与该校董事交流;前左起林钦铭、林俊漍、林炳城、庄俊隆、徐位正、杨仁和、饶启满及潘光耀。(陈嘉盈摄)
吉州“超微小”比率高

他说,吉打有89所华小,目前只有双溪大年新光学校的学生人数超过千人。另有约52所华小少于150名学生,43所华小少于100名学生,皆属微小。少于30名学生的超微小则有14所。

“全国只有112所超微小,吉打占14所,比率相当高。”

“根据我们统计,相比10年前,州内华小生人数下跌了约5000人,即从2万3000人降至1万8000人。”

麻坑新中近5年全校友族生

“麻坑新中学校近5年全校是巫裔生,打活公民学校连续3年全校是友族生,今年才迎来一名华裔生。这两所学校在近5年里,学生人数却一直上涨。”

他说,有华裔担忧,全校或多数友族生的华校会不会变质?但因华裔生育率减少,加上许多搬迁到大城市,若是地区没有发展,只能依靠友族生撑校。沙巴全州华小,友族生占皆70%。

供上网///(大北马)庄俊隆:微华小若能将友族教育好,其教学模式必成全国参照!
庄俊隆(右)受邀参观学校,该校全部课室配备冷气,桌椅也是全新。(陈嘉盈摄)
有教无类 捍卫华小特质 

庄俊隆呼吁吉州华小,接受来自任何族群和宗教的学生,但必须确保华小不变质,以及继续捍卫华小特征。

“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华小的底线。所谓华小特征,即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和考试媒介语,除了马来文和英文两个语文科。也要以华文作为行政用语、传承中华文化为主。”

“绝对不能因为友族家长对于中华文化的不解,动摇我们的教学方针。比如不能因为全场都是友族,改变我们立场原则以马来语致词,反之应华语致词为先,再以马来语翻译。”

供上网///(大北马)庄俊隆:微华小若能将友族教育好,其教学模式必成全国参照!
吉董联会拜访麻坑新中学校;左起郑学仪、张楗汶、邓顺平、吴志强、赖俊英、庄俊隆、麻坑新中华小董事长陈振淼、潘光耀、陈彬彬、理事洪美珠、杨月诗。(吉董联会提供)
坚守民族大局 不能破例

庄俊隆强调,在“双语教学计划”课题上,华小绝对不能以学校概况,特别是那些“靠友族生来撑”的华小,“破例”接纳,反之必须兼考虑整个民族,以及政府落实该计划的真正目的,去考量是否接纳这事。

“办华校要有宏观,望华小能以大局为重。”

供上网///(大北马)庄俊隆:微华小若能将友族教育好,其教学模式必成全国参照!
徐位正说,那些”学校没有华裔生,出钱让巫裔就读。”的刻薄话语,与极端政客发表的谈话无异。(陈嘉盈摄)
徐位正:心酸华社狭隘言论

打活公民学校董事长徐位正说,在该校全校剩友族生的时候,许多华裔不解并声称,既然都没有华裔生,为何要花那么多钱来发展学校,甚至有人称,学校装修得那么漂亮,最后还是给巫裔就读。

他说,类似的话语不止听了令人心酸,更认为这与极端政客发表的谈话无异。

“学校毕竟还是学习、办教育的地方。显然,这些人是教育的失败。”

供上网///(大北马)庄俊隆:微华小若能将友族教育好,其教学模式必成全国参照!
徐位正(左二起)带领庄俊隆等人参观进行中的电脑室工程,该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陈嘉盈摄)
友族家长帮忙宣传

他说,该校这些年的努力得到许多家长的认同,友族家长甚至游说亲朋戚友、邻居将孩子送到公民就读。

为此,该校学生人数也从2019年的28人,攀升到今年的40人,明年估计会有45名学生,包括3名是华裔生。从2022年开始,公民学校不再是清一色巫裔生。

与会者吉董联会副主席潘光耀与张楗汶,学校董事会总务林炳城、副董事长兼家协主席杨仁和、理事饶启满、查账林钦铭与校长林俊漍。

供上网///(大北马)庄俊隆:微华小若能将友族教育好,其教学模式必成全国参照!
州内有26所华小友族生过半。(陈嘉盈摄)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0:30am 19/03/2025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华文很难学吗?巫裔生阿菲丽娜坦言好难,所以她曾经纠结要不要放弃华文。但她还是从华小一直坚持到大学都还在学华文,原因很简单——她担心如果半途放弃学习华文,会不会等于放弃了很多机会?

阿菲丽娜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
视频:本刊 林芷桑

非华裔就读华小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像阿菲丽娜那样小学念华小,中学念国民型中学,到了大学还修读华文专业的非华裔毕竟还是占极少数。而且难得的是,她父母完全不会华文,所以家里其实没有人能够帮她,可她还是坚持走了那么远。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选择读华小其实不算太难的决定,对当时只有7岁的她来说,“如果有朋友陪你一起玩,就什么问题都没有,所以我还是很开心去读华校。”

她比较犹豫是刚升上中学的这段时期,在她就读的北海锺灵国民型中学,她自言同年级四百多位学生就只有她一位“包头”的。开学第一个星期,她曾哭着对父母说她想转校,父母劝她多忍耐两个星期,如果还是不能适应才办理转校。果然两星期后她打消了转校念头,她跟父母说:“不用转校了,我有朋友了,”所以她其实只要有朋友陪伴就没问题。

阿菲丽娜中学时期是同年级学生中唯一巫裔,她自言要从合照里找她一点都不难,因为她往往是照片里唯一“包头”的学生。
多掌握一种语言 多一个工作机会

中学毕业后,她再次选择了华文,现于马来亚大学修读应用语言系中文专业。她决定继续在华文这条路走下去,因为她认为在马来西亚,几乎人人都会马来文和英文,但华文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她想要善用她懂得华文的优势。

阿菲丽娜大学就读马大应用语言系中文专业,2024年曾到韩国当交换生4个月。

关于学习华文的好处,她深有体会的一次是中五毕业后想要跟朋友一起去打工。当时她在一家手机店用华语跟朋友聊天,老板听见后很惊喜,问她“你会讲华语?”由于这家店的主要顾客群是华人,因此老板知道她能说流利的华语后便决定雇用她。而跟她同行的朋友因为华语不流利,所以未被录取,这点让她发现原来掌握华语真的有优势。

还有一次是不久前她想要到一家公司实习,这家公司其实要找的是生物系学生,但她仍鼓起勇气去应征。对方知道她的专业后非但没有拒绝她,反而觉得她语言能力强,特别适合营销工作跟别人沟通,因此还是录取了她。这又一次让她领略了学习华文的好处,原来多懂一种语言意味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身边人的支持很重要

今年2月,阿菲丽娜在“2023年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颁奖礼”分享她学习华文的历程。虽然这不是她首次在台上向年轻学子分享她的经历,却是她第一次在父母面前用华语公开演讲。

阿菲丽娜在“2023年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颁奖礼”分享她学习华文的历程,也是她首次在父母面前用华语演讲。

他们家总共有6个小孩,阿菲丽娜排行第二,家里除了她之外,老三和老四也曾就读华小。由于家里没有人能够教他们华文,因此父母只好送他们去补习。然而,他们家只有父亲一人工作养家,没能力长期负担3个小孩的补习费,所以只好忍痛让老三和老四在小学大约四年级时转校,剩下华文最好的阿菲丽娜继续就读华校。

让孩子就读华校的原因很简单,父亲祖基菲里说,他和妻子罗斯拉瓦蒂希望孩子各有所长,如果让阿菲丽娜走一条对马来家庭而言比较不一般的求学路,那么华文便是她的专长了。

不过,做父母的难免会担心孩子无法适应陌生环境。罗斯拉瓦蒂说,阿菲丽娜读小学时还有一些马来同校同学,但升上中学后就只剩她一位马来人,所以刚开学那阵子,父母常到学校给女儿送饭,关心她在学校过得好不好。

身边人的支持很重要,阿菲丽娜如今回想总觉得:“如果当年跟父母说我要转校,而他们又没有让我坚持下去的话,我觉得我现在会留下遗憾。”

阿菲丽娜(中)刚上中学时一度哭着想要转校,她很感激父母当时鼓励她留在华中继续学华文。她说:“如果当年跟父母说我要转校,而他们又没有让我坚持下去的话,我觉得我现在会留下遗憾。”
在困难的道路上迎面而行

身为非母语者,她坦言华文很难学,尤其是古文。可是仔细想想,她觉得每种语文都各有难度,其实只要身边的人肯支持,加上自己又坚持学习,就不会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从非华裔的角度说,这段路虽然真的不容易,但我还是走了下来。”她向华裔学生喊话:“我能,你们更加能!”

那些阻碍学生报考华文的原因……

近年,SPM华文科考生人数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虽然人数偶有回升,但自2020年起就一直少于5万人。

马来西亚中文促进会主席李金泉说,由于华裔出生率下降,因此目前SPM华文科的考生人数还算可以接受。但如果跟华小毕业生人数比较,就会发现很多华小毕业生上了中学后没有报考SPM华文,这一点值得华社关注。

李金泉说,马来西亚中文促进会走访了三四十所政府中学,发现几乎每所中学都有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

中文促进会走访过全国三四十所政府中学,发现有些中学的学生因为各种因素而不被鼓励报考华文。他说,第一是师资问题,中文促进会走访的每一所中学几乎都有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10年前包括华中(国民型中学)在内,全国约有2500名华文教师,但根据教育部副部长办公室几个月前公布的数据,现有1521名华文教师,“我们要从哪里来填补(空缺)?这是一个大问号。”

第二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比如校方指课表排不上华文课,只能把华文课安排在下午班。第三是校方的态度问题,他透露,有些老师以学生的华文成绩不佳为由,劝学生不要报考华文。也有学校指没有华文师资,要家长自己去找老师来教课,家长不满何以孩子来学校读书,却要家长自行解决师资问题?

办华文教育原本已经不容易,要在国民中学(国中)推动华文教育更是难上加难。蕉赖柏林本国中华文科主任陈晓伟说,国中华文班没有董事部的支持,且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室,所以无论华文班或华文学会活动都要靠老师和学生自力更生,就像流浪的绵羊那样到处寻找水源。

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华文和报考华文,星洲日报爱华文工委会今年2月颁发“2023年国中SPM华文卓越表现奖(乌冷县)”,奖励在SPM华文科考获A的国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国中华文科指导老师。由于经费有限,因此这次的奖励只限雪州乌鲁冷岳县师生,希望日后将范围扩大。

国中开办华文班不容易,星洲日报爱华文工委会因此奖励在SPM华文科取得优异成绩的国中生还有他们的华文老师。
从文化遗产中汲取力量

其实不只SPM华文科考生人数下降,STPM华文科也面对同样问题。许多人对报考STPM华文科存有迷思,以为公立大学录取学生时不会考虑STPM华文科成绩,但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潘碧华副教授说,前些年曾有调查显示,华文科考获A和A-的学生,基本上要就读公立大学文科都没问题,甚至也有学生被兽医系录取,所以她劝请大家不要受到误导。

关于学习华文的前景,她从就业、深造、民族文化遗产等方面分析学华文的好处。她提到一个以前她在北京大学读博士时的例子:

当时有一位老师很有名,常有其他科系学生来旁听。有一天有一位电脑系的学生很疑惑,站起来问这位老师:“我们搞科学的、搞理工的都是往前看,我们研究未来的东西和发明东西,让我们得到更多利益,为什么你们读中文的,每次都是读古老的东西,为什么去研究上千年以前的文字呢?”

这位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位学生,而是问在场的学生:“你能讲出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人物吗?”这个问题难不倒学生,很多学生举例李白、杜甫、欧阳修和苏东坡。这位老师继续问:“你们能讲出唐宋时期最有钱的人的名字吗?”结果大家都答不上来,老师说答案其实就在这儿,大家自己品一品。

这位老师要点出的其实是文化遗产,潘碧华说,文化遗产是建立我们人生跟价值观的重要一环,“我们懂得唐诗宋词,懂得一些古代成语、故事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的借镜,当我们面对困难及纠结的时候,这些都是借镜让我们思考未来。”

潘碧华以“华文——打开人生的出路”为题,谈学习华文的好处与前景。
不要放弃华文思考

华文影响力与日俱增,李金泉说,从《黑神话:悟空》游戏,到DeepSeek人工智能及《哪吒2》电影,华文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已扩展至全世界,加上中资公司越来越多,学生如果报读和报考华文,无疑可提升竞争力和得到更多就业机会。

潘碧华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学习华文的前景。她说,过去华社需解决经济、温饱等基本问题,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属于马斯洛第一层(生理)和第二层(安全)的问题都已基本解决,我们不应停留于此,应该着眼于更高层,即“爱与归属”和“自我实现”。像阿菲丽娜,她不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她追求的是自我提升,这是属于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学华文不一定要读中文系,但潘碧华希望大家不要放弃阅读华文书,也不要放弃华文思考,就像现在有些医生工作之余也热爱华文写作。她说:“我们要提倡和推动的不是说你读华文你就一定能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希望读华文有多一点人生出路——我们了解我们是谁,了解我们的生命责任,甚至带给别人温暖。”

更多【】: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重启人生,在停格的梦想里找到另一条道路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