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意識早在數十年前就出現在政府的政策中,“3R”是最早響起的口號。不過,環保意識近15年來才有越來越強的趨勢,除了受國際氛圍影響,也歸功於政府通過政策的推動,尤其是檳州政府,以及民間的熱烈響應與參與。《綠量》將述說環保二三事,述說這些綠色力量。
拯救地球,從廚房開始……
ADVERTISEMENT
環保酵素愛地球非營利組織主席陳來水和妻子李淑芬,於2008年時被“2012年世界末日”的預言嚇到,於是開始製作環保酵素,希望盡一點力拯救地球。

他們這一做,就做了16年。除了夫妻倆,他們也成立了組織,號召大家一起加入環保行列,製作、使用和推廣環保酵素,為地球盡一分力。
陳來水:環保要發自內心
然而,這16年來的努力,從社區和民眾對環保的醒覺意識和反應看來,陳來水淡淡地回了一句:“你會掉眼淚。”
他說,環保是大家發自內心要去做的事,但民眾對這一號召顯然不太給力。
無論如何,唯一比較欣慰和正面的事,是對於酵素的使用。陳來水說,這16年來的經營,確實讓很多人知道和使用環保酵素。

“很多人知道(酵素)的用處,也經常使用,但他們都懶惰做。”
這樣的成果,對於當初創立組織的目的而言,算是失敗的。
陳來水說,如果不製作酵素,果皮還是被丟掉,腐爛的果皮會造成空氣汙染,沒有達到環保的效果。

他補充,只有大家一起製作、使用和推廣環保酵素,才能真正地為地球盡一分力。
按時供應3酒樓清理衛生
“環保酵素愛地球”每個月供應給亞羅士打區內3家酒樓36公升的酵素,用來清理廚房、抹地和桌椅等處理清潔衛生。
陳來水說,這3家酒樓的老闆接受建議,讓員工使用酵素進行清洗,整個環境都清新和沒有異味。

他說,他每個月都會送24瓶裝(每瓶1.5公升)的酵素到各酒樓,這分量足夠酒樓使用1個月。
他補充,酒樓也將宴會上用完的塑料空瓶送給他裝酵素,一舉兩得。
領養淨化菜市場溝渠
領養2座菜市場的溝渠,每個月淨化2次,一做就5年。
陳來水說,他從2019年開始,領養直落灣也巴剎,而亞羅士打大巴剎則由另一名會員負責。

他說,他們每個星期2次淨化溝渠,每次倒20升的酵素,去除臭味。
“疫情期間,我就提供酵素給清潔工人,讓他們使用酵素清理菜市場,他們都讚不絕口。”
但他也提醒菜市場的小販,必須要注意整潔,切勿隨意丟棄垃圾,因為酵素只有分解油脂,達到除臭效果,但不能清除垃圾,溝渠內的垃圾還是必須手動處理。
每瓶酵素稀釋抹地可用1年
家住甘榜比桑的陳來水,在住家制作上百個水桶的酵素(每桶100升),每個月可以生產約3噸酵素。

他製造的酵素,除了用作淨化溝渠、河流、送酒樓之外,也會包裝成每瓶1.5升的量,放在店裡,免費派送給有需要的民眾。
他說,每1.5升的酵素,用水稀釋後,單單是用來抹地就可用1年。而他每個月也會在住家後方倒入2000升的酵素,淨化吉打河。
直接排入河流淨化
“我的住家後面就是吉打河,當酵素成熟後,我就直接倒入河裡淨化,去年一整年,我倒了2萬5950升的酵素。”

他解釋,淨化後的河流,是沒有臭味的。當然,這不能與疫情期間相比,當時候所有活動都禁止和暫停,屋後的吉打河沒有垃圾,加上酵素淨化,整條河水很清澈。
盼免費借空間放酵素桶
陳來水促請有空置單位的業者免費借出單位,讓他放置桶子製作酵素。
他說,現在他住家只能容納100個水桶,每個月黑糖的費用約800令吉,果皮是免費的,這樣就可產出3噸的酵素。

但是他說,如果有人願意借出單位,以800個水桶計算,一個月可以生產10噸以上的酵素,每個月黑糖的費用大約2000令吉。
在家做酵素 簡單環保
環保酵素做法簡單,每個人都能在家裡做小量酵素,供日常用途。

陳來水說,如果以1.5升水瓶製作酵素,比例是水900毫升、果皮270克,以及黑糖90克,關緊瓶口,發酵3個月成熟後,即可使用。
但他提醒,在這過程中,必須每日稍微打開瓶口釋放氣體直到無氣為止,且每天必須攪拌,讓果皮浸在液體中。
“我們鼓勵家家戶戶做(酵素),家家戶戶用(酵素),才能達到效果。”
日常起居見證“厲害”
夫婦倆也親身見證和體驗環保酵素的厲害。
陳來水說,他的妻子去年不慎被滾燙的羅漢果水燙傷大腿,當時候他趕緊讓妻子直接坐在裝滿酵素的桶子,浸泡約一小時。

他說,妻子一開始感覺到傷口刺痛,之後就完全沒有痛感,傷口起了大水泡,完全沒有到醫院治療。
“後來,因為被家人罵了之後,我們才去診所看醫生,醫生看了也說沒事,一星期後再回去複診。”
他說,一星期後傷口結疤,醫生擔心受感染將外層剪開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皮膚內層嚴重被燒傷,屬於幾級的燒傷程度。

但他說,妻子的傷口約2星期就結痂,醫生對這種神速恢復也感到驚訝。
他說,他在日常起居中都用酵素,酵素等於藥。當然也要看是否合適,才能對症下藥。
他也說,曾經廠內有員工被燙傷或割傷手,趕緊泡酵素後,傷口不會有痛感且復原快,也不留疤。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槟城10日讯)鲜奶盒可以回收吗?打包食物用的塑料盒呢?塑料袋呢?……到底可以投进回收箱吗?
城市庞大的垃圾量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若是被随意丢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垃圾分类及回收是环保举措之一,经过多年的提倡,这些意识也逐渐纳入市民的生活中。
只不过,塑料如今被广泛运用在包装、餐饮等,对现代生活各方面几乎是“无孔不入”。多年前令人朗朗上口的再循环宣导歌“棕色放玻璃,蓝色放纸张、橙色放塑胶、铝和钢管”已经解答不了市民在回收方面的疑问:哪些塑料可回收,那些只能丢?
“何必那么烦?一并丢进垃圾桶,麻烦不就消失了吗?”
来自槟华独中的赖宣憶、赵籽巸和陈薇莹认为,就这么放弃分类实在是太可惜了。她们希望借助科技的方便,让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变得更容易。
其实,回收并不难,只是有点烦。之所以会感到麻烦,是因为回收分类的知识不足。她们研发“Mother Hero手机软件”的发想就是基于此应运而生。

环保即是地球英雄
手机软体取名“Mother Hero”是因为她们认为环保即是地球的英雄,守护大家居住的环境。它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可显示资源回收的资料,也能帮助大家辨识废料。使用者只要打开有关软件摄下物件,就可获知这件东西是可回收与否。
这件作品构想从日常生活入手,观察细腻,切身了解一般人在分类及回收垃圾时面对的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它获得专业评审的肯定,揽获2023年世界青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发明与创新比赛团体赛银奖,以及2023年Tech 4 Good Challenge发明挑战赛“环境与可持续性项目”季军。
塑料底部可获取类别
赵籽巸(高一,商美科)和赖宣憶(高一,理科)接受《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讲解“Mother Hero”的操作,分享在研发及参赛过程的所思所想。

在众多废料当中,塑料的种类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判断哪一类可回收。所以,了解塑料是什么类型显得很重要。赵籽巸解释,塑料根据其化学成分归为7类,人们一般可以从塑料的底部获取有关的讯息。例如:塑料容器底部通常会印制三角形,而三角形内会标示“5”或“6”的数字,这就是塑料的分类。
她们在手机软件置入7类塑料的说明,即:“一号”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二号”HDPE(高密度聚乙烯塑料) 、“三号”PVC(聚氯乙烯)、“四号”LDPE(低密度聚乙烯)、“五号”PP(聚丙烯)、“六号”PS(聚苯乙烯) 及“七号”其他塑料。
“使用者可以点进去,看看自己手上的塑料是属于哪一类,也获取塑料分类的资讯。”
如果手上的塑料没标记塑料类别,可在软件点选拍照功能摄下准物件,由软体分析再告知可否回收。若可回收,下一步会告诉你如何回收并且导出回收中心的名单。只要在名单内点击有关回收站点,会再导向该站点在谷歌上的更多资讯。
赖宣忆补充,这款软件的“显示附近回收站”名单是由她们输入,往后若要进阶发展,或可置入GPS导航功能,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此作品是她们首次为了参赛而研发,因为缺乏经验,所以感觉有点难度。但经过2个月的摸索,她们都收获不浅,除了奖项,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习得的重要观念。

赖宣憶:把困难变容易
赖宣憶说,比赛时会获得评审的赞许,也会得到批评或值得深思的建议。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反馈让她意识到“设计和发明得深入了解人性”的重要观念。
“能不能让回收变得再方便一点?”有位评审告诉她,软件成功或好用的关键是掌握大部分人的心态和需求,包括人的惰性。所以,如何把一件麻烦和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就是发明的目标之一。
赖宣憶认为回收是个简单的举动,很多时候不是人们不想做,只是因为不懂如何分辨,觉得麻烦,结果乱丢。这问题就是“Mother Hero”的出发点。虽然作品已完成,但她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深思,包括:人们不回收的原因是什么?
她逐渐了解到这些问题会受到人的心态、周边的环境和政府的角色很大的影响,而这正是投入发明需要时刻思考的事情。
赵籽巸:发掘越来越多乐趣
赵籽巸说,她们耗时约2个月完成设计和编码等工作,但另一层考验是要出赛对外展示作品时才要展开。
“比赛的展出环节充满挑战,需要随机应变。评审是众多的观展人之一,我们不知道真正的评审是谁,唯有真正熟悉作品,才能回答所有关于作品的问题。”
第一次参赛让她感到新鲜,后来她在研发第2个作品时发现了更喜欢后者。她正在从各方面的尝试中,发掘越来越多的乐趣。
何和中:科研走多元路线
槟华独中的科技研究会是于2019年由数理学会(主)与多媒体资讯学会(副)合并成立,创客室也在同年启用。短短数年间,该校在科技竞赛中取得亮眼成绩,自2021年以来,学校斩获约115个全国和国际级别的奖项。

科技研究会顾问老师何和中说,该会积极参与各项科技比赛及工作坊,提供学生更多与外界接触、学习的机会,旨在让会员接触不同领域的科技产品与软件,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活动涵盖3D作品设计、Arduino程式开发、3D打印机与镭射雕刻机的应用、网页与手机软件开发、Python程式语言、Lego Robotics等。
他说,在一些资源比较丰厚的大型学校,科技研究方面分得比较专,例如网页设计和机械人分属不同学会。槟华独中的科技研究会走的路线比较多元,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领域,从中探索可能性。
“多方面接触也有好处,学生可从中发现兴趣。我们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外比赛和工作坊,如果对某个专题有兴趣,就引导她们深入发展。”
引发非理科生选读STEM
科研会的成员包括理科生、商美科、文商科、商科等,其中也有非理科生因为该学会的活动和比赛经验,引发了在科研方面深究的兴趣,升上大学时选择了STEM领域的本科。
“有位文商科生因为参与科技研究会,毕业后修读了电子专业方面的本科;还有1位原本没有升学方向的学生,去年毕业后选择修读电脑软件的本科,因为她连续3年参加软件设计比赛,引发她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他认为科技研究会和学校能做的只是给学生提供平台和资源,从旁引导,学生能走多远,靠的终究是自己有多少热忱和愿意投入多少。
该学会规定了执委必须一年带两次活动,让她们传授同学从校外工作坊习得的新知识和技能,也希望借此培养她们自发探索和互相学习的热忱。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