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掀起一股漢服風,不再僅僅限制於舞臺演出服,就連彈丸小州玻璃市也可見穿著漢服的大人小孩出席活動,甚至作為日常裝扮,不讓旗袍、唐裝專美。
來自吉打居林,現任玻璃市十字港新邦華小教師的陳笠霓(29歲)就是把漢服生活化,配合著我國尤以玻州這極為酷熱的大熱天來穿搭,並依據日常工作與生活需求,將漢服當作日常生活打扮。
ADVERTISEMENT
她坦言,當她第一次穿上漢元素打扮到學校上班時,的確引來校內師生的高度關注,一來是對漢服的特別設計感好奇,二來也因為她將漢服生活化,只穿上有漢元素的服裝搭配現代衣服,讓人眼前一亮。
“同事也會問我,那天是不是走中國風、日本風,甚至韓風?我就給他們簡單解釋,科普一下漢服,而提高了他們的興趣。”
開心馬來同事也穿漢服
陳笠霓說,當時有同事提議可以全校教師一起穿漢服,但也有同事顧慮漢服穿起來很熱,或者難穿,她就建議先在淘寶網購價格廉宜的漢服,體驗一次,真心喜歡的話,往後再定製或購買更高價的漢服來穿。
她認為,其實漢服生活化,根據氣候、場合、工作和勞動量來搭配,才能讓人喜歡和接受,否則穿起來不舒服,就很難推廣漢服文化。
她最開心的是,馬來同事也和他們一起穿起漢服來!她說,漢服設計不會過於修身,適合需要遮羞(tutup aurat)的穆斯林,所以很容易得到她們的喜愛。
參加華夏文化生活營 陳笠霓愛上漢服
在很多人眼中,仍對漢服“看不上眼”,主要是因為傳統設計的漢服袖口寬鬆闊大、多件多層式、裙長曳地等,讓人有著華麗隆重的感覺,二來也因穿著視覺感厚重,擔心不適合現代的日常生活方式,加上漢服在清朝剃髮易服的政策下消失,讓後代人誤以為旗袍、唐裝才是中華傳統服裝。
直至約15年前,國內有一群年輕人著手研究,考證華裔的傳統民族服裝實為漢服,進而發現華夏文明出現斷層現象,主動發起馬來西亞漢服運動,逐漸讓漢服及華夏文明覆興,讓更多本地人對漢服有所認識。
陳笠霓也是在大學時期,看到學姐們參加華夏文化生活營,而開始關注她們在生活營內的那身漢服打扮,而且向來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就在2019年踏入社會工作,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可負擔營費後,決定報名參加這場生活營。
體驗了最期待的漢射
她笑言,所幸主辦單位有提供“早鳥”優惠,營費590令吉,就決定用自己的“第一桶金”來搶先報名,自此之後就更愛上漢服,也對華夏文化的人生十禮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還體驗了最期待的漢射活動。
“當時也有進行成人禮,我根據自己的名,給自己取了字,叫彩英,獲得家人同意,寓意霓虹燈的七彩,也希望自己如花木蘭那般英勇,在進行加笄儀式後就得到這個裱字帖,也就完成了華夏文化營的成人禮。”
不用鈕釦 沒有拉鍊 4片布裁成漢服 佩服
自從對漢服、華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後,陳笠霓對古人的智慧、精神和價值觀更為佩服。
她解釋,漢服沒用上一顆鈕釦、一條拉鍊,整件漢服只用了4片布裁縫完成,而且在整個設計和剪裁,都有個中的用意,譬如中縫代表中庸、4片布就代表著四季,所以現代漢服也沒用上鈕釦和拉鍊,同時也保有最基本元素交領及中縫,以確保符合漢服的傳統文化。
她說,現代人的穿搭真的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再者我國的氣候也不適合厚重的棉麻布料,所以漢服設計師就在這方面順應了環境和日常需求,找到最合適的布料來設計適合現代生活的漢服。
“我的性格比較大剌剌,不拘小節,可是穿上漢服後,很自然就變得比較端莊、斯文,也懂規矩,注重基本禮儀。”
穿出門不在乎旁人眼光 影響校內師生紛仿傚
慢慢的,陳笠霓的櫥櫃內的漢服越來越多,小小的衣櫃裡有多達20餘套漢服,她的日常生活中也習慣穿著漢元素服裝出門。
她身邊並不會有人反對她穿漢服,自己也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就抱著自然心態來穿,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其他人,包括校內老師和學生。
“一開始有朋友有異樣眼光,覺得我似是古代人‘回到’了古代,不過現在看到大家接受了漢服、漢元素打扮,我也很開心,尤其是學校師生穿上漢元素服裝,讓人眼前一亮,譬如今年農曆新年,就很多人穿馬面裙。”
製作一套不便宜
“我有學生還要求家長給他們買漢服,有些直接告訴父母,是看到我的打扮而喜歡漢服,除了同事,我也介紹學生家長替孩子定製漢服,所以我相信要推廣漢服文化,就要抱著‘衣冠先行’的觀念,讓自己成為行走的招牌。”
詢及定製漢服的價格,陳笠霓坦言,製作一套並不便宜,至少要300令吉起跳,單衣或裙子也要100令吉左右,但她對漢服的熱愛,讓她抱著獎勵自己的心態來收藏漢服。
教育部週五傳統服裝日 穿上漢元素服裝到校
在推廣漢服為華裔傳統服裝的運動興起之時,陳笠霓也開始配合教育部推廣教師每逢星期五,穿傳統服裝到校的運動,穿上漢元素服裝到校。
她說,每次看到友族穿上馬來傳統服裝如套裝Baju kurung、可芭雅(baju kebaya)等,儘管旗袍被視為華裔傳統服裝,但追溯文化的話,漢服才是,加上旗袍修身,不適合穿到校,也不方便工作,所以就有了穿漢服到校的念頭。
“其實很多人有漢服,但也可以把漢服穿得很生活化,應用在生活上,只要不要去改變漢服元素,有自己的方式去推廣給身邊人,慢慢的,也會成了馬來西亞華人的傳統特色。”
六年級生 愛上漢服
新邦華小的六年級生王美惠及張寧恩也受陳笠霓的影響,開始愛上漢服。
王美惠受訪時說,穿起漢服有一種古風文化,穿起來也變得很斯文,也在一次校內國語演講比賽時,需要穿傳統服裝上臺,就選了漢服。
張寧恩則認為,漢服穿起來比旗袍舒服,所以特別要求媽媽給她購買一套漢服,穿了第二次後就愛上漢服,再由陳笠霓介紹漢服裁縫師,遠距離量身定做一套漢服。
教師甘月蘭身體力行
新邦華小教師甘月蘭也喜歡嘗試不同種族的文化服裝,加上自己是教歷史科,所以有不同的種族服裝,在教課時就可以身體力行。
“我其實有看過其他地方的老師穿漢服,可是當時怕買錯,買到改良版的,直到陳笠霓介紹,我才敢買和定製漢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