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無論有沒有被列為國家美食遺產,在現今的大馬華社裡它是一道非常普及的大眾美食,即便不在發源地巴生港,也處處可以找到,人人也可以吃到。
近期在這熱辣滾燙的天氣裡,肉骨茶因為入遺而出現那麼多爭議和討論,但生病才甫痊癒的我,想吃肉骨茶卻吃不了,就只能藉機上網看看資料,瞭解這個大眾美食多一點,也順便望梅止渴來解解饞。
ADVERTISEMENT
看了一輪資料赫然發現原來肉骨茶的源起,竟是有那麼多的說法,其中就以與“苦力論”掛鉤的說法,最受到廣傳和取得較多人的信服。
有關說法是於20世紀初,許多人從中國下南洋從事苦力工作,在搬運貨物的過程中,偶爾會有來自故鄉的藥材碎片掉落在地上,於是苦力們就將之拾起來收集後,拿到售賣肉骨的攤位煮食,肉骨茶配飯吃補身也一解思鄉之愁。
不過,馬來西亞美食作家林金城當年在研究肉骨茶發源地時提及,他在訪問已60、70歲的巴生人時,受訪者曾指肉骨茶並不是一般人所能吃得起,一般都是油飯撈湯汁便是一餐,苦力哪有閒情泡茶?倒是有錢人喜歡大口吃肉配濃茶。
但不管是哪一個說法,我相信在有限的飲食史料記載下,並非所有人包括我在內,能夠清楚知道肉骨茶的來源,這也是為什麼到了今日還是存在著肉骨茶發源地究竟是大馬還是新加坡的爭論。
所以當一些友族直接聯想肉骨茶,是使用豬骨熬煮成湯,而不知道實際上是用藥材是不為過的。
這次肉骨茶在在旅遊、藝術及文化部長張慶信大力推薦下入遺,所掀起的社會輿論,不正是讓人民有機會獲得舌尖上的教育,讓大家進一步認識他族傳統美食,促進國民交融的好機會嗎?
其實如果心水清的人,可能就不放過這次的商機了,搭上肉骨茶的熱潮,趁機推出使用豬肉以外的肉骨茶,讓食客擁有更多選擇,說一定能夠收穫一些擁躉呢?
肉骨茶國家遺產美食,是跨越族群的食物,炒粿條、點心都能改造,肉骨茶又何嘗不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