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3日讯)“大辉回来了。这种事,怪不怪呢?光天化日,一个死人,活生生出现在大街上。”
以上开场白,出现在马华文学著名作家黎紫书长篇小说《流俗地》(2020):〈归来〉(之一)。
ADVERTISEMENT
开头总须引人入胜,好比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叫人看了要追看下去。
马华新锐作家李志勇于在过去的周末上午,在菩提独立中学举行的《流俗地》导读会上,这么介绍由本报前记者林宝玲以黎紫书为笔名撰写的长篇小说。萤火虫文艺社主席张惠嘉与菩提独中校长庄意添为席上嘉宾。
这场导读活动也是配合今年5月4日在新纪元大学学院礼堂举行的“我是《流俗地》讲书人”大赛而进行,免费开放给公众和所有中学师生入场。
“我是《流俗地》讲书人”大赛由萤火虫文艺社主办,联办单位为新纪元大学学院和帆书马来西亚运营中心,Morinaga Chil-kid为赞助单位,星洲日报为媒体伙伴。
李志勇说,为了这场讲书人大赛,他们在南马站、中马站和北马站进行马拉松式的《流俗地》导读会,让不同站的不同人同读一本书。
《流俗地》获马华文学大奖
“每个人的读书心得都不一样,一本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不过,在走入《流俗地》之前,要知道《流俗地》是在讲述马来西亚曾经的锡都怡保许多小人物故事,并要对作者、成书过程和章节设计有认知,才能更有趣、生动,深入的讲这本书。
黎紫书《流俗地》荣获第16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
“2016年我在台北的一场讲座会上,就马华作者书写长篇的诸般困难,向与会者大吐苦水。当时只是借机宣泄,大概是言语凄切,状甚潦倒,竟引起台湾文化艺术基金会的注意,是年年底推出‘马华长篇小说补助专案’;一连3年,给马华写作人补助3个长篇小说写作计划,我在第3年赶上这专案的尾班车,有补助金支持,一两年内可以推掉许多零碎的工作,才得以心无旁骛,将酝酿了好几年的长篇小说写出来。小说的名字取得怪,叫《流俗地》。
这是黎紫书自述的创作《流俗地》由来。
书中语言风格朴素简洁
《流俗地》全书40章的标题以人物、地方、事件、食物等命名,比如马票嫂、密山新村、奔丧、南乳包,故事时间线横跨近半个世纪,由1970年代至2018年5月9日全国大选。
书中语言风格朴素简洁,夹杂广府话口吻,写大时代一群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成长史,像《清明上河图》那样,一长卷清晰的画面推开,讲述流俗的人和事,大家都为世俗所缠,升不了天,都是掉入泥淖的俗人。
《流俗地》似是完全为了说好一个故事而写,主题和形式贯彻流俗的宗旨,作者多年在外国流浪写作,回到熟悉的马来西亚家乡城镇场景,置身于众多小人物之间同喜同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