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专栏写了公众不分富贵贫贱,抢着买1令吉白米的事。没想到2个星期后,突然看到有“白旗”重现的画面。
这一面白旗,是在冠病疫情爆发后,一些人面对生计问题后,有人发起在家门前竖起白旗求助的举措。
ADVERTISEMENT
原本以为这种情景在疫情过去,各个领域全面开放,全世界再次投入正常运作的时候,不会再看到这样的一幕,可是它却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玻璃市的某一个角落就有这样的一面白旗在某一间住家前飘扬着。
玻璃市州务大臣特别助理接到团队的通知后,立即登门送物资,想要顺便了解真实状况,可惜屋主恰巧外出,她也问不出个所以然,只能留下物资,择日再上门进行家访。
她在电访中向我提到,团队当时只从求助男子的口中得知,妻子患有三高,身体不适,他要照顾妻子,2人都没法找工养家的困境,不过她因未见到屋主,暂时只能转告她所掌握的基本资料给我。
新闻刊出后,就有各种声音出现,当中不乏正面的鼓励和意见,当然更少不了一些网民的质疑,为什么患三高就不能工作?为什么面对这样的困境了,家中还有车子?种种质疑的声音出现……
我理解大家的质疑,可是在我们还未了解、掌握这个家庭的真正状况之前,请先别当键盘侠或网络评论家来猜测、判断他人。坦白说,若是生活过得去,有谁会愿意把自己的难处剥开,摆在他人的眼皮底下呢?正因为过得实在太无助了,求助者才会硬着头皮把白旗挂上,希望政府、善心人能给予援手。
我们更该正视的是,正当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经济紧缩的时刻,政府所应采取的政策,是如何为民解困,让人民渡过生活难关。
正如网民在上述新闻底下的回应:与其抱着人道主义的想法,拨出1000万令吉捐给受到以巴冲突摧毁家园的巴勒斯坦人民,不如把这笔钱留下来,通过正确的管道发放给有需要金钱援助的国人身上。
自家都有失火处了,还拿门前水去救远火,引起人民的议论自有它的道理。
(作者为本报高级记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