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到花果山平原找不到水帘洞,却发现一条犹如七彩祥龙的梯级依山而伏;郁郁葱葱的绿林里歇着328级的彩虹梯格外显眼,不管登山客如何拍照,或是踩着龙背的梯级拾梯而上,看到的又是属于大山脚的另一道风景线。
ADVERTISEMENT
花果山属私人果园 午后拍照最佳
大山脚,顾名思义是一个有山的地方,更是属于大山脚的绿肺。在众山里,可以攀登的山最高的应该要数卓坤山。虽然如此,除了卓坤山,周边还有几座山可以攀爬,花果山就是其中一座。

花果山位于大山脚甘榜勿刹,原本属于一座私人果园,要到花果山,还得从大山脚震山阁老佛旁的沙灰小路进入。
那天,我徒步登山约1个小时后,才抵达山腰的分岔路,然后跟着自己的喜好走彩虹天梯,或是继续走沙灰路登顶。

原来,不管是走彩虹天梯或是沙灰路,其实就是一个大圈圈,即你可以选择走彩虹天梯攻顶,然后走沙灰路下山。或者,你可以走沙灰路攻顶,然后走彩虹天梯下来。
我并非登山爱好者,除非可以直接把车开上山便能欣赏风景,否则登山这事我鲜少会做。算一算,除了之前双溪吉舌以列的TM山看云海,再来便是这座花果山了。所以,登山前先向登山常客的同事了解情况,免得走冤枉路。

根据同事的分享,若要拍照的话最好在午后去,因为日照的缘故会把彩虹天梯的七彩与山的葱郁更显突出。所以,我选择了下午去。
走沙灰路体验山中有山
我停好车后往上山的路走,才发现花果山原来是山中有山。意即,必须先徒步走沙灰路后约1个小时,或许登山常客会快些,才到那座山的山腰,即是花果山的山脚。

其实,那条登山路并没什么特别美丽的风景,更没什么奇花异草。但是,无疑是一座大氧吧。与尘嚣为邻的登山路,还能听见大山脚车来车往的声音,电动火车驶过时,还能听到火车的轰隆声。但是,还有偶尔虫鸣的协奏,也足够心旷神怡。
走在那条登山的路上,开始也不怎么吃力,因为不见得路特别陡。但是,一直走到第4段路,那条路才叫一个陡。走在那段路上,除了气喘如牛,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形容词了。走到花果山山脚时,从里到外都湿透了。

花果山是一座私人果园,所以那条沙灰路,相信是园主为了让工人骑摩托车上山而铺的。随着有登山客来登山,园主才在途中建了休息亭及水泥凳,让登山客可中途休息,还可欣赏山下的风景。
彩虹天梯沿路景色宜人
走完登山路抵达花果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沿途的沙灰路与花果山的景色是截然不同。沙灰路一路的丛生树木与植物,有种杂植丛生的感觉。不算是参天的树木,足够为登山客一路遮荫到花果山山脚。

走到上花果山的分岔路,我选择了328级彩虹天梯的路,一路走进花果山范围,渐渐发现景色与较早前登山的那一段有所不同。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的榴梿树。据了解,除了榴梿树,花果山上还种着豆蔻、香蕉和山竹等。
一直往前走,拐过一个弯后,来到花果山的风景区。先是看到被油上色彩的岩石间,有一条小型的彩虹梯级,彩虹梯级上方是一座吊脚瞭望台。看到彩虹梯级时,我自问是不是被骗上来,过后继续往前探索,才看到328级的彩虹天梯。

面向西北的花果山能够看到大山脚及威中区的稻田,还能远眺槟岛,在某段路也能看到槟城大桥,饱览槟威两地的风光。
走到彩虹天梯的梯级口,我最后没有选择拾梯而上,评估自己的体力已到达极限,就在梯级口处拍拍照,感受着绿茵中的宁静。欣赏在槟城海峡对岸的风光,已感觉不枉此行。

从网络媒体上得知的分享,走上彩虹天梯后是各样式的雕像,当中包括牧童骑牛、和平女神、栩栩如生的榴梿、鸡群、小狗、老虎、老鹰、长颈鹿等,让登山者或访客拍照打卡留念。
榴梿季节封山
若走累了,花果山有石灰凳歇脚,还有茶寮让人享受短暂的宁静。


花果山面积占5.5英亩,多年前已有人前来登山。园主拿督斯里彭荣钦在疫情期间重新美化花果山,让民众在疫情后有个运动休闲好去处,也吸引更多民众前来打卡留念。
由于花果山是一座私人果园,当园主给登山客免费放行登山,还准备设施让登山客或访客歇脚,访客就该尽量配合园主。

基于一些登山客不遵守告示牌,擅闯果园偷采水果、踩伤树根、危险爬上岩石拍照等,园主选择在榴梿季节时封山。
据说,花果山开放以来吸引不少大山脚闻人前来登山运动,但我亲访那天却没有遇上,也许是时机不对吧。

遇上矫健大叔
但我遇上一位步伐稳健的大叔,他看我气喘如牛,问我是不是鲜少运动。攀谈没一会儿,我们前后脚下山了。
这位大叔提着一个漆桶,桶里装有一把镰锯,见沙灰路旁的植物阻碍去路,便会顺手给修了,然后继续前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大马森林局2020年开始山导(Malim Gunung Perhutanan,MGP)培训计划,目标是培训多达1000名合格山导,主要是减少登山失踪,同时应对其他紧急状况。
自2023年起,森林局规定海拔800公尺以上受保护森林的登山活动,都需要申请入山准证,以及视情况雇用山导。难免有人觉得森林局的做法是多此一举,为此,《大北马》社区报专访合格山导王喜荣,听听他分享山导的责任。

王喜荣特别声明,成为合格山导并不需要拥有曾攀登沙巴神山的经验,今年28岁,在一家公司任职网页程序员的他是登山爱好者,也是第二批考获山导证的人,属于全槟26名森林局山导团队成员之一。
参照危险程度 失踪率 森林局决定是否聘山导
王喜荣说,虽然法规约束海拔800公尺以上的受保护森林登山活动需要山导,但海拔800公尺以下的受保护森林,也会根据危险程度和失踪率,由森林局决定是否需要山导或准证。
(备注:根据大马森林局的最新规定,涉及海拔457.2公尺或以上的山区就需要山导)

他说,申请考核的民众通过初选后,需参与森林局举办的5天4夜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受保护动植物知识和法律、国家森林法令、急救课程、山林与河流救援等,消拯局也会派出教官亲自指导学员。
培训开始之前,所有学员还要通过体能测试和尿检,筛选过程非常严格,确保未来带队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胜任。
森林局定收费 山导带队人数有哏制
王喜荣说,每一名山导被限制最多带领7名爬山客,超过人数就需增加山导,倘若进入高风险或高海拔山区,山导的带队人数会减少,例如神山的山导只允带最多5人。

他说,山导不只要熟悉路线,还要懂得观察环境和天气,出发前要向队员讲解行程、休息时间、食物准备等,山导也负起保护动植物,确保森林的整洁,还有随时提醒登山者遵守相关法规。
森林局也定下雇用山导的费用,但视行程和山况而定,收费包括森林局的佣金,至于一些山区会征收每人5令吉或以上的收费,是由登山者自己缴付给森林局。
同时,山导证需每两年更新一次,但森林局还未发出更新山导证的具体准则。
山导政策可减少失踪事故
王喜荣说,山导政策旨在减少登山失踪和事故,国内偶尔发生一些登山客因不了解路况的事故,山导政策可以为登山客提供一层安全保障,也防范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例如从受保护森林带走植物。
他说,许多登山者肯定熟悉威中的卓坤山,但是,这座山还是偶尔会传出迷路事件。

“马六甲的武吉波浪(Bukit Beruang)海拔不到200公尺,只是一个小山区,去年第一次发生登山客失踪后被证实死亡事故,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山区,那些面积数十公顷,甚至数百公顷的山区,没有人敢担保每次的登山行绝对不会有事故。”
槟州山区多是私人地 加强准证措施保护环境
槟州的山区海拔较低,加上很多山区属于私人果园和菜园,需要山导或入山准证的山区也不多,以致使用山导的频率并不高。

因此,王喜荣会到其他地方登山,吸取不同地区的登山经验和路线,也趁机与当地的山导交流。平时在槟城多数是与朋友一起登山,也不怎么计算费用,有时是协助朋友申请入山准证,费用大家平摊。
他希望山导政策未来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使得登山活动更安全有序。
不过,他仍然希望槟州森林局尽快落实强制入山准证措施,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登山者对保护环境的意识,别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是沦为口号。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