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4日讯)“一般上,孩子每隔3、4个月发烧1次属正常,若每月反反复复地发烧,那就要注意了。”
杨晓玲:可透过症状观察
槟城中央医院小儿科血液及肿瘤专科杨晓玲医生说,大多数的癌症都可透过一些症状观察出来,例如孩子反常地发烧。一般上,孩子每隔3、4个月发烧1次属正常,若每月反反复复地发烧,那就要注意了。尤其是在伴随其他病症的时候。
ADVERTISEMENT
“苍白、容易觉得疲倦或食欲不佳,这都是红血球低的症状;若白血球低则容易细菌感染,孩子会反复发烧、咳嗽;若血小板低就会容易流鼻血、牙龈出血及出现来历不明的瘀青或小红点。以上都是血癌的病症。”
她说,例如淋巴癌通常会淋巴系统或颈项肿胀;肾脏癌则是腹部会出现肿块或小便流血;脑癌可能会伴随着头痛、呕吐或走路肢体不协调的症状。
她昨天出席“那些癌童教会我的事”分享会时这么说。这是由癌童母亲黄雁丽邀请女儿的主治医生杨晓玲主讲的分享会。黄雁丽自2019年起陪同女儿杨佳睿(8岁)对抗血癌,并著书分享经历。
及早发现治疗治愈率高
杨晓玲说,儿童患癌的治愈率比成年人高,例如淋巴癌、肾脏癌第1期的治愈率高达90%,而血癌首期治愈率高达80%。所以,及早发现并积极配合治疗是关键。
她说,儿童最常见的癌症是血癌,高达70%,其次是脑癌、肝癌、肾癌及淋巴癌等。若能在第1期治疗通常都能治愈,若是第4期了则不太理想。
她说,在政府医院当中,北马区只有槟城医院具备专业的儿童癌症治疗团队。凡是我国公民的学童,都可免费治疗。若是学龄前病患,家长负担不起医药费,则会转接给社工。
非遗传导致勿担心
“儿童患癌不能预防,它是基于不知缘故的细胞病变,一般也不是遗传导致,若第1个孩子患癌后,第2个孩子不一定也会患癌,父母不必太担心。”
她建议孩子出现病症时先看家庭医科,务必详细报告症状,若有必要医生会建议体检或转介专科。
她说,不同癌症的治疗方式各异,而血癌的唯一治疗方法是化疗,除非是高危或复发,才需要骨髓或造血细胞移植。其他癌症的治疗方式还包括手术、化疗和放射治疗。
“曾经患癌的儿童需要复诊并观察情况,他们再度患癌的几率比其他人高,但不一定会再患癌。”
吴柯汉: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3名年幼患癌的抗癌幸存者也到场分享经历,以及完成治疗之后的生活。
吴柯汉(20岁)是在13岁确诊脑癌,曾经动手术、化疗及电疗。他在小六升中学之际,出现了阅报时无法专注、后脑容易紧绷、练武术时晕眩、晚餐后呕吐等症状。
他在升上中一时确诊脑癌。生性乐天的他并没有太难过,他相信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就会把病治好。喜欢追剧的他心情不受影响,继续追剧。
“我从2016年4月起做了33次电疗及8次化疗。同年6月动手术后,原本以为治疗结束,终于可以重返校园,但被告知还需要继续化疗,医生也不建议我回校上课。虽然不能回校有点失望,但我还是放开心情,继续追剧,也在家里写作业。”
他在2017年5月中完成1年半的疗程。随后即如常地过日子。他在刚放榜的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考取3.75分,等待升大学的空档之际,他目前在小学当临教。
他说,病后一切如常,只是记忆力变差了一点,但只要有心,总是可以好好学习。
邱鼎威:勇敢分享患癌经历
邱鼎威(19岁,汽车销售员)在相比之下,比较年幼患癌,所以印象不深。他在3岁确诊肾癌,花了6年进行包括手术及化疗在内的治疗。
“母亲曾告诉我,要勇敢跟别人分享自己患癌的经历。这经历并没有对我有太大的影响,现在的我生活一切正常,快乐地生活。”
周文健:享受打羽球练跆拳道
周文健(14岁)则是5岁时被确诊血癌,如今已经康复。热爱运动的他现在非常享受打羽毛球和练跆拳道。
黄雁丽:亲友“意见”喘不过气
黄雁丽说,癌童父母承受的压力,除了孩子患癌的事实,往往还来自身边亲友过多的意见,甚至是责怪。这些都让父母感到喘不过气来。
最常见的是“为什么你不带孩子到国外找最好的医生?”、“为什么不尝试这个疗法?”、“你知道让孩子化疗会害死他吗?”
她说,父母忙于回复亲友的问题都是癌童病房常见的情景。她甚至亲见被电话另一头亲友激怒的癌童母亲挂掉电话,并表示后悔把孩子患癌的事在社交平台上公开。
她庆幸自己当时没把孩子患癌的事告诉太多人,才得以“耳根清净”,因为她信任眼前最好的医疗体系,把孩子送到槟城中央医院治疗,也非常信任医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