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采访槟城青年体育会筹办90周年纪念新闻,惊讶于这个私人团体麾下的篮球队,竟然有3名月薪过万的外援球员。
该会会长夫妇是我活动许多年的东方武术学院老友,为人疏财仗义,向来在教育和文化事业出钱出力。
ADVERTISEMENT
要维持一支私人篮球队并不容易,他们须为球队找到东主,而维持一个活跃出赛的体育会更不容易。篮球运动受政府重视的程度不够,体育会全体成员是真正的为篮球出钱出力者。正如这对夫妇所说的,如非对篮球狂热,他们这一些人不会数十年如一日的支持篮运。
他们向我出示一张泛黄的年经人双人照,说是学生时代为槟州到柔佛出赛在赛场拍的,那时尚未正式交往。
在少年体育会,有好一些夫妇成员都是篮球手,因篮球而结识相恋,最后结为夫妻, 并从此在该会活跃。
他们要求报章为他们的活动加上一笔,更希望报章为本地篮运多添墨彩。
在我初入报界的四十多年前,这些要求是不必说出口的,因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当年我是地方报记者,还不懂篮球赛和足球赛,报导各类球赛新闻须加评论,没有办法之下只好请教一起采访的前辈。
早期共有8家华文报,各报竞争激烈。出于新闻竞争,包括非华文报在内的记者会按竞争情况形成不同的采访阵营,竞争反而造成同一采阵营记者更坚实的合作关系。
所以,一个新记者只要文笔可以,就可以似模似样的写球评。以当年的华文报激烈竞争,这球评若是有需要,就非写不可。
而,当年的报馆派人写球赛,可不管你是不是体育记者,也不管你会不会写球评,只要人手不足就有可能派你去采访。
当年的地方报兵强马壮,全国报就未必了,甚至是人手小猫三两只,可是球赛到场采访的记者不少。
会长想起他的地方报老记者同学骆福成,追忆这名己逝的老同学球评写得很好。
我初当记者,先后短期到法庭、警察局和中央医院采访,半年之内,正式负起一家本地报的医院意外新闻主力采访责任,交棒给我的同事便是骆福成,所接管的事务包括每月代报馆付医院线人津贴。
骆福成交棒医院新闻工作给我之后,可以更专注于体育新闻。当然,在那个年代,一名本地华文报记者采访路线的划分,也仅是责任划分而已,我们还须采访其他领域的新闻。
最近廿多年,骆福成主要写的是商业新闻,报章体育版篇幅大减,一场球评沦为体育爱好者的奢侈要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