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摄影:颜维陞
ADVERTISEMENT
新村长大的村民,都有一种独特情感,即使长大搬离老家,依然会惦记着它。
因它是一个遮风挡雨,陪伴村民长大的故乡,所有童年记忆都已烙印其中。
今天要讲的,是新村住了4代的麦氏兄弟姐妹,因不舍得让老家荒废掉创办了“早点有你咖啡铺”,短时间内爆红,外地游客纷纷前往打卡拍照。
麦氏咖啡铺是由大姐麦玉仙、二哥麦秀昌、二姐麦玉意、三姐麦玉凤和小妹麦秀凤联合创办。大哥麦汉昌全家2000年已定居国外,因此没有参与“早点有你咖啡铺”。

按计划半年内变早餐店
麦玉仙指出,已故爷爷麦培邦和已故奶奶简雁,1940年即入住这老家,过后由已故父亲麦忠诚与母亲林雪芳继承。
她说,兄弟姐妹长大陆续成家立业后,一度就只剩父母亲和二哥麦秀昌一家四口住在这里。

“直到2020年父亲逝世,二哥也在城市园买了新屋,决定全搬到新家居住。”
她说,如果屋子空着没有人住,很快就会出问题,如白蚁和下陷等,于是大家就建议开设一家饮食店,最终一致通过做早餐,半年内按计划完成老家变早餐店的工程。

“起初,我们只是要保留老家原貌,因为这里真的有太多儿时回忆,翻修成早餐店也可以给村民有个地方喝茶聊天,游子返回家乡时,也可到此体验满满的家乡情。”
她说,其实一家人都没有饮食业经验,都是从零开始,只相信同心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
“今天有这样的成绩,大家也感到非常开心,当初做出的决定与选择,今天证明是正确的。”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保留老屋样貌 老旧东西
“早点有你咖啡铺”完全保持新村老屋样貌,家里原有的古老物品,都成为咖啡铺的怀旧装饰,包括旧盘、餐具、黑胶唱片、缝纫机、餐格、橱柜、酱油瓮。
麦玉仙指出,外地游子和顾客到这里时,都有回到以前老家的感觉。
她说,一些顾客到来还要脱鞋才走进来,因小时候去到朋友家,一定要脱鞋,大家都有这个小时候的回忆。
“我们也尽量保留老旧的东西,让大家可以回忆以前,好好的聊回忆和儿时事情。”


爸爸的“家传之宝”又长又粗
麦玉仙说,“早点有你咖啡铺”还留着一条又长又粗的藤条,这是爸爸麦忠诚留下来的“家传之宝”,时刻提醒兄弟姐妹家教很严格,才能培育出有用的孩子们。
“我们的家教超级严格,大哥麦汉昌就曾经领教过被挨打藤条的经验,当时我们全部都在场,吓得我们发抖。”

她说,大哥当时去找朋友,结果迟回家,父亲就在客厅等候,搬出藤条“伺候”。
她指说相信大哥是领教过藤条的滋味,因此他从此也没有使用藤条教育孩子,只是用报纸卷成藤条状,然后也只是拍打沙发。
椰浆饭是母亲秘方煮法
麦秀凤说,“早点有你咖啡铺”所提供的椰浆饭,是母亲林雪芳的秘方煮法,咖喱酱料是偏酸甜,不会辣,许多顾客都很喜爱。
她回忆起小时候,由于姐妹们都不能吃辣,偏偏又要吃母亲烹饪的椰浆饭,母亲就改良成酸甜的咖哩酱料

她指出,这个是妈妈的味道,也是妈妈的秘方,她们有责任延续下去,好让更多人可以吃到好味道。
她说,如今妈妈已经74岁,行动有点不方便,不过却非常关心店铺进展,有时还会要求到店铺看看。
“妈妈看到我们这样用心的把老家变成知名早餐店,她也感到非常开心,至少没有任由老家荒置损毁。”
她指出,今年农历新年的团圆饭,大家也聚集在老家享用年夜饭,一切的回忆和感动都突然涌现,大家也答应每一年农历新年,都要到老家过年。
收账柜台桌子有60年历史
她说,还有一个值得提起的是,“早点有你咖啡铺”的收账柜台桌子,也是爷爷保留下来,父亲拿它来做账,如今她把这张已有60年历史的桌子保留起来,充当收账柜台,觉得非常有意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槟城8日讯)面对走向没落的传统手艺,人们可以做的不只是慨叹惋惜,而是思索如何注入新活力,让它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光彩”。
传统美容手艺“挽脸”在这个时代已是买少见少,特别是在五花八门的美容科技对比下,只凭着一条线、海棠粉和一双手操作的美容技艺,更是显得素朴。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朴素简单,反倒引起一些年轻人的好奇,对于体验这神奇的美容法跃跃欲试,让人重新看到了这门式微手艺的潜力。

槟城一对母女郑金凤(56岁)和女儿黄伊柔近年来,在乔治市传承挽脸手艺,也积极推广这个简单却功效非凡的古老智慧。在庙会、世遗日等庆典,都可以看到她们在街头为民众挽脸的身影,挽脸也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

脸书专页拍视频宣传
年轻的传承者黄伊柔是年仅22岁的大学生。她从小就跟着母亲到庆典活动摆摊挽脸,一直到3年前才开始正式跟母亲学习挽脸,只用两周就上手了。
目前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修读传播系的黄伊柔,不仅掌握挽脸手艺,还运用本科所学,借着传播的力量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她帮助母亲经营脸书专页,也拍摄视频宣传挽脸,成功引起关注和效应。
近期,这家藏身于吉灵万山巴刹楼上的小铺,吸引了不少来自本地及外地的年轻人到访。在她们接受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时,也遇到来自中国杭州的留学生,上门前来体验挽脸。

黄伊柔:让更多人认识爱上挽脸
黄伊柔说,学挽脸可以帮到母亲,而她也觉得这门手艺相当神奇。在没有科技的时代,人们只需用双手和牙齿,再加上线和海棠粉就可以去除汗毛、粉刺和死皮,挽脸之后整个人变得容光焕发。
上一代人或许还能在家中看到阿嫲闲来无事,拉上一条线对镜挽脸的情景,但这已默默地退出现代生活。她的同龄人当中只有少数听说过挽脸,这也成了她积极推广挽脸的理由,因为她不想这个古老智慧就这么失传。
“从小到大,我妈常常为我挽脸,帮我清掉很多痘痘和汗毛,可以感受到棉线在脸上操作挽出的效果。”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门手艺带入现代生活,让它成为现代人美容保养的一部分,让让更多人认识并爱上这项充满魅力的传统技艺。
(拍摄/剪辑:刘雯诗)
郑金凤:挽脸有“开运”效果
人称“Apple姐”的郑金凤是不只是挽脸师傅,也是送嫁娘。而她之所以会挽脸也是因为当了送嫁娘,才在10多年前学会这门手艺。
她说,“挽脸”跟婚嫁的习俗有关,在福建话也有“开脸”的含义,一般都会给即将出嫁的新娘挽脸,过程中要口说好话,除了寓意新娘转为大人,也让对方的脸更容易上妆。但是现在有的新郎也会挽脸,希望在婚礼能以更清洁的面容示人。

“除了婚嫁习俗,挽脸也是日常的美容法之一,不论性别年龄都可以做。”
她说,挽脸有“开运”的效果,挽过的脸会变“亮”,可以改变个的气场,运气和人缘自然会变好。
她年轻时当车衣工,有一双灵活的巧手,所以学起挽脸一点都不难,但手指动作僵硬的人则学不来。
科技无法取代 两者并存不相违
她认为挽脸靠的是一双可以把棉线“变”为“刀”的技艺。这把“刀”却要操作得恰到好处,不可以伤及客人的皮肤,柔韧而精准。过程或有微微刺痛,但她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皮肤状态调整力度和时间长度,短则5分钟完成,如果脸上汗毛、粉刺、死皮多也可能会耗上15分钟或更久。
首先,她会为客人的脸打上海棠粉。打粉之后,洗掉脸上的油,死皮和粉刺的痕迹就会犹如“地图”般浮现,让她能够“按图”处理汗毛杂毛以及修眉。

她量好棉线的长度后,用牙齿咬断,并以牙齿拉线,双手灵活拉动,来回在脸部移动的棉线把藏于毛孔的粉刺“逼”得冒了出来;棉线移动至眉间又化作了“修眉刀”,挽过的地方,在无声无息之间,眉角的杂毛也随之落下。
“虽然美容仪器很高科技,但却不能取代人的手。当然,挽脸也有它的局限,无法触及太深的部位,但已经很大程度的清洁脸部,让你在涂抹护肤品时更容易吸收。”
她不担心现代美容取代挽脸,因为科技难以复制人手的灵活度。她也认为两者可以并存不相违,一个人即可到美容院去,同时也可挽脸。

拜师传授需看缘分
郑金凤乐见女儿愿意接手,两母女一起传承古早的美容法。她坦言,挽脸挽了10多年,可以感受到这个行业有种夕阳行业的没落感,没有多少人懂她在干嘛,感觉就快失传了。
过去几年,她积极参与庙会及各项活动摆档,主动走入人群,把挽脸重新带进大家的视野。在长期的耕耘之下,她位于吉灵万山楼上的挽脸小铺,还有年轻人向她拜师学艺,但她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得来,是否传授仍需看缘分。
如今,她的挽脸服务已逐渐打开知名度,一些首次体验的客人,也成了回头客。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