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武吉淡汶獨特元宵節慶典唇齒相依的武吉淡汶潮州大鑼鼓隊,百年來經歷2次停辦,為了避免曲樂失傳,當今傳承者周鍵諵計劃把過去只靠口耳相傳的大鑼鼓樂,編製成曲譜,讓後代得以承傳。
武吉淡汶獨特慶元宵文化源自1866年,當年赫赫有名的開埠功臣甲必丹許武安在武吉淡汶大街建了一座大宅,每逢正月十五,祖籍潮州市彩塘鎮的許武安引進老鄉的賞花燈和潮州大鑼鼓慶元宵文化,慢慢形成了武吉淡汶別具一格的慶元宵文化,傳承迄今。
ADVERTISEMENT
在武吉淡汶延續了160多年的元宵節潮州大鑼鼓,每年正月十五都會挨家逐戶上門敲鑼打鼓,節目高潮是在當晚為兒童提燈遊行開路,鼓樂鬧響連天,增添熱鬧氣氛。
二戰後一度停辦
大鑼鼓曾經在二戰過後停辦了很長的時間,直到1970年代中期,當地年輕人拿督吳清良和周如龍等人帶領青團運重新激活這項活動,80年代的經濟風暴導致武吉淡汶元宵節提燈及一年只表演一次的鑼鼓隊又失去了“主人”。過後民間和神廟組織間隔承辦,大鑼鼓隊也繼續成為淡汶人的文化遺產。
1988年當地敬群華小籌辦建校,元宵節活動有了轉捩點,當時家教協會和校友會毅然負起責任,承傳文化又能為學校籌款,接下來每年武吉淡汶元宵節活動由這兩個學校單位輪流承辦。
周鍵諵:鑼鼓樂譜就在腦袋裡
武吉淡汶潮州大鑼鼓隊隊長周鍵諵說,大鑼鼓隊經歷2次停辦,首次是二戰後許武安家族沒落。第2次是2006年當時大鼓隊老師父許進裕(Batai)突然病逝,往後的1年,僅剩下峇都交灣的一支鑼鼓隊在支撐。
“2007年,因為Batai師父不在了,武吉淡汶區大鼓隊失去領導,當年在沒有大鼓隊助興下度過元宵節,我則帶領著峇都交灣大鼓隊,只在峇都交灣區服務。”
“2008年,在眾人鼓勵下我接替了傳承重任,當年我才16歲,我組2隊,其中1隊負責淡汶區24間大大小小的神廟,另1支負責到住家打鑼鼓。”
在峇都交灣華人村出生的周鍵諵從小學四年級開始,跟隨父親周如龍的鑼鼓隊挨家逐戶去打鑼鼓,耳濡目染,從那時候起鑼鼓的樂譜就在他的腦海裡。
“在我小時候,爸爸就是峇都交灣大鑼鼓隊的領隊,我11歲時負責去每家每戶問,要不要打鑼鼓,負責登記及收紅包。”
“那時候峇都交灣只有40多戶華人和神廟,半天下來就可以打完。”
武吉淡汶元宵慶典擬申遺
接任潮州大鑼鼓22年的周鍵諵(38歲)也是現任武吉淡汶村長,因為靠口耳相傳的大鑼鼓樂目前已融入其他鼓樂元素,為了避免原始元素荒腔走調,今年他開始把潮樂編成樂譜,準備把“武吉淡汶元宵節慶典”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鑼鼓曲過去由隊員一代代口耳相傳而無曲譜,考驗著鼓隊隊員的默契和經驗。所幸這次找到鼓曲曲譜,讓元宵節大鑼鼓得以傳承。”
他解釋,傳承超過百年的潮樂,沒有樂譜,鑼鼓根據個人喜好敲擊鼓花,目前每個打鼓人打出來的音樂各有不同,也與傳統的潮樂大不同,現在的大鑼鼓已融入舞獅的鼓樂。
“我曾經去考察傳統潮樂,發現我們的鼓樂確實與傳統有差距,這也沒辦法,我們只能把已經融入地方色彩的潮州大鑼鼓編製成獨特的武吉淡汶的潮州大鑼鼓樂。”
他比喻,潮州鼓花是沒有敲邊,只有舞獅鼓才有敲邊,但武吉淡汶大鑼鼓長期來都是根據個人喜好而打出不同的鼓花,其元素肯定和傳統有相差了。
學基本節奏跟大隊一天就會
周鍵諵說,學習潮州大鑼鼓難度不大,學習一些基本的敲擊節奏,然後跟隨大隊,一天時間就能把音樂記在腦海,也可以表演。
“70年代,幾乎所有淡汶小孩和年輕人都會學鑼鼓,所以現在我們上門打鑼鼓時,一些上了年紀的居民有時會要求自己敲鑼或擊鼓。”
“如今受到科技的衝擊,我們大鼓隊的人手只能到敬群小學培養人才。”
鼎盛期有7隊
周鍵諵說,鑼鼓隊在鼎盛時期可以分成7隊,每隊有15人。基本每隊最少要有6人,分別負責潮州大鼓、大銅鑼、小銅鑼和小銅鏘4種樂器。
“目前,我們的鑼鼓隊維持在2隊,但我們把打鼓的時間從1天延長至2天,即正月十四和十五,第1天2隊都在武吉淡汶區,十五當天就專門走神廟和峇都交灣區。”
元宵提燈遊行有吃有玩
相傳逾百年的武吉淡汶提燈遊行鬧元宵,每年當地居民一家大小參與,從當地峇眼碼頭出發,步走超過1公里的路到敬群學校禮堂,沿街居民在門口派糖果零食,是一項有吃有玩的文化傳承節日。
元宵提燈遊行是武吉淡汶一整年裡最大的盛事慶典,許多遊子或是已搬出小鎮的居民,都在當天攜兒帶女回鄉,重溫兒時的提燈舊夢。
每年這時候,居民會在住家門口分派零食、糖果、冰淇淋和紅包,遊行隊伍由大鼓隊和舞獅帶領,沿路有交警和志願警衛團維持交通秩序,熱鬧歡愉程度更甚大於年初九。
2020年武吉淡元宵節被檳州政府列為農曆新年活動之一。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