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2日訊)潺潺水流、鳥語和蟲鳴交織的河畔,種植60至80種草藥、瓜、果、菜、豆與花的秘園,引來蝴蝶翩翩起舞。
蝴蝶和蜂蜜穿梭於花朵之間,黑枕黃鸝築了半成的窩從樹上落到了草地,四腳蛇爬回它在雨樹的家歇息,剛脫下半透明的蛇皮掛在葉面,魚遊過清澈的水,鳥飛得低低的幾乎碰到了河,流浪犬在園裡到處聞,究竟在找些什麼呢?
ADVERTISEMENT
這是在新港河畔直線公園(Taman Jajar Sungai Ara)一隅,社區自發耕耘的無化學農藥城市農園一個上午的所見。河的另一岸,還有晨跑、做體操的人們。
30多人共同打理
該園自2018年6月發起,目前約有30多人共同打理,在各自分得的區塊種植各類蔬果草藥,彼此分享知識、經驗和收成。
其中兩名發起人徐敬發和姚文昌受訪時都對這裡採用無圍籬的做法感到驕傲。
採取開放式是希望藉此建立信任,但最初的作物如冬瓜還是被偷了。無論如何,他們始終相信開放式的理念,被偷就當作慈善,而後來情況已有改善。
徐敬發:無金錢交易
徐敬發說,園裡設了不準商業交易的規定,例如民眾想要獲取其中的草藥,不可涉及金錢交易,而是免費給予。對他而言,這是一個分享的園地,而不是交易的商場。
“每人分得的耕地劃為2尺(或3尺)乘以6尺的大小,都是根據適合老人摘採植物的姿勢而定。均分下可供70至80人一起種植。”
述及當初跟大家共同發起社區農耕時,他說,這裡是一片雜草,當今肥沃的土地上長出茂盛的作物,歸功於陸續加入的居民、退休人士、農夫、大學教授等各背景人士。
“有務農的夫妻加入,教我們以種植花生豆調節土壤,之後的種植順利多了。另外,肥沃的土壤大概也受益於這公園的前身——養牛場吧。”
成了交流和學習園地
這裡不只成了凝聚社區的平臺,也是交流和學習的園地。一些原本被當成雜草要除掉的植物,經到訪者的分享,才增進了大家對草藥及功效的認識。
“有時來索取草藥的居民,為了表示感激,還會把自制的酵素送來跟大家分享。”
這裡也成了許多城市小孩玩水、認識和觸碰花草瓜果的地方。有個五年級的孩子望著園裡的木瓜樹問母親那是什麼樹。母親答道:就是你常吃的木瓜呀,傻瓜!
MARDI居協等前來考察
蝴蝶是生態多樣化的指標。它在花草樹木和草藥之間繁衍,依賴花蜜為生。吸引蝴蝶的環境是植物生長的沃土,也適合其他動物棲息。
在一些國際城市,蝴蝶的種類和數量多寡,是衡量城市生態的標準之一。
徐敬發說,發起城市農耕的初衷是推廣草藥,所以幾乎沒種花。隨著更多人加入,分享種植的點滴,植物種類漸漸多了。這麼一來,這裡的蝴蝶、蜻蜓和鳥群也變多了。
“這藏身於鋼骨水泥之間的園中生態引起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關注,大馬農業研究與發展局(MARDI)、農業部、居民協會等都紛紛前來考察。”
十多年前曾是養牛場
另一方面,河裡有時出現大量的魚,居民發現是有人大批放生鱸魚,造成生態失衡,唯經居民警告後已不再出現。
十多年前,這裡曾是養牛場,在居民爭取下成了公園。近年靠著有關當局和社區的河岸營造、守護以及種植,逐漸改變了生態,更為舒適宜居。
“若政府要以大道之類的建設貫穿其中的話,破壞的就是這一切。那真是違反人民意願!”
纖維布 石頭 紅木堆砌成河岸
徐敬發說,當局原本要採用石籠牆(Gabion Wall)營造這段河岸,後來在居民的建議下改用纖維布、石頭和紅木堆砌成河岸,並以綠植覆蓋。
他說,銜接河兩岸的小橋原本要採用水泥結構,為了剔除“鋼骨水泥的感覺”,他建議當局改為石頭和回收的舊電燈柱做橋。後來獲得水利灌溉局採納,其後更告知,原來這種河岸造價竟比石籠牆的方案來得低。
綠植覆蓋的河岸吸引了不少生物,他還曾見過藍藍的翠鳥(kingfihser)從河岸洞縫伸出來呢!
居民非政府組織常清潔河流
涼風徐徐的下午坐在河畔聽水聲,彷佛任何煩心的事也將隨之流走。但如果,這時候漂流向下游的不是煩惱,而是垃圾,豈不煞風景?
塑料袋、瓶罐、庭院垃圾、枯枝、落葉、祭祀品……這些是居民每隔一、兩個月大掃除時在河水撈起的垃圾,裝滿了一袋又一袋。
這是曾在2015年被選為全國最乾淨河流的新港河(Sungai Ara),為了守護它,居民和非政府組織經常自發清潔河流。
“確保一條河流的乾淨,需從中游開始。我們在這裡攔截垃圾,上山去查出究竟汙染源頭。例如曾撿到祭祀物品,追尋下得知是宗教活動後被丟棄入河,我們就好好勸說對方。”
姚文昌:居民護河意識提高
姚文昌認為近年來居民的護河意識提高不少,主要靠大家身體力行。他見過有居民當場譴責把住家垃圾丟進河裡的人,居民也不時會大掃除。
“只要照顧乾淨,人們怎會忍心破壞?要丟垃圾都感到不好意思吧!”
他說,這裡也是有趣的教學現場,教師帶著學生來訪,讓孩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時也會安排手工達人,在河畔教學生用回收物製作漂亮的花盆、容器。藉由這些活動,灌輸並建立孩子跟自然環境的親切感,從而學會愛護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