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粽子都独一无二,从未见一模一样的复制。
小时候见母亲裹粽,窝在狭窄厨房内,洗衣机旁一处低凹的手洗衣物处,临时搭灶。此前几天,一或两盆大铝盆浸泡着粽叶。为防粽叶不耐水力而轻浮,上面盖以一碗重压。正式裹粽前再将粽叶清洗干净。
ADVERTISEMENT
各种内馅材料如五花肉、花生、大豆、咸蛋黄等的准备中,我唯一被召唤差使动手处理的,是栗子。负责最后那个用牙签剔除缝隙中褐色薄膜残壳的工作。小小的栗子皱褶多得像极人脑,剔除工作我总觉得恶心。所以,那时吃粽子,我总要把栗子挑出来,姐抢着要,说好吃,也说我笨。
母亲用传统马莲草制的棕绳,捆成一束,头部打结留有椭圆吊口,底下有可系上十个粽子的十条绳索。母亲拿来一个木圆凳,在木凳座板上钉一个铁钉,把一串棕绳挂上,然后,一个粽子地裹,两个粽子地系,直到满十个,再换一串绳。
我没有继承母亲的手艺,前几年跟友人学,才发现那看似简易的粽叶卷型、填料、挤压、包裹再系绳,是真正熟能生巧的活儿,我老做不出正确造型,也系不紧绳索。
母亲灵巧快速的动作是如何练就的?她的生命只定格在三十八,这短暂的岁月,终日为我们解馋而劳碌。
那些每年都被铁钉钉出无数洞口的木凳子,至今还留着,洞口始终没有被填补,即便修补了也不会是原样。它们也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端午吃粽,多数人总是伴以屈原的故事,几岁开始听闻,胥视家里长辈或老师何时告知及如何诉说。从此,我们的粽子里夹带一个屈原,那个形象,一半源自故事,一半是自我想象与补充。随着年龄增长,我心中的屈原形象,愈来愈饱满热血,光辉更在历史记载以外,就像母亲的付出,在我心里,已从理所当然过渡到了奉献与爱的体会,默默升华。
战国时代的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因为政治理念与当朝内政相悖而遭谗去职,两次流放荒野。虽然楚王与楚国最终身死国灭的结局如此不堪,至少那一方水土,还孕育了人格光辉的屈原。爱国的屈原最后毅然抱石自沉汨罗江。与其说屈原自尽,我更愿意接受“殉国”二字。
我们常说自我了结生命是自寻短见,可屈原就是太有远见,其心其人,日月可鉴。汨罗一跃,水花溅起百年璀璨,涟漪回荡千年忠贞,不渝。
屈原是如此叛逆,如此颠覆从众心理,为千年以后的我们展示果敢与笃定。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放弃逆反随波逐流的我们,或许忘了,自己是可以特立独行的无双个体,像粽子,像我家木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