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店的外观,就足以证明它走过的岁月痕迹,当你知道经营著这间传统老店的业者夫妇年龄时,不得不佩服他们坚守事业和夫唱妇随的的精神,也不得不赞叹这般高龄的他们,还有健康的体魄和敏锐的思维,从容的与上门的顾客打交道做买卖。
ADVERTISEMENT
1932年在大山脚出生的张得成(90岁),与1939年出生的太太冯秀鸾(83岁、威北甲抛峇底人),坚守著位于大山脚拿督余水清路的“新荣兴”百年老招牌。
这间百年老店屋门上悬挂著斑驳的新荣兴老招牌,招牌上有中文、英文、淡米尔文及爪哇文,根据招牌上的路名,原来拿督余水清路之前称为大街(Jalan Besar)还不是很遥远的年代,新荣兴招牌上的英文路名是“Straight St”(直街),另一边的中文路名则写著居林路。
张得成说,当年制造的多语招牌,因我国还没独立,没有马来文,爪哇文是马来人使用的语文,为了获得各族顾客青睐,因此在招牌上印上多元语文。
招牌上的新荣兴电话号码是69号,只有2位数的电话号码,对记者来说是新奇的,记者知道电话这东西时,一般家里使用的电话号码至少都有6个号码了。
新荣兴的老招牌,一边写著“自造各款石料总批发”,一边写著“兼营粗幼陶瓷器批发”,张得成说,新荣兴原本的主要业务是“打石”(石雕),陶瓷器只是应商友的热情献议而兼营,未料过后却变成主要业务并坚守到今时今日。
手工“打石”广销全国
张得成谈到“打石”时,得意的说,当年他和十多名伙计,都是依靠双手用手工“打石”的,他们打造的石碑质量好而广销到全国各地,后来“打石”业渐被机械化取代而没落,原本兼营的陶瓷器就成为主要业务了。
他说,新荣兴是他祖父从中国广东省到大山脚落户后,于1907年创立的,当时就是制作和批发各种石碑石材,他祖父去世后就由他父亲张木荣接手,即便二战时期日本占据马来亚的3年8个月,他的父亲也艰苦熬过守著祖业。
他说,二战结束后,他的父亲除了批发石材,也兼做批发陶瓷器,父亲往生后就由他接手祖业直到今天,新荣兴的历史至今已有115年。
向人借钱买新荣兴店屋
听张得成述说从前,真的让人大开眼界觉得不可思议。他说,当年新荣兴是向一名印裔业主租的,在他的印象中,月租只是区区的7至9元(还没用令吉),直到他十多岁时,他和父亲就向人筹借了数千元买下新荣兴的现有店屋。
“以前我们一家人和伙计一起在店里开饭时,最少都要3桌才够坐。”
已四代同堂的张氏夫妇说,他们的子孙都有自己的事业,这个已逐渐没落的老行业没人要接手,他们继续坚守著这门生意也是为了打发时间,以免整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
看到张氏夫妇热情的接待上门的顾客,宛如朋友般交谈,记者深深体会到他们敬业乐业的欢愉精神。
张得成介绍陶瓷器滔滔不绝
早在四五十年代农耕盛行时,陶瓷器是家家户户必备品,因此陶瓷器批发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山脚一带林立,惟不堪时代巨轮的冲击,目前只剩下新荣兴。
张得成脸上总是挂著憨厚可掬的笑容,店里的各种各样陶瓷器,他都不厌其烦的逐一介绍及讲解用途。对他而言,每一款陶瓷器都有有趣的故事,他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不停介绍。
他说,我国各种族的习俗和陶瓷器都有解不开的情缘,以前煤气炉还没盛行时,陶炉就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炊具。
在他解说下,记者才知道原来各籍贯使用来烹煮美食的陶瓷器也有分别的,不过,记者相信这个分别已随时代飞逝。
他说,以前的年代,根据华人传统习俗,娶新娘或进新屋,都要跨过火炉意味消除霉运。
“马来巫师则相信陶瓶能镇邪,只要将邪灵收进陶瓶内,再系上红布把它摔破即可消灭邪灵。在印裔佳节庆典或祭祀仪式上,虔诚的信徒把祭品盛放在陶器内,意味既纯净又素雅。”
记者采访时,冯秀鸾刚好在后面厨房,使用陶瓷器煮粥。她说,用陶瓷煮食不只容易聚集热度,保温效果更佳,煮出来的食物味道也比钢锅煮出来的更香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