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规划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就像戏中的那句对白:“在世之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离世后,他是否会对那些隆重的仪式有所感知,已经无从得知。而这些仪式与悼念,或许更多是为了抚慰生者的心灵。 以下内容包含《破·地狱》剧情,不喜剧透者请观影后再阅读。 说到《破·地狱》这部电影,不知不觉也上映整个月了。剧情是处于疫情打击香港经济的时间段,原本是婚礼策划师的黄子华,因为没生意而被逼改行为丧礼经纪人,虽然职业性质看似差不多,但红白事禁忌完全不一样,从而导致其处处碰壁的一些故事。 其实是有点意外的,毕竟这一类比较压抑和沉重的内容,居然可以获得观众热烈的反响,票房也创了许多香港电影的记录,社交媒体上更是持续传出好评,在当下如此低迷的电影市场中,确实不简单。 天哥认为,故事是以黄子华这位初哥的视觉,带观众认识这个行业,所以对于许多也是门外汉的观众来说,会更容易代入剧情而有所感触。 天哥觉得这部电影非常特别,因为在看的当儿,会忽然悟出很多人生道理。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电影的一些道理,来聊聊我们自己的人生规划。 天哥在这部电影领悟到的意义,分别是生死、沟通、规划。尤其是听到一些经典对白,让我们更加能感受到人生所谓的意义,好比: 【不止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破地狱,生人都有好多地狱。】 【人一出世就在倒数。】 【在世的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先说说关于沟通,戏里许冠文跟女儿关系并没太好,由于传统的思想而和子女产生隔阂。有一幕女儿回到家,许冠文原本有话想说,但是她回到家立刻进厕所开了水冲凉,结果就不了了之。而镜头来到女儿,她其实连衣服都没脱,她进去开水声,是因为不懂应该怎么跟父亲交流而已。 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来不及把话说出口,文哥在生命的尽头,只能透过那封遗书,把想跟女儿和黄子华说的话说出来,这也反映了华人的老一派传统,父亲都喜欢把话收藏在心底。天哥作为一位父亲,也感同身受。 其实我们做人嘛,真应该学会如何表达,让对方感受我们心中所想,真有什么事时,才会无憾。就像剧情里许冠文的遗书中表达的是来自父亲深沉的爱、无心之失的愧疚以及对儿女的道别。也感谢了子华的出现,让他明白何谓“生人也需要破地狱”。 天哥为何会特别感触,很可能是正好感同身受吧。上个月天哥得了流感,搞得天哥要死要活的,而正好天哥组织的一位重要成员,在上个星期也离开了我们,去了另一个世界。跟电影差不多,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但生死很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 就好比她,明明没有什么特别的病痛,所以得知她那么年轻就离开了,我们整个组织都觉得非常吃惊,完全没人想到这件事会发生。当然,对于此事组织也没有任何规划,她那么快离我们而去,导致大家都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是好。 电影里的对白说的很对,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很年轻,跟所谓的死亡好像距离很远,但是其实嘛,人一出世就在倒数,活一天少一天,只是没有人可以准确知道自己还有多久才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才会觉得这一切好像完全不关我们的事一样。 好比电影里的黄子华,他跟秦沛的一次交流中有说到,自己是还没结婚的,结果秦沛就问了一句话说,你以前不是做婚礼的吗?这里其实带出了一个矛盾,就是他自己是做婚礼策划的,但是却一直没有去为自己策划跟另一半结婚。 这里带出规划的一个重点了,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很久,别说什么身后事的规划,即便是生前需要的,如:储蓄、理财、投资,甚至保险或者最后的遗产规划,都没做好,然后到某些事情发生时,才知道原来自己什么都没准备好。 其实电影带出来一个信息天哥也特别感触,就是婚礼和丧礼的本质都差不多,皆是一场 Show而已,都是做给人看的。红事就不难解释,但是白事呢?对于天哥来说,像电影中的一堆仪式,其实也就是让活着的人可以有一个希望,认为已经帮死者完成了最后一件事,心情可以更好过。 死者已矣,生者如斯。这句古语道出了生死之间的真实关系。就像戏中的那句对白:“在世之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离世后,他是否会对那些隆重的仪式有所感知,已经无从得知。而这些仪式与悼念,或许更多是为了抚慰生者的心灵。 面对至亲的离去,活着的人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悲痛,也需要一种形式来寄托哀思。就好比天哥团队的重要人物离去,天哥当时也相当悲痛,我以为一个人伤心时,会很想哭泣。其实并不是的,当伤心到了一个极点,其实不会有想哭的感觉,反而会脑筋一片空白,想要早日从这种感觉中抽身。 或许,这才是那些繁复习俗真正的意义所在:让生者能从悲痛中得到些许慰藉,让他们在告别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因此,无论是大礼如丧,还是简约的追思,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与记忆。最终,我们做的一切,不是为逝者,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向前走。 至于生人嘛,好像上述对白说的,生人也需要破地狱,生人都有好多地狱。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包括金钱、规划、理财等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不去想,就代表它不存在,而到我们真正需要面对时才想,可能就太迟了。共勉之吧。
4月前
老师好, 我即将在今年中学毕业,然而有一件事非常纠结的就是我是否应该继续念大学?因为在我身边有两组声音,一组是绝对要去念大学,另一组则是念完中学出来打工其实机会成本不输给念完大学再出来就业。 请问我该如何取舍,到底念大学真的并不一定好吗?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课题,因为念大学实际上也代表一个人拿着自己的未来做赌注。当然其中胜算的几率在于自己是否真正认识到个人兴趣、职业目标、经济状况及对未来的规划。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地从几个重要的因素着手。 首先,在面对个人兴趣与职业目标的范围里是否有对某些学术领域感兴趣的?如果可以具体地说出来,那么上大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与之相反,若你的职业目标可以透过其他方式达到,又或者这些行业看重技能、经验多过学术文凭,那么直接工作或许会更适合。 其次,就是经济的考量。虽然现在政府及私人界都有不少的奖助学金鼓励大家继续深造,然而,除了学费之外,其实还有许多的费用在学习的年间等着支付的,其中包括日常交通、伙食、住宿、相关的参考资料、学校里的活动等,每一个项目都或许会出现在自己经济预算之外。另外,也要考虑长期的经济回报,因为一些职业确实需要更高的大学学位才能获得更好的薪资。 此外,在面对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了解相关的职业是否对学位有明确要求,例如医护专业、律师、财务管理、科研人员、高管执行人员、教育工作者等,若没有高等学术文凭是不被接受的。然而,一些诸如创业、艺术、娱乐等领域则可以不依赖传统学历来达到成功路径。 当然,一个重要的要诀是明白大学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它也是一个让你接触不同文化、思想和经历的地方。如果这些经历可以在个人成长方面加分,那么上大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否需要上大学是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最适合你的选择。与师长们交流,让自己沉淀或许更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前面的路况。 相关报道: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克服“精致穷”有妙方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奇怪,人不累,心很累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利用“减法管理”克服“沉没成本谬误”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越累越想滑手机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从“注意力碎片”到“集中注意力”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出国深造前的心理准备
8月前
9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小时候的出游总是充满了期待。父亲决定带我们外出游玩时,总会提前一天去报纸摊购买当地的地图。90年代的纸质地图虽然看起来有些陈旧,却带着一点神秘。但在我心中,它是连接着未知冒险和探索的纽带。当父亲在家里展开那些大大的地图时,整个房间仿佛也变成了我们探索的领地。 我和妹妹总是像两个小侦探一样,迫不及待地拿起小小的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地图上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寻找着那些专属于小孩子的小小世界,希望在地图中发现一些隐藏着宝藏的神秘地点。每一条细微的线条和标记,都是探险的起点,每一个未知的角落,都成了我们探索的目标。 “要去的地方有多远?”我俩问父亲。 “近近而已,不过是一个虎口的距离。”我们张开拇指和食指,在地图上比划。确实不远。 父亲喜欢带我们出去看看世界,常捎起几张地图就带我们东奔西跑。途中若是迷失方向,父亲就会拿起地图去问路边的异族同胞。听不懂马来语的我们就搅下车窗,听父亲在跟别人叽里咕噜。问路过后,本来眉头深锁的父亲,又像填满汽油的车,信心满满地继续往目的地驶去。路途中的说说笑笑,那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保留对探索未知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纸质地图逐渐在洪流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先进的导航软件,它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指引方向。然而我对科技产品还是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去到吉隆坡这样四通八达的大城市,哪怕已经开着谷歌地图(Google Map)和位智(Waze),还是会常常岔进别的路口,然后花上另外半个小时来抵达目的地。 现在的导航更加便利和准确,我却时常怀念起那些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研究地图、规划路线的美好时光。怀念那种纸质地图在手中轻轻摩擦时发出的微声,那是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是现在的手机地图相比不了的。 纸质地图或许已经过时,但那种对未知的探索和对冒险的渴望,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小时候的我找不到隐藏在地图中的宝藏,现在已为人父的我要把研究地图的精神传承给两个孩子。我要教会他们在数字化的时代里,依然保留对探索未知的热情。 世界很大,带着地图探险去吧!
12月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