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供品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6月前
(新加坡29日訊)求考試得利,不過因擺放的供品引來螞蟻蟲患而被清除。獅城國大生日前利用3D打印了一個“牛油果考神”放回原地,再被移除後,昨晚再放上新的,甚至還從一隻變成一對。 《新明日報》報道,今年3月,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旁的草地上,出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神明”,不僅設有“神壇”,周圍還擺放各種零食、鮮花等供品,在各大社交媒體上“一炮而紅”。被供奉的是一個牛油果(也稱鱷梨)娃娃造型的鎖匙鏈。 根據獅城國大學生說法,相信鎖匙鏈是不小心落在路邊,有學生把它放在路燈下,應該只是要讓主人來認領。 不料,由於牛油果娃娃的形狀類似鐘形曲線(bell curve),而獅城多年來一直有大學生“供奉鐘形曲線考神”祈求好成績的趣味做法,就有學生開始把這個娃娃當成“新一代鐘形曲線考神”。 所謂的鐘形曲線,是劃定考試等級的依據之一,即最終考試成績是以整體考生的相對錶現來決定。僅是分數高還不夠,需得比大多數考生考得好進入前段班,才能得到更好的級別,並非達到一定分數就會考A。 多個社交媒體貼文顯示,有人給牛油果娃娃建了“屋子”,又有人給它配置“寶劍”,還貼上寫有“早日畢業,多發論文”的符文。甚至還有學生擺放零食等供品,不過此舉引來蚊蟲螞蟻,牛油果娃娃的“神龕”在4月中被清除。 然而,幾天後有學生利用3D打印了一個白色的牛油果“替身娃娃”放回原處。 記者昨天下午走訪時,這個第二代替身娃娃已被移除,但之後獲悉有學生昨晚又3D打印了新的替身娃娃。記者今早二度走訪,果真看到一對白色牛油果娃娃一大一小手牽手,引來學生駐足。 化工系大四學生劉雅迪(24歲)說,她聽聞校內有“牛油果大神”,覺得蠻可愛的,特意前來看看。“不少學生也是和我一樣,專程在考試前來‘拜拜’一下。” 其他受訪學生則說道,現在是大學考試期間,壓力相當大,因此路過來看看也有紓解壓力的效果,並非真的在拜神。   獅城學生供奉考神 英媒8年前曾報道 英國廣播公司8年前就曾報道獅城國大和南大學子供奉考神。 早在2016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刊登一則趣味性文章,就整理出亞洲國家常見的十種紓解考試壓力的方式,當中包括供奉考神。 文章提到,新加坡國大與南大校園內都有供奉“鐘形曲線考神”(bellcurve god)的現象,供品包括食物與蠟燭。 2016年,新加坡管理大學時任教務長兼常務副校長江莉莉教授(現為新大校長),曾在當年以“鍾型曲線考神”為題發表文章。 她在文中提到,新大內也有學生拜考神,而照片顯示所謂的“考神”,是走詼諧畫風穿著畢業袍的“神像”。 “在一個考試壓力大的環境下,祭拜考神是學生解壓的方式之一。”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底座的“藏寶”是一般神廟或佛寺常有的做法,近年來泰國一些古寺進行維修,就挖出許多百年的泥制小佛像,都是珍貴的文物,通常寺方會拿出供善信恭請去護身保平安,這些錢就拿來修繕寺廟。當今我們藏進這些佛像及錢幣,可能百年或數百年後,當後人挖掘出時,那個年代,又會當作什麼新奇發現呢? 泰國宋卡府(Songkhla)沙汀帕(Sating Phra)是個小鄉村,當地一座佛寺有座露天佛像塑造已久,今次方進行升座儀式。朋友受邀過去,於是我們八個馬來西亞人乘坐兩輛車前往。一路奔馳到當地已經很夜,但他們還是熱心安排給我們鑄造小佛像,那是極為簡單的灌注法。將一個鐵勺子,放進小錫塊,以煤氣火槍噴射之,錫塊熔化了,倒進泥土做成的模子裡,冷卻後倒出即是小佛像,這種小佛像通常是供人們穿戴在身上保平安,不過我們鑄造的這八個小佛像,是供明早升座前,安藏在佛像底座的。 翌日一早來到現場,大約百餘人出席,小地方人口不多,多數人穿著白色衣服。現場有小火爐煮著蠟燭油,供大家舀起灌注在一根鋼柱裡,柱的頂端系綁著一條線做的蠟燭芯,直到底部,這是在注做一根大黃色蠟燭。也有一根尖形的“發頂”,供人們安上金箔,它將會安套在佛像頂端。 露天大佛像旁擺設一張長案。案上有許多供品,最前端為花塔,接著是佛像、水果(火龍果、西瓜、柚子、黃梨、梨子、柑、葡萄、芒果、紅毛丹、蘋果、香蕉、切段甘蔗、嫩椰)、五葷(水煮魚、全雞和雞血與內臟、豬頭及尾巴、全鴨、蝦與蠘)、各式糕粿、水煮鴨蛋、瓶裝礦泉水、紅甜水、茶等。還有一盤供奉兩碗葷腥菜餚及一碗飯和一杯開水,另一個供盤是芋與番薯及兩碗黃白色粥糊。尚有一盤紅豆、綠豆及黑豆擺設成佛教的“八正道”圖案。尾端是香爐、一對白蠟燭及一根大黃色蠟燭,法杖等物。 [nonvip_content_start] 大佛像前端已築起一個洋灰底座高臺,準備給佛像升上安坐的。高臺上面有兩個孔洞,只見人們把錢幣、各種小佛像(泥、錫、銅等製造),還有打印經咒的小銅片(可供人們寫上姓名、八字、地址與祈求的心願)通通放進孔洞裡,最後法師採下一些菩提葉塞住孔洞,然後以洋灰封填了。儀式由婆羅門教法師誦經開始,他們身著白色衣服,一些是唐裝的衣褲,唸誦經咒,並吹響法螺,搖動撥浪鼓及手鈴。結束後,再由佛教和尚誦經,大家手持縈繞佛像而來的彩色線,希望獲得佛祖庇佑,獲得無量功德。這時候吊機逐漸把佛像吊起來,慢慢移到底座上,在經咒、鈴鼓、法螺及炮竹聲響下,佛像終於順利完成升座大典。接著,給佛頂套上尖形“發頂”,以及善信給佛像披上黃色袈裟布匹,接著和尚給佛像灑聖水及花瓣,也給大家灑聖水,最後是善信們排隊上香膜拜,把香插在供品上,排隊給佛像澆聖水(澆在手及腳處),還有在附近池塘放生泥鰍,也是在誦經聲中,慢慢把泥鰍倒進池塘,人們也是手接手連接著,如此就能獲得放生的功德。完成後,一個傳統服裝打扮的女子,在音樂播放下跳起傳統舞蹈,獻給佛祖。 所有供品讓大家拿取品嚐,泰國糕粿極為可口,拿了一塊大快朵頤,外皮是糯米滾椰絲及砂糖,內是無味的綠豆餡。在進行儀式時,有兩位婦女類似“起童”,渾身顫抖,一番膜拜後就恢復平靜。看過許多宗教都有此類神靈附體,雖然有關宗教完全否定不認同,但還是無法改變信徒們的神靈附體行為。 底座的“藏寶”是一般神廟或佛寺常有的做法,近年來泰國一些古寺進行維修,就挖出許多百年的泥制小佛像,都是珍貴的文物,通常寺方會拿出供善信恭請去護身保平安,這些錢就拿來修繕寺廟。當今我們藏進這些佛像及錢幣,可能百年或數百年後,當後人挖掘出時,那個年代,又會當作什麼新奇發現呢?
2年前
2年前
大路後的洪成香,飄散出花生的香氣,店內的第三代傳人陳建輝,正使勁地敲打花生糖,打扁後又將它拉長,再包上花生碎、切成塊狀,做成貢糖。 報道/攝影:梁傑華 大路後的洪成香,飄散出花生的香氣,店內的第三代傳人陳建輝,正使勁地敲打花生糖,打扁後又將它拉長,再包上花生碎、切成塊狀,做成貢糖。 他接受星洲日報《大北馬》社區報訪問時,一邊示範、一邊分享他十多年前,接下祖輩傳下的貢糖手藝,以及開店創業的經過。 貢糖從前是酬神供品 這貢糖手藝,是陳建輝妻子的爺爺洪亞漢從中國來馬後習得,之後再傳到第二代洪啟成,也就是陳建輝的岳父。 現年47歲的陳建輝說,岳父那一代,是在神廟前擺攤賣貢糖,貢糖也主要是用以酬神的供品,不像如今能吃,還能當禮品送人。 手藝傳到他這一代時,他則打破格局,開設洪成香貢糖專賣店,不僅發揚手藝,也把生意做大,讓更多人享用到這傳統美食。 開金店被打劫 決定轉行 陳建輝原本是個金店老闆,在光大開金店的他,每天都光鮮亮麗,但一次匪徒持槍打劫,讓他決定轉行賣貢糖。 “賣金賣到我投降,當時的打劫,也讓我損失六七十萬令吉。” 他說,當時岳父的手藝未有傳人,本身也看到這行業的前景,因此毅然學做貢糖,更開設了洪成香這店鋪。 “如果我不學,這門手藝也可能失傳,那以後人們就沒有機會吃到手工製做的貢糖。” 他也笑言,當時還有一些碩果僅存的手工貢糖老師傅,知道他要接下這門手藝時,紛紛送上各種製作工具給予鼓勵。 “轉行的最大轉變,是以前賣金時,要看顧客臉色,現在則是要看花生的臉色,火候不夠,花生會太硬,火候太大,花生又會焦。” 攤子賣貢糖被瞧不起 除了位於大路後的店鋪,陳建輝也在諾登美食坊(Northam Beach Cafe)開設攤子,現做現賣貢糖;一次,有個安娣當著孩子的面前說,要多讀書,否則長大像陳建輝這樣…… “我馬上回對方一句:‘你孩子在哪所學校讀書,我以後不要讓孩子和他同校。’” 他說,從賣金轉行到賣貢糖,許多人都瞧不起他,但他認為,這門手藝就是個藝術,值得傳承,而賣貢糖雖然不能向賣金那樣吹冷氣,但也不必擔驚受怕。 “再說,溶金、洗金的化學品也是有毒物,有人就因此患上鼻腔癌逝世。” 對於瞧不起洪成香、瞧不起他的人,他笑說,如今就讓他們即使有錢想買,也未必買得到洪成香的貢糖。 大路後的洪成香店鋪,僅接受預定購買貢糖、花生糖等,位於諾登美食坊的攤子,則是在晚上才營業。 手工做的味道遠勝機器 陳建輝堅持使用傳統手工做貢糖,因機器做的味道,實在沒法比。 他坦言,市面上的貢糖,多數是廠商使用機器製做,味道、口感都不如手工貢糖般細膩。 “機器制的貢糖太甜、會黏牙,吃多也會膩,但我的手工貢糖不會。” 他也說,其實上一代的貢糖確實是很甜的,因那主要用以酬神,人們認為越甜越好,神明吃了才高興。 “以前若貢糖不夠甜,人們還會嫌棄老闆吝嗇,不願多放糖,但現在,人們反而不希望貢糖太甜,這樣比較健康。” 他認為,製做貢糖的手藝,堪稱藝術,因此也在洪成香店內設置透明玻璃,讓人們可以參觀貢糖的製作過程,從而體會這當中的繁瑣、艱苦,更珍惜這手藝。 另外,談及是否嘗試開發不同口味的貢糖時,他笑說,早前曾經做過鹹的貢糖,非常好吃,只不過,現在連甜的貢糖都做不及,哪還有時間製做鹹的貢糖? 撐過開店初期 漸上軌道 陳建輝說,開店初期,生意真的很差,幾乎沒人上門。 “原本岳父的貢糖,是在路旁、神廟前設攤擺賣,顧客群都是固定的,開店後,原本的顧客找不到,也沒有新顧客進來。”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人知曉洪成香貢糖,口耳相傳下,洪成香的生意才逐漸上了軌道,不僅本地有顧客支持,也有許多外國顧客,常常回購貢糖。 陳建輝也說,當時他老婆也懷孕,為了賺錢,他幾乎是拼了命般,日夜都在敲打花生糖、製做貢糖。 “好吃的東西,自然有人吃,也會有人介紹,後來甚至有法國的顧客,帶本地人來我的店。” 此外,冠病疫情期間,洪成香也像許多店鋪一樣,生意慘淡,幸好它靠著顧客支持,以及郵寄貢糖,撐過疫情。 太辛苦難尋接班人 傳統手藝最難的,是尋找接班人,洪成香也不例外。 陳建輝說,曾經有個十多歲的年輕人來店當學徒,但不到半天,就因為太辛苦而辭職。 “我兒子也來過店,不到一會兒就說好熱,要回家。” 他說,如果有人要學,他其實很願意傳授技藝,但無奈這門手藝太辛苦。 目前,該店除了他,還有一名親戚懂得製作貢糖,兩人每天在店內兢兢業業,重複敲打花生糖。 他也說,洪成香僅此一家,他曾經看過,有人盜用岳父的照片,冒用洪成香的名義售賣貢糖。 “有顧客甚至問我,為何貢糖變難吃了,但其實,那不是我的貢糖。” 切貢糖刀須薄又鋒利 陳建輝說,要把貢糖切成塊,需要又薄又鋒利的刀,當時他在市場苦尋不果,幸遇上一名磨刀老師傅,替他磨刀。 他說,岳父留下的刀,是當年用汽車彈簧鋼,手工鍛打而成的刀,非常鋒利,但現在市面上根本找不到類似的刀。 “若岳父的刀壞了,該怎麼辦?我使用過各種刀切貢糖,都不行,一刀下去,貢糖碎到完。” 他說,正當他苦於尋刀時,發現店鋪樓上的理髮店,一名老師傅在磨剪刀,一問之下,老師傅可為他磨刀,磨到能切貢糖。 “我當時把普通的刀交給他,他現場磨了會兒後說,要帶回去繼續磨。數天後,刀磨好,也能切貢糖。” 這之後,他馬上多買幾把刀,讓老師傅磨。
2年前
燈料、燈座與天公座,均是人們供奉玉皇及三官大帝的紙供品,供焚燒給祂們,尤其是祂們的部下級別較低的神明領取裡面的紙錢。一方面也是人們通過燒化這些供品,祈求神明保庇,消災解厄,順利平安,健康長壽,富貴興旺。 福建人祭祀神明,有燒一種叫做“燈料”或“燈座”的紙錢,它是一套三包的組合,祭祀後焚化給神明。 盧觀傑(1986年生),吉隆坡人,祖籍廣東,母親是福建人。80年代開始,每年正月初九,他們闔家伴隨母親一起拜天公,因此對於福建祭祀民俗頗有興趣,那時候就見到母親採用燈料來供奉天公。多年後,他遇到一位福建道長並向他請教,才瞭解燈料與燈座的不同。 他說,三包燈料的封套顏色傳統上是紅色,也有黃色或橙色。封套外觀會有八仙、福祿壽等神仙圖案。一套分大、中、小共三包,代表著三官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裡面的“黃錢”也有分別,大包“天”黃錢打上三個洞,中包“地”黃錢打上兩個小洞,小包“水”黃錢打上一個小洞,天地水即三官大帝。 除了黃錢,觀傑指出燈料裡面尚有其他紙品,如值符通金馬、玉皇誥、太上曰文、三官紙等物。值符通金馬是一張印上一個長鬍神明騎著馬的圖案,文字寫著“使者”,專用於將燈料傳達上天庭兼保護作用。玉皇誥是一張寫著“玉皇誥”、“生辰玉君”與“加金上和源”等許多文字,兩邊有多個神像及神獸圖案。太上曰文有兩個神明各騎馬,手持的旗幟不一樣,一個是方旗,一個是三角旗,另有十二個手牽手的雙髻孩童像,其上文字是“太上文日方”。三官紙有兩張,一為天官賜福,另一是中元地官赦罪與下元水官解厄,兩張以神像圖為主,具有解厄補運之效。這些紙錢,全部合稱為“黃符”(也叫中原神碼)。這些木板印刷的紙張,樸素古拙,有些文字是異體字抑或難於明白的生僻字,乃罕見的民俗物品。 [vip_content_start] 盧觀傑指出,燈料屬於玉皇大帝及三官大帝專用,其他神明一般是不燒,而當今已有許多神明也有燒了。燈料經過時間的演變,逐漸衍生出燈座,燈料無法豎立,而燈座就可豎立擺設了。裡面的物品紙錢與燈料大同小異,外觀封套略有不同。三包一組的燈座必須由小的套進中的,中的再套進大的裡面,一個燈座就是三包的合體。 在中國福建閩南的天公桌擺設,尚可見到豎立的燈座,馬來西亞較少見。閩南地區也沒見到天公座,近年有見到“天公塔”,略異於天公座。針對這一點詢問觀傑,他說天公座就是從燈座衍生出來的新供品,這一點與本人的看法一致。天公座是在我國中馬一帶被人創造出來的,原形就是燈座。 盧觀傑早年就讀雙威大學多媒體設計,對於傳統藝術十分喜愛。自學紙糊紙紮,小學三年級就做了一個小型天公座,中學時自作的天公座,連八仙神像也是親手做出,不用簡陋的印刷品。數年前曾經做出燈料及燈座售賣,由於做事認真,遵從傳統,獲得神廟的喜愛。後來做出的天公座引起商家採購,甚至模仿。 他說,天公座的黃錢有分數量,24及36碼專屬私人家庭所用,72碼屬於神廟或私人家庭辦喜事採用,108碼屬於神廟專用。目前他從事彩作(紙做的神像等),由於作品精美,作工細緻,被臺灣人大量訂購了數套三十六神將,這些必須耗費大量時間製作,為了更加專注彩作而藉此機緣轉型不承接燈料、燈座及天公座的訂單。 燈料、燈座與天公座,均是人們供奉玉皇及三官大帝的紙供品,供焚燒給祂們,尤其是祂們的部下級別較低的神明領取裡面的紙錢。一方面也是人們通過燒化這些供品,祈求神明保庇,消災解厄,順利平安,健康長壽,富貴興旺。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