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后的洪成香,飘散出花生的香气,店内的第三代传人陈建辉,正使劲地敲打花生糖,打扁后又将它拉长,再包上花生碎、切成块状,做成贡糖。

报道/摄影:梁杰华
ADVERTISEMENT
大路后的洪成香,飘散出花生的香气,店内的第三代传人陈建辉,正使劲地敲打花生糖,打扁后又将它拉长,再包上花生碎、切成块状,做成贡糖。
他接受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访问时,一边示范、一边分享他十多年前,接下祖辈传下的贡糖手艺,以及开店创业的经过。
贡糖从前是酬神供品
这贡糖手艺,是陈建辉妻子的爷爷洪亚汉从中国来马后习得,之后再传到第二代洪启成,也就是陈建辉的岳父。
现年47岁的陈建辉说,岳父那一代,是在神庙前摆摊卖贡糖,贡糖也主要是用以酬神的供品,不像如今能吃,还能当礼品送人。
手艺传到他这一代时,他则打破格局,开设洪成香贡糖专卖店,不仅发扬手艺,也把生意做大,让更多人享用到这传统美食。

开金店被打劫 决定转行
陈建辉原本是个金店老板,在光大开金店的他,每天都光鲜亮丽,但一次匪徒持枪打劫,让他决定转行卖贡糖。
“卖金卖到我投降,当时的打劫,也让我损失六七十万令吉。”
他说,当时岳父的手艺未有传人,本身也看到这行业的前景,因此毅然学做贡糖,更开设了洪成香这店铺。
“如果我不学,这门手艺也可能失传,那以后人们就没有机会吃到手工制做的贡糖。”
他也笑言,当时还有一些硕果仅存的手工贡糖老师傅,知道他要接下这门手艺时,纷纷送上各种制作工具给予鼓励。
“转行的最大转变,是以前卖金时,要看顾客脸色,现在则是要看花生的脸色,火候不够,花生会太硬,火候太大,花生又会焦。”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摊子卖贡糖被瞧不起
除了位于大路后的店铺,陈建辉也在诺登美食坊(Northam Beach Cafe)开设摊子,现做现卖贡糖;一次,有个安娣当着孩子的面前说,要多读书,否则长大像陈建辉这样……
“我马上回对方一句:‘你孩子在哪所学校读书,我以后不要让孩子和他同校。’”
他说,从卖金转行到卖贡糖,许多人都瞧不起他,但他认为,这门手艺就是个艺术,值得传承,而卖贡糖虽然不能向卖金那样吹冷气,但也不必担惊受怕。
“再说,溶金、洗金的化学品也是有毒物,有人就因此患上鼻腔癌逝世。”
对于瞧不起洪成香、瞧不起他的人,他笑说,如今就让他们即使有钱想买,也未必买得到洪成香的贡糖。
大路后的洪成香店铺,仅接受预定购买贡糖、花生糖等,位于诺登美食坊的摊子,则是在晚上才营业。




手工做的味道远胜机器
陈建辉坚持使用传统手工做贡糖,因机器做的味道,实在没法比。
他坦言,市面上的贡糖,多数是厂商使用机器制做,味道、口感都不如手工贡糖般细腻。

“机器制的贡糖太甜、会黏牙,吃多也会腻,但我的手工贡糖不会。”
他也说,其实上一代的贡糖确实是很甜的,因那主要用以酬神,人们认为越甜越好,神明吃了才高兴。
“以前若贡糖不够甜,人们还会嫌弃老板吝啬,不愿多放糖,但现在,人们反而不希望贡糖太甜,这样比较健康。”
他认为,制做贡糖的手艺,堪称艺术,因此也在洪成香店内设置透明玻璃,让人们可以参观贡糖的制作过程,从而体会这当中的繁琐、艰苦,更珍惜这手艺。
另外,谈及是否尝试开发不同口味的贡糖时,他笑说,早前曾经做过咸的贡糖,非常好吃,只不过,现在连甜的贡糖都做不及,哪还有时间制做咸的贡糖?
撑过开店初期 渐上轨道
陈建辉说,开店初期,生意真的很差,几乎没人上门。
“原本岳父的贡糖,是在路旁、神庙前设摊摆卖,顾客群都是固定的,开店后,原本的顾客找不到,也没有新顾客进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知晓洪成香贡糖,口耳相传下,洪成香的生意才逐渐上了轨道,不仅本地有顾客支持,也有许多外国顾客,常常回购贡糖。
陈建辉也说,当时他老婆也怀孕,为了赚钱,他几乎是拼了命般,日夜都在敲打花生糖、制做贡糖。
“好吃的东西,自然有人吃,也会有人介绍,后来甚至有法国的顾客,带本地人来我的店。”
此外,冠病疫情期间,洪成香也像许多店铺一样,生意惨淡,幸好它靠着顾客支持,以及邮寄贡糖,撑过疫情。

太辛苦难寻接班人
传统手艺最难的,是寻找接班人,洪成香也不例外。
陈建辉说,曾经有个十多岁的年轻人来店当学徒,但不到半天,就因为太辛苦而辞职。
“我儿子也来过店,不到一会儿就说好热,要回家。”
他说,如果有人要学,他其实很愿意传授技艺,但无奈这门手艺太辛苦。
目前,该店除了他,还有一名亲戚懂得制作贡糖,两人每天在店内兢兢业业,重复敲打花生糖。
他也说,洪成香仅此一家,他曾经看过,有人盗用岳父的照片,冒用洪成香的名义售卖贡糖。
“有顾客甚至问我,为何贡糖变难吃了,但其实,那不是我的贡糖。”
切贡糖刀须薄又锋利
陈建辉说,要把贡糖切成块,需要又薄又锋利的刀,当时他在市场苦寻不果,幸遇上一名磨刀老师傅,替他磨刀。
他说,岳父留下的刀,是当年用汽车弹簧钢,手工锻打而成的刀,非常锋利,但现在市面上根本找不到类似的刀。
“若岳父的刀坏了,该怎么办?我使用过各种刀切贡糖,都不行,一刀下去,贡糖碎到完。”

他说,正当他苦于寻刀时,发现店铺楼上的理发店,一名老师傅在磨剪刀,一问之下,老师傅可为他磨刀,磨到能切贡糖。
“我当时把普通的刀交给他,他现场磨了会儿后说,要带回去继续磨。数天后,刀磨好,也能切贡糖。”
这之后,他马上多买几把刀,让老师傅磨。
地址:326-U, Ground Floor, Jalan Perak, 11600 Penang.
电话:012-4528 435 / 012-482 6388(必须预定)
营业时间:9am至7pm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槟城8日讯)面对走向没落的传统手艺,人们可以做的不只是慨叹惋惜,而是思索如何注入新活力,让它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光彩”。
传统美容手艺“挽脸”在这个时代已是买少见少,特别是在五花八门的美容科技对比下,只凭着一条线、海棠粉和一双手操作的美容技艺,更是显得素朴。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朴素简单,反倒引起一些年轻人的好奇,对于体验这神奇的美容法跃跃欲试,让人重新看到了这门式微手艺的潜力。

槟城一对母女郑金凤(56岁)和女儿黄伊柔近年来,在乔治市传承挽脸手艺,也积极推广这个简单却功效非凡的古老智慧。在庙会、世遗日等庆典,都可以看到她们在街头为民众挽脸的身影,挽脸也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

脸书专页拍视频宣传
年轻的传承者黄伊柔是年仅22岁的大学生。她从小就跟着母亲到庆典活动摆摊挽脸,一直到3年前才开始正式跟母亲学习挽脸,只用两周就上手了。
目前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修读传播系的黄伊柔,不仅掌握挽脸手艺,还运用本科所学,借着传播的力量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她帮助母亲经营脸书专页,也拍摄视频宣传挽脸,成功引起关注和效应。
近期,这家藏身于吉灵万山巴刹楼上的小铺,吸引了不少来自本地及外地的年轻人到访。在她们接受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时,也遇到来自中国杭州的留学生,上门前来体验挽脸。

黄伊柔:让更多人认识爱上挽脸
黄伊柔说,学挽脸可以帮到母亲,而她也觉得这门手艺相当神奇。在没有科技的时代,人们只需用双手和牙齿,再加上线和海棠粉就可以去除汗毛、粉刺和死皮,挽脸之后整个人变得容光焕发。
上一代人或许还能在家中看到阿嫲闲来无事,拉上一条线对镜挽脸的情景,但这已默默地退出现代生活。她的同龄人当中只有少数听说过挽脸,这也成了她积极推广挽脸的理由,因为她不想这个古老智慧就这么失传。
“从小到大,我妈常常为我挽脸,帮我清掉很多痘痘和汗毛,可以感受到棉线在脸上操作挽出的效果。”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门手艺带入现代生活,让它成为现代人美容保养的一部分,让让更多人认识并爱上这项充满魅力的传统技艺。
(拍摄/剪辑:刘雯诗)
郑金凤:挽脸有“开运”效果
人称“Apple姐”的郑金凤是不只是挽脸师傅,也是送嫁娘。而她之所以会挽脸也是因为当了送嫁娘,才在10多年前学会这门手艺。
她说,“挽脸”跟婚嫁的习俗有关,在福建话也有“开脸”的含义,一般都会给即将出嫁的新娘挽脸,过程中要口说好话,除了寓意新娘转为大人,也让对方的脸更容易上妆。但是现在有的新郎也会挽脸,希望在婚礼能以更清洁的面容示人。

“除了婚嫁习俗,挽脸也是日常的美容法之一,不论性别年龄都可以做。”
她说,挽脸有“开运”的效果,挽过的脸会变“亮”,可以改变个的气场,运气和人缘自然会变好。
她年轻时当车衣工,有一双灵活的巧手,所以学起挽脸一点都不难,但手指动作僵硬的人则学不来。
科技无法取代 两者并存不相违
她认为挽脸靠的是一双可以把棉线“变”为“刀”的技艺。这把“刀”却要操作得恰到好处,不可以伤及客人的皮肤,柔韧而精准。过程或有微微刺痛,但她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皮肤状态调整力度和时间长度,短则5分钟完成,如果脸上汗毛、粉刺、死皮多也可能会耗上15分钟或更久。
首先,她会为客人的脸打上海棠粉。打粉之后,洗掉脸上的油,死皮和粉刺的痕迹就会犹如“地图”般浮现,让她能够“按图”处理汗毛杂毛以及修眉。

她量好棉线的长度后,用牙齿咬断,并以牙齿拉线,双手灵活拉动,来回在脸部移动的棉线把藏于毛孔的粉刺“逼”得冒了出来;棉线移动至眉间又化作了“修眉刀”,挽过的地方,在无声无息之间,眉角的杂毛也随之落下。
“虽然美容仪器很高科技,但却不能取代人的手。当然,挽脸也有它的局限,无法触及太深的部位,但已经很大程度的清洁脸部,让你在涂抹护肤品时更容易吸收。”
她不担心现代美容取代挽脸,因为科技难以复制人手的灵活度。她也认为两者可以并存不相违,一个人即可到美容院去,同时也可挽脸。

拜师传授需看缘分
郑金凤乐见女儿愿意接手,两母女一起传承古早的美容法。她坦言,挽脸挽了10多年,可以感受到这个行业有种夕阳行业的没落感,没有多少人懂她在干嘛,感觉就快失传了。
过去几年,她积极参与庙会及各项活动摆档,主动走入人群,把挽脸重新带进大家的视野。在长期的耕耘之下,她位于吉灵万山楼上的挽脸小铺,还有年轻人向她拜师学艺,但她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得来,是否传授仍需看缘分。
如今,她的挽脸服务已逐渐打开知名度,一些首次体验的客人,也成了回头客。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