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5日讯)谁说静止的画面不会动?
昏暗的展厅里,打在作品上的光源吸引着人们走近。作品的画面很杂,由多个图像拼贴组成,没有一个突出的中心成为焦点,但人的目光总是习惯寻找一个定点注视。
ADVERTISEMENT
展厅最大件的作品上有几条形似“毛毛虫”的东西,抓住了我的目光。走近,才发现“毛毛虫”原来是可辨识的几句英文:“Freedom is slavery”(自由即奴役)、“War is peace”(战争即和平)、“Ignorance is strength”(无知即力量)。
即便不知道这些字句出自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也无阻观看的人揣摩作者把这些字句藏在一堆拼贴符号当中的用意。那么,作者精心置入这些字句,究竟是为了引导,又或是误导观看者对一件作品的解读呢?
引发思考达到创作目的
现居日本的艺术家陈凯烜(40岁)本月带着“没有什么是单独存在的”(Nothing Exits Alone)系列作品返马开设个展,上述作品是10件展品之一。
他告诉《大北马》社区报记者:“作品单是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启动思考的过程,就已经达到创作的目的了。观看者思考的结论或提出的诠释,相比之下已不那么重要。”
他希望展览可激发人们打破惯常的观看方式,尝试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事物。
本次展品包括平面圆形及球体雕塑,各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元素拼贴在同一件作品上,有政治领袖的头颅、宗教圣像、思想领袖、卡通、街景、商标、文字、物件……他希望观看者可以在这些符号堆中自由联想。
视角决定事件观点
在众多图像的拼贴组合里头,总有可以一跃成为人们目光注视的焦点。这图像或是一位建立丰功伟业的超级偶像,又或是一个惨无人道的大暴君,而这两种描绘有可能都是指向同一个人。
这是因为站立的位置,决定了我们观看的视角,以及随之而来的见解和立场。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源自于切身的经验和背景。被你奉为英雄的人物,对其他族群来说,也许是个带头捣乱的滋事分子。
陈凯烜认为不同背景的人观看同一件作品,自然会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有时候,正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给世间来了纷乱。虽然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以及万物之间存在着差异,但绝非孤立或互相对立的存在,彼此互相连结。
“特别是在多元社会,如果可以不那么坚持己见,换个角度看待事情,也许有些纷争可以随之迎刃而解。”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曾经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只是行尸走肉地活着。直到接触信仰,才让他感受到天上地下、受造物之间相互联系,没有什么是单独存在。
作品的意义是流动的,就像一件件圆形及圆球的作品,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端看你从哪个角度开始。转动眼球,移步到另一端,静止的画面也就动起来了。
【没有什么是单独存在的(Nothing Exits Alone)展览资讯】
日期:11月2日至24日(每逢周五至周日)
时间:上午10时至傍晚6时
地点:兴巴士O Sculpture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