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央15日訊)“一圓”生命殯儀公司創辦人兼生命禮儀師陳勇豐認為,喪禮並不只是為逝者辦的一場死亡儀式,也是讓家屬在喪禮期間有宣洩悲傷的管道和平臺,慰藉家屬的心,同時也能讓人們更認識和接受死亡。
他說,當初投身這一行業,也並非為了和傳統殯葬業打對臺,前輩們在這一行耕耘已久,開啟了這一行業的發展,惟隨著時代的改變,特別是在冠病疫情期間,殯葬業來到了轉折點,大家都越來越接受且開放地談論死亡、喪禮這一課題。
ADVERTISEMENT
現代化殯儀服務漸被接受
他坦言,傳統殯葬業不會被淘汰,現代化的殯儀服務也逐漸被接受,所以兩者是可以共存,百花齊放的。
他日前在玻中總會所,出席玻州佛友菁英協會舉辦的“送行者的告白”講座時受訪說,現代化喪禮不為創新,也不是要改變人們的想法,而是旨在撫慰家屬的心,注重療愈,讓他們的悲傷有出口,可以抒發。
“其實一些人還是會選擇保留傳統的喪禮,不同的是,我們注入了更適合現代人的儀式,同樣能帶出喪禮的功能,只是調整儀式,讓大家對死亡不陌生,也正視死亡,要如何讓逝者走好,也讓家屬渡過悲傷,好好地接受,繼續生活。”
詢及是否小地方比較難接受現代化喪禮,陳勇豐發現接受程度不是視乎城鄉地區,而是個人的意願。
他說,傳統喪禮中有安排一些祭拜儀式如請“喃嘸佬”(道士),也是一樣讓家屬宣洩悲傷的方式,儀式的背後也有一定的原因,可是因傳統作法儀式並不是現代新新人類所理解的方式,除了語言不通,因為誦經或語文的關係,沒法讓家屬把心裡的悲傷釋放出來。
追思會用現代語言溝通
他補充,所以現代式喪禮會以追思會進行,用現代語言來溝通,從分享、追思的時刻來表達對逝者的思念,也讓家屬在這期間抒發悲傷,比較能療愈。
“如果要我形容,傳統喪禮和現代化喪禮的不同之處,只是用柴火、電飯鍋煮飯的分別而已,最後的作用和目的還是一樣的。”
喪禮儀式起療愈作用
陳勇豐在講座中分享,喪禮後安靈七七四十九天,其實也是一種療愈的作用,畢竟不能因為死亡,而切割了家人之間的親情,逝者家屬需要時間去適應,通過這樣的儀式,就是療愈的過程。
“有學者說,對死亡有焦慮、害怕,是自然、天生的事,但不談或嚴肅地去談,並不會減少焦慮和害怕。所以,我們要從重複的傳統(喪禮儀式)中,重新深思文化,如果你能理解,也相信傳統文化的操作,這些喪禮儀式也有其存在的意義。”
他在推動現代化喪禮時,希望的是大家還能為自己的死亡、喪禮做決定時,可以勇敢去商量死亡這一件事,包括喪禮的舉行方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