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
发布: 9:32pm 20/06/2024

星洲日报95周年报庆

星洲日报95周年报庆

共度风雨 不老有你(上篇)老臣子 老报贩 老读者

校友爱戴母校,这属常见,而退休职员离开公司后,能始终如一地拥护曾经服务的公司,这一定是彼此共度几许风雨,同甘共苦,而铸造了情义相挺的情谊。

配合本报95周年报庆,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约访了星洲日报的老臣子、报贩、读者……

ADVERTISEMENT

上篇/21日见报(大北马)95周年报庆//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渊源
刘联成从星洲日报岗位退下至今已14年,他对报社依旧爱戴,《星洲日报》更是他每天的精神食粮。(陈云清摄)
从忠诚同事到忠实读者
刘联成 一辈子星洲人

其中一个便是曾在本报担任记者、采访主任、区经理以及总经理职的刘联成(70岁)。他对星洲日报的拥戴与肯定,没有因为岁月的洗礼而减退。

访问那天,他还带着当天的《星洲日报》前来,说本身是订户,这份报纸是他每天的精神食粮,从当年的忠诚职员延伸为今日的忠实读者。

刘联成于1977年加入星洲日报,在槟城办事处任职记者,一步一脚印,升为北马区的副采访主任、采访主任、区经理,2006年擢升为星洲日报公共联系部总经理,任职至2010年退休,前后服务了33年。

和许多老臣子一样,刘联成亦经历了1987年的“茅草行动”,本报被迫停刊近半年的艰难岁月。凭藉对《星洲日报》终会复刊的信心,刘联成熬过领着半薪甚至少过半薪的日子,继续与本报携手同行。

他追溯道,历经这段黑暗日子,反而加大了星洲日报上上下下的拼劲,记者也努力为报馆招报份,以追回停刊时期所流失的报份,甚至超越之。

上篇/21日见报(大北马)95周年报庆//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渊源
星洲日报当年晋入电脑化,全体编采部人员都必须掌握大易输入法,刘联成(后右一)率领梹城办事处职员全神贯注学习。(刘联成提供)
亲切口号奠定北马地位

出任槟吉玻区经理初期,刘联成深谙星洲日报在北马区的影响力仍不及当地的两家地方报,北马人甚至普遍认为《星洲日报》是“吉隆坡的报纸”。有鉴于此,他当年为地方版推出了“亲如近邻”的口号,印制在地方版版头,接着还与同集团报馆合作扩大分类广告篇幅,加强影响力,进一步奠定星洲日报在北马区的地位。

升至总社出任公共联系部总经理时,他对内对外皆采取策略。对外,他先是安排到布城拜访各政府部门,加深官员对星洲日报的认识;对内,他筹办全国通讯员大会,让报社进一步了解各地通讯员所面对的问题。

另外,在星洲日报总社,有个叙述星洲日报大小事迹与文物的历史轩,这也是刘联成时任总经理(公共联系)时,从零开始打造而留给报社的珍贵资产,方便公司为到访报馆的高官外国使节或贵宾访客,介绍星洲日报的一道历史走廊。

采访普吉空难仍历历在目

回想起当年还在前线采访的时光,让刘联成印象深刻的是在1987年,被馆方特派到泰国普吉岛,采访一起泰航空难事故。乘上搜救队伍船只出海到安达曼海,目睹捞尸过程,至今仍历历在目。

馆方资助在职进修

当年还在报馆服务时,馆方支持职员在职进修,而刘联成当时在同事鼓励下报读管理文凭学位(Diploma in Management),学费更是由报馆全面资助。

这让刘联成觉得星洲日报是有人情味的报社,也因此勤勤恳恳地为报馆服务,致力思策将报馆推向最高峰。

走过95年的风雨路,刘联成说,星洲日报今日的成就并非侥幸,必然有一定的因素,包括了团队的凝聚力、报馆致力推动文学、维护文化的努力、启迪民智的办报功能、言论的公正与实事求是的风格等。

他为星洲日报献上祝福,在面对大环境的挑战下,凭藉星洲团队的凝聚力,继续砥砺前行。

上篇/21日见报(大北马)95周年报庆//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渊源
周新才喜欢在采访现场拍照留念,图为他采访国家元首到访升旗山时摄下的照片。(周新才提供)
勤跑30年 说故事高手
“才哥”周新才 文笔生动

槟城许多老店墙上还贴着《星洲日报》的剪报,走近一看,剪报文章上的署名记者很可能是周新才。

周新才的笔总能把故事写成一篇值得收藏的报道,他生动有趣的笔锋已是《星洲日报》读者所熟悉的。

报界同业称他为“才哥”,视他为有孜孜不倦学习精神、不停挖掘新闻的记者。这篇文章接下来将以“才哥”来称呼这位老前辈。

才哥在1982年2月以20岁之龄加入报界当记者,曾在《光华日报》、前《星槟日报》、《光明日报》和《南洋商报》工作,在各报馆的岗位不同,曾担任通讯员、广告员、特约记者或采访记者。

擅以不同角度写故事

他在1992年加入星洲日报当采访记者,转眼待了30年,是他服务最久的报馆。经历5家报馆后,他发现星洲日报给予他最大的发挥空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最能畅所欲言。

他回顾,加入星洲日报的90年代是新闻业竞争激烈时期,星洲日报为了成为中文第一大报而进行改革,成为第一份推出彩色地方版的报纸,命名为《彩色槟榔屿》的地方版因此诞生。

彩色地方版开创了图文并茂的报道方式,为新闻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在此之前,记者只能“我手写你口”,不可在新闻里下判断或加入个人意见。图文并茂的方式下,当时星洲日报的记者必须设法图文并茂的呈献内容。

因此,才哥在不违背新闻道德的情况下,以不同的角度撰写故事。久而久之,他培养出到处闯荡挖新闻的习惯,交到更多朋友,锻炼出更敏锐的新闻嗅觉。

热衷采访退而不休

那些年,许多在星洲日报长期刊登的系列文章或专栏都出自才哥的手,包括《师父出马》、《另类农业》、《夕阳行业》、《锱铢必较》、《喵喵之语》、《有故事的人》等等,少说也有数百篇。

其中,当时每日刊登的《夕阳行业》系列连续写了大约200篇,是才哥最满意的作品,他认为没有记者可创下这种记录。

才哥在2022年达到60岁退休年龄时卸下采访记者的身分。

无论如何,现年62岁的才哥仍热衷采访,至今仍是《星洲日报》特约记者,读者仍可在《星洲日报》读到他的文章。对于星洲日报今年踏入95周年报庆,他也送上一句:“希望星洲永远长存。”

上篇/21日见报(大北马)95周年报庆//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渊源
吴新美每天阅读《星洲日报》。(黄惠玲摄)
跑新闻半世纪
79岁吴新美 硕果仅存

我今年79岁了,在报界服务了49年,仍是星洲日报驻古邦巴素县的通讯员,也是唯一仍在这一区新闻线上服务的通讯员,可说是硕果仅存。

我本来是理发师,也是《星洲日报》的读者。我从1975年才开始兼职,转行成为通讯员。

《星洲日报》的言论版是我每天的精神食粮。我每天早上都必须要看完至少两大版的言论版后,自己一整天才会感觉到精神饱满,获益良多。

我祝福星洲日报:未来可以经历更多的95周年,茁壮成长,保持作为华文报先驱的地位。

上篇/21日见报(大北马)95周年报庆//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渊源
从事派报服务约43年的洪建兴,今年5月31日派完最后一天报纸后荣休。(李发联摄)
风雨无阻派报43年
洪建兴退休 读者不习惯

洪建兴(74岁)在巴里文打派报约43年,每天清晨5时30分就骑着摩托车,准时抵代理处,套了报,便开始一天的派报服务。洪建兴40多年来很少请假,只有3年前遇上冠病疫情,因行管令无法派报约2周。其他日子则是风雨不改,在早上把精神粮食送到读者手中。

派报是苦差,一天都不能病,身为报贩,他每天得把精神粮食送到读者手中,他认为是一种使命。尽责的他与读者们建立深厚的关系。

由于年事渐高,他选择于今年5月31日,派完最后一天的报纸,宣布荣休了。随着他退休,许多读者深感不习惯。

他是《星洲日报》的忠实读者。爱好写作的他常投稿至报刊,被刊载了十余篇。他也曾在多年前参与美禄公司的语竞赛,赢下了一辆国产轿车。

他感谢星洲日报设立的大专教育基金,其小儿子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修完私立大学的电脑学位。

上篇/21日见报(大北马)95周年报庆//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渊源
周吉祥是《星洲日报》的长期订户。
订阅了30多年
周吉祥 对星洲爱不释手

我是《星洲日报》的长期订户,订阅了30多年。

星洲日报的办报风格以民为本,伸张正义。现在和以前不同之处,是排版格式更大方舒适、精简易懂。

同时也增加很多言路、时事版位,这些专栏深入分析和讨论许多社会重要课题,让我掌握最明确的信息与中肯的专业意见。

《星洲日报》的副刊也让我爱不释手,让我了解世界各地的文明时事、文化进展,开拓了我的视野与思维。

彩色版的分色也很精妙,摄影记者所取的角度非常专业,这些彩色照片在构图上给了我作画时的灵感与启发。

我祝福星洲日报,一纸风行,销量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上篇/21日见报(大北马)95周年报庆//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渊源
冰谷:星洲副刊精彩,文章质量极优。
84岁不离不弃
作家冰谷 星洲伴童年

我小学一年级就开始阅读《星洲日报》。记得是在年终考试完毕,师生都轻松到无所事事,于是有同学要求老师讲故事。老师一时间想不出故事,就把办公室的《星洲日报》拿到教室找题材。

我注意到《星云》副刋上出现两个框格,有《星洲漫步》,另一个是《成语典故》。

我出生于1940年,今年84岁了,除去我漂泊沙巴5年半,所罗门群岛6年,其他日子我都以《星洲日报》为伴。

我选择《星洲日报》,是因为它报道详实,新闻快捷,在多媒体争强的今天,我依然坚持对它的热爱和支持,另一个原因是它的副刊精彩,刊出的文章质量极优。

我希望《星洲日报》与世长存,和日月互映光辉!

上篇/21日见报(大北马)95周年报庆//他们与星洲日报的渊源
吕亚发祝贺星洲日报:“生日快乐。”(刘必强摄)
派报生涯故事多
78岁吕亚发 不言休

还没派报前,我在工厂工作。18年前刚好有个派报的工作,我便接来做。12年前我从工厂退休后,成为“正职”的派报员。

派报的这些年里经历了太多,被贼追、被抢劫、被狗追等,但都过去了。我也从最高每天派百多份的《星洲日报》到现在的五十几份,现在还有能力走动,能派就继续派。

当年还有五六个“同事”,现在居林市区的华裔派报人,就剩我一人了。我祝星洲日报95周年,生日快乐,我们一起守护。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