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马新闻

|
发布: 6:48pm 16/06/2024

凝聚

社群

游神活动

凝聚

社群

游神活动

陳愛梅:不僅驅邪保平安 遊神活動凝聚社群

(大北馬)主文/陳愛梅“遊神祭”課程
“遊神祭”課程導師與學員合照。(劉雯詩攝)

(檳城16日訊)文史學者陳愛梅認為,匯聚不同方言群的大馬華社,發起遊神除不只是在宗教或民俗信仰層面上祈求驅邪避兇,保佑地方平安,也起著的功能。

早期南來華人由各方言群組成,這種籍貫的區分也延伸到宗教或信仰上。她舉例,一般上清水祖師的建廟者是福建人,何仙姑、壇公廟則多數是客家人創辦,關公則是廣東人為主。

ADVERTISEMENT

“也有一些神比較能‘團結’不同籍貫人士,那就是觀音。全馬最早的廟宇馬六甲青雲亭和檳城椰腳街廣福宮主神都是觀音。”

早期南來華人方言群不合,而遊神活動團結了大家。例如柔佛古廟遊神就凝聚了廣肇、福建、客家、潮州和海南各籍貫。

陳愛梅也是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副教授兼課程主任,昨日聯同拉大中華研究院碩士生陳矜伶主講“遊神祭”課程時這麼說。這是由城視報與檳城和諧機構聯辦的2024檳城華人民俗宗教課程與導覽系列活動之一。

她說,遊神文化不僅增進華人社會凝聚力,亦在廣泛流傳中創造出在地化的特色,保存和展現傳統文化。遊神活動對於小地方的凝聚力比起城區更強。她以吉蘭丹布賴村水月宮的觀音誕遊神為例,當地不少到外地發展的人都會返鄉參與,因為這是他們對自小奉行的習俗有很深的情感連結。

“又如檳城的華校在拜天公隔天會放假,這對於傳承這項文化習俗來說很重要,有必要維持下去。”

遊神慶典消除社會恐慌

陳愛梅說,社會動盪時期特別需要宗教。遊神慶典能夠儀式性地消除社會的恐慌,一些遊神的發起更是與疫情有關,其中包括1918年日落洞清龍宮遊神和1919年王船遊行。當時正是西班牙流感爆發的時期。

她也以檳城西南區新港玄武宮元天上帝巡境大遊行,說明遊神的發起跟當下社會的關係。該廟宇去年才舉行了每逢30年1次的巡境大遊行。

第1屆巡境遊行是在1931年,她推測這跟1929年至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引起的效應有關。根據當時的報道及資料,有不少人被餓死或自殺。

柔甲2遊神成功申遺

“當時華工主要從事錫礦及橡膠業,在經濟崩盤後,大量華工失業,英殖民政府開始把他們遣返中國,並於1933年開始制定政策限制華工進入馬來半島。政府雖限制男性華工前來,卻未限制女性南來。人口性別比例的改變,也提高華人定居馬來亞的意願。”

她說,遊神繞境通常從廟宇的祭祀儀式開始,過後由信徒抬著神轎出巡,經常會伴隨民俗或傳統表演。近年來,備受政府關注與支持,例如柔佛古廟遊神和馬六甲勇全殿的王船遊行,都相繼成功申遺,成為當地的旅遊文化資源和地方標誌。

(大北馬)主文/陳愛梅“遊神祭”課程
檳城和諧機構社區關係主任李加運(左起)頒發紀念品給陳愛美與陳矜伶。(劉雯詩攝)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