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0日讯)一名母亲控诉,她的10岁孩子在槟城一家私人医院动手术后,有关医生没很好地处理孩子的手术伤口,导致伤口裂开发炎。
这名母亲杨女士(33岁,居住在高渊)今日于槟州民政党投诉局主任黄义恩陪同下,在民政党槟州总部向媒体诉说事情经过。
ADVERTISEMENT
本报较后针对此事联系该医院的公关关系部门,对方表示,基于《2010年个人资料保护法》无法提供更多资料,但会安排职员跟进此事。

该医院客服人员今午回电告诉本报说,院方已把病人家属的投诉记录在案,事件还在调查中,未来任何最新进展将直接联系病患或家属。
仅贴胶布 手术伤口未缝针
杨女士说,其孩子于4月15日下午入院,翌日(16日)进行手术,在医生的劝告下18日出院回家。出院时,可见孩子腹部上的手术伤口并未缝针,仅以胶布贴在部分伤口。
黄义恩补充,报告显示,该孩童手术的病因是炎症(tissue inflammatory)。

杨女士续说,孩子出院两天后(即20日),手术伤口裂开,她联络医院告知此事。基于不谙马来文,她与医院的沟通一度出现问题。最后,医院方面的一位马来人在电话里教她为孩子的伤口贴上胶布,并等待4月25日的复诊。
她说,她在4月25带孩子复诊,医生发现孩子的伤口发炎即指示到紧急部门清洗伤口,并开出抗生素和止痛药,再吩咐她每天带孩子到附近的诊所洗伤口。
她也在复诊当日(25日),首次针对此事向医院的客诉服务部门投诉该医生,因为该医生没很好的处理孩子的伤口,也没吩咐她带孩子去洗伤口,导致孩子伤口发炎。客服人员口头上表示会给她一个交代,但要等一个星期
她说,孩子的伤口未愈合,但距离下次5月23日的复诊太久,她即于5月4日带孩子到医院见医生,但对方没说什么,也说孩子可以去上学。
“我要求给病假,但他不怎么给,大声骂我,问我要一年还是两年的病假?最后他给孩子一个星期的病假,也开一个药膏给孩子涂。”

她不满该医生的态度,但基于通过医疗保险把孩子送入院,担心面对索偿的问题所以不敢换医院。她在5月4日当天再次向客服做出投诉,客服人员说,将把这投诉交上去,但还需等待一星期。
黄义恩陪同事主向医院客服投诉
黄义恩希望这家医院针对杨女士的投诉给予合理的解释。他说,他已针对此事WhatsApp讯息给该院一名高层,但对方没回复。他陪同杨女士到该院的客服柜台正式提出投诉,并希望与院方会面。
他说,杨女士是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这样的过程会对她造成负担。
因此,他也通过民政党和朋友圈,筹得1000令吉捐给杨女士。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我新来的医生,是一个热爱自由的医生。
他常在手术室里精准地拿着手术刀,为病人解决病痛。在手术室外,他却热爱骑车,享受风吹拂脸庞的速度感,感受生命的律动。
年轻健康的身体,能使他更专注于医学,我的年轻医生,他也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
直到那一天,一根细细的风筝线,改变了他的一切。
那是个普通的午后,他如往常般骑着脚踏车穿越乡间小路。道路两旁是摇曳的稻田,微风吹动叶片发出沙沙声,阳光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他快乐地踩着踏板,沉浸在这片宁静中。
突然,一道几乎看不见的风筝线,毫无预警地出现在他眼前——锋利、细薄,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直接横割他的脖子。
一瞬间,他颈部传来撕裂般的疼痛,剧烈的冲击让他失去平衡,重重摔倒在地。当他伸手去摸脖子,只觉得温热的液体不断涌出,视线模糊,四周的声音变得遥远。他当下试图动一动身体,却发现——四肢,竟然已经没有了知觉,也无法动弹。
年轻医生的身体,也是人类的身体,那一刻,他的恐惧如海啸般袭来。他固然知道,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外伤,这可能是颈椎脊髓损伤,一种可能让自己再也无法行走,甚至无法重新执刀的严重伤害。
医院的天花板白很刺眼,冰冷的病床将他束缚其中(担心他跌倒)。
他曾经是这手术室里的医生,如今却成了躺在床上,任医疗人员摆布的病人。他只能听见医生们轻声讨论他的病情——“颈椎第四、五节受损”、“瘫痪风险高”、“手术后能不能恢复还不确定”。这些话语,对医生而言,已经不再是冰冷的医学术语,而是实实在在的梦魇开始……
他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疼痛已经成为的日常,恢复的过程比他想像的更漫长、更残酷。他努力尝试动一动手指,却一丝反应都没有;他一直忍着,咬牙进行复健,却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受自己控制了……
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忧郁、焦虑、失望……这些情绪像幽灵般紧紧缠绕着他,在无数的日子。他开始责问自己:“如果我无法再拿起手术刀,那我还算是医生吗?如果我只能坐在轮椅上,那我还能拥有什么?”
痛苦中的挣扎——我还能做些什么?
用生命,“完成使命”的人
我是在他做复健时遇上他的。他是我的病人,因为他容易卡痰、容易喘,只听见他说:“康复的过程,并不像医学教科书里描述的那么简单。我曾经以为,努力就会有回报,但现实却不容我选择。我无法再奔跑,无法再骑单车,无法再站在手术台前……我的世界,仿佛被无情地缩小,只剩下病房和轮椅。”
“我还能做什么?我还有什么价值?”
答案,似乎很残酷,但某天,我的一个病人,也是他的老病人,点醒了他。老病人坐在他的复健病房旁,看着他,眼神充满敬意:“医生,能再看到您,真的太好了。”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即使他不能再执刀,但他仍然可以“当医生”——在大家眼中,他仍然是专业医生!
他还能诊断病情、给予治疗建议、他仍可以陪伴病人,走过病残的恐惧与绝望。或许,他失去了之前行动的自由,他告诉我:“黄医生,我不会失去知识、经验和对病人的关怀,我一定会像黄医生一样,怜悯我们的病人……”
我看见他的眼神,那真是充满希望的眼神。我知道,我又救了一个人的生命,相信他能持续以他的专业,救未来更多病人的生命,我称之为:医者仁心传承使命!
几个月后,我看到他回到了医院,但不再是站立着迎接病人,而是坐在轮椅上,推着自己进入诊间。
病人看到他时,表情常常从惊讶转为敬佩。而他以自身的残障,鼓励病人学会接受生病之后不完整的自己。也许上天的安排和意外,夺走了他过去熟悉的生活,却也让他重新学会如何慢慢“活着”。对我来说,他不再只是那个能拿手术刀的医生,而是一个真正理解病人痛苦、学会与无常共处的医者。这个就是我常常说的“用生命,完成使命”的人,这个就是值得尊敬的人生!
真正的医生,不只是治愈病痛,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别人病苦的生命。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