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吉打新文英振中小学 |
创办年份:1911年(113年历史) |
现在学生人数:111(华巫印及暹裔学生人数为55、51、3、2) |
特点:学生来自各族群 |
新文英振中小学董事长林明谅:“要在文化较落后的村镇建立一所学校实非易举,但这条路,先贤与我们走了113年……历经过低谷,也见证过高峰,我知道这条路还没有走到终点。”
“这些年,我们不断改善校内设施,也成功排除万难,让这所朴实的学校拥有基本设施,也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包括智能黑板及互动教学软件等,这些设备和软件的结合,可助教师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启发孩子在学习路上的积极和主动性。”
ADVERTISEMENT
振中小学设备先进 生源短缺
尽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工具,却依旧面对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以致该校无法充分发挥先进教学工具的优势。
什么原因造成振中学生来源出现下降趋势?
“这不仅是华裔生育率下降的问题,也是当地环境变迁的结果。”
“距离双溪大年约10公里的新文英小镇,在1940至1950年代的英殖民时期,曾以盛产锡米及铁苗著称,当时华裔居民最多,1911年,一批热心教育人士创办了振中学校。”
“由于传统工业,包括锡米及炭窑等产量越来越少,甚至后来全部关闭,镇上各族人口,尤其华裔矿工为了生活被迫迁往外地谋生,致使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友族生过半 比例趋高
这也促成学生“多元化”发展,近年越来越多友族走进“振中”,人数甚至占了一半。
“为了不让学校降级(即从B降至C),学校开始积极招收不同背景、不同种族文化的学生。”
“这些年的友族生占比越来越高,甚至还超越华裔生。比如去年(2023年),华巫印及暹裔学生人数是56人、58人、4人、3人。”
“学校降级影响很大,将牵涉到副校长等的师资调派。届时,老师的工作量也会增加,若学生继续流失,也可能会落实复级班制,吃亏的将是我们的学生。”
学前班救校 解决生源
林明谅说,办学前班是目前唯一解决学生来源短缺问题,拯救学校的办法。
“只要筹足至少15人(最多25人),就能申请开办学前班。”
他说,当地目前只有2所华裔经营的收费幼儿园,若该校成功申办学前班,就可为当地华裔家长省下孩子上学前班的一切开销,包括制服、书包及餐费。这些费用将由政府赞助。
1911年创校原名“文英” 改名培英 定名振中学校
新文英振中学校原名“文英学校”,1911年由冯肇秀、黄李标倡议创办,之后为更贴切反映学校肩负培育英才的使命,易名为“培英学校”。
该校创校初期是借用两广会馆暨惠州会馆为校址。1928年,学校再次易名为“振中学校”。当年,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董事部提议自建校舍,建校委员会四处奔走募捐,成功在一年内筹得数千元,新校舍顺利建成。
1941年,日军南侵,各地沦陷,华校停办,该校也不能幸免。在迁移过程中,一切用具、图书及文件等烧毁殆尽。
1945年,日军投降,同年12月1日复办学校,初期的学生人数只有数十名。50年代末期,学生人数增至300多人,原有校舍必须分为上下午班上课,校方商借村议会及戏台作为临时课室。
1958年8月,林子千捐献总面积为7万1266方尺的3个地段兴建校舍。1961年初,建新校舍工程如期竣工,4月10日启用,原有仅隔一街的旧校舍改为教师宿舍。
锡米业鼎盛期学生最多
80年代初期,学生过多,教室饱和,校方迫不得已在教室宿舍楼下另开一班,与学校隔着一条马路的教师宿舍开班后,学生无法集中一处上课,每日需在车辆来往频密的马路上来往数次,相当不便。
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董事部决议再增建教室。在大家通力合作下,2间新教室从筹备到落成启用,仅费时1年。
1995年5月27日,华教热心人士廖荣财将学校后方一块面积1万6417方尺的土地赠送给校方。1996年3月2日,董事会以优惠价格向骆明福买下面积4108方尺,即校前的右侧地段,增设入口处。
新文英本是锡米之乡,80年代全盛时期,当地人口众多,振中学校学生人数达到顶峰。唯锡米被开采罄尽后,矿场关闭,年轻人被迫离乡背井到外谋生,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