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檳城14日訊)因配合日落洞垃圾填埋場修復及發展計劃,卡巴星道海域將填海70英畝的課題,引起了關注,其中“維護卡巴星道行動委員會”更指該填海計劃將破壞中間灘的海洋生態,因此要求州政府憲報保護該中間灘。
眾所周知,檳城坐擁豐厚的海洋遺產,更以其獨特的歷史底蘊、藝術魅力和文化交融而蜚聲國際;然而,在海洋保護這項關乎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上,檳城交出怎樣的答卷?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生物科學系學院的海洋生態學家徐淑楹博士,之前曾赴韓國統營(Tongyeong)專業區域中心(RCE),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學術交流。她發現地理特徵與檳城相近的統營,其海洋保護意識深植於統營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這種全民參與的深度是檳城所尚未完全達到的。
而當檳城正應對沿海開發壓力、填海工程與海洋汙染等多重挑戰之際,她認為,統營的成功實踐為檳城提供了寶貴的發展借鑑。
統營整個社區承擔保護海洋
徐淑楹(Chee Su Yin)在檳城研究院所出版最新一期(4月份)的《檳城月刊》(Penang Monthly)裡,發表一篇題為《沿海雙城記:檳城可從統營海洋保護實踐中汲取的啟示》的報道中,指統營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海洋保護並不是由少數環保組織推動的孤立行動,相反,它是整個社區共同承擔的責任。
她指出,當地漁民自覺採用可持續的捕撈方法,因深知過度開發將貽害子孫;沿海企業和旅遊從業者積極採取措施,以確保其經營活動不會破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餐廳以供應當地可持續來源的海鮮為榮;廢棄物管理,尤其是海洋垃圾監測與減量,已成為常態化實踐,而非應景式的季節性活動。”
她說,相比之下,檳城雖擁有多項海洋保護計劃,卻因執行零散、社區參與度低而收效有限。
因此,她認為,當務之急是推動觀念轉型,從將環保視為由科學家和非政府組織主導的專項工作,轉化為全民參與的文化自覺與經濟實踐。

永南小學學生走進海岸考察
徐淑楹分享道,在統營期間最令她動容的經歷,是參訪了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植教育體系的永南小學。這裡的孩子們從小接受的海洋保護教育,絕非紙上談兵,他們走進海岸實地考察,參與淨灘行動,通過實踐項目切身感受海洋生態的脆弱與珍貴。
“待到成年時,可持續發展對他們而言早已不是抽象概念,而內化為貫穿日常生活、職業選擇與社會認知的思維方式和責任擔當。”
她坦言,檳城在海洋教育方面亦有進展,各大學、非政府組織與政府機構主辦了各種外展項目。然而,這些舉措多為零散開展,且往往未能在足夠年輕的學生中推行,因而難以促成持久的行為改變。
“試想,若檳城每所學校都能如永南小學這般,將海洋保護融入課程體系、校園基建與文化氛圍,那其對海洋生態的長遠影響必將不可估量。”

通過音樂戲劇傳遞環保理念
除了科學和教育,統營另一令人稱道的特質,是其將文化藝術與環保意識渾然天成的融合。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音樂創意城市”和當代藝術遺產地,統營通過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傳遞環保理念,直抵人心。
學術交流之行的某個夜晚,徐淑楹在被大海環抱的統營音樂廳裡,聆聽了韓國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出。當樂團奏響貝多芬《第六交響曲》時,屏幕上投射出氣候變化、棲息地破壞和海洋退化的震撼畫面。這場直擊靈魂的藝術呈現,讓人們重新思考人類守護地球的責任。
“檳城大可借鑑此法,憑藉蓬勃發展的創意生態,檳城完全可以通過音樂、壁畫、戲劇和數字媒體有效傳播海洋保護理念。”
“喬治市藝術節、街頭壁畫和文化展演已吸引無數觀眾,何不將這份創意能量引流至海洋保護領域?”
她相信,以公共藝術裝置、音樂演出和故事講述等形式,展現檳城海洋生態的瑰麗及其面臨的威脅,必將引發更廣泛的社會共鳴與行動共振。

檳城與統營地理特徵相似
徐淑楹說,檳城與統營在地理特徵上非常相似,兩座城市都是沿海,通過橋樑與島嶼相連,且在漁業、水產養殖和生態旅遊上依賴較重。
她指出,兩地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樣深厚,統營的東琵郎壁畫村、洗兵館和忠烈祠,恰似檳城喬治市世遺區的文化鏡像。
“然而,統營的卓越之處在於它成功實現了環保意識的範式轉變。在這裡,海洋保護不再被視為經濟負擔,反而成為經濟優勢。當地大力推廣生態旅遊,在開發與保育之間取得了精妙的平衡。”
她指出,相比之下,檳城仍面臨著大量開發所帶來的挑戰,填海工程正持續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漁業資源及海岸帶生態韌性。儘管環保意識正在覺醒,但尚未轉化為由社區主導的、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全民行動。
保護海洋融入日常必成典範
徐淑楹說,檳城具備推動海洋保護範式轉變的潛力,關鍵在於三大支柱,即教育啟蒙、社區參與,以及善用文化藝術作為變革催化劑。
“若能像統營那樣,將海洋保護融入日常生活,檳城必將崛起為經濟繁榮與海洋保育並重的濱海城市典範。”
大海孕育了我們的歷史、文化與生活方式;而今,守護這片蔚藍的未來,確保子孫後代永續享有海洋饋贈,徐淑楹直言,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
徐淑楹也是檳城區域專業知識中心(RCE Penang)的研究員。她的工作重點包括海洋保育、可持續發展教育,以及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
她與各方利益相關者合作,致力於彌合科學研究與社區行動之間的鴻溝,將教育、政策與保育工作相結合,以促進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