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攝影:李發聯
鹹魚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而且從剖魚、醃魚、曬魚到包裝還都是以人工為主。瓜拉古樓兩興鹹魚行在當地一做就超過半世紀,經過兩代人的苦心經營,紮下穩固基業,現在除了自己繼續生產特製鹹魚,也收購當地與周圍漁村的各類鹹魚,批發給銷售市場。
ADVERTISEMENT
目前第三代,長孫女已加入幫忙管理賬務,在就讀大學的長孫男也表示會回來接班,繼續經營家族生意,把鹹魚業擴大,朝更多元發展。
兩興鹹魚行在瓜拉古樓漁村算是具規模的鹹魚行,公司創辦人江兩興(81歲)剛於今年初離世,第二代掌舵人江錫松(53歲)9歲時便跟著老爸,在鹹魚行中幫助各種打雜工作,一邊讀書一邊工作。他於20餘歲成家後,父親便把主力活交給他處理,一干就過了約30年。
江錫松:按時翻鹹魚 看天吃飯
江錫松受訪時說,鹹魚業是苦活,每天都要幹活,一天都休息不得,他們的活是看天吃飯,貨源來自漁獲,每天都有羅裡從各地載來各類海產,鹹魚未完成前都要經過幾道工序,包括剖魚去除魚內臟等,然進行醃製,小魚要醃一天,大魚則要2天時間。
“醃好後的魚只在每天清晨約7時,就要整理排列在竹簾上,以吸取陽光的熱度,中和醃製魚內鹽份,陽光越猛,曬出來的鹹魚就鹹香。鹹魚曬了約3小時就要翻一次,以讓陽光能均衡曬到魚身。”
他說,小魚曬足需超過5小時,大魚則需超過7小時,若遇下雨,則要馬上收竹簾,大馬的天氣雖常年如夏,但天氣說變就變,可以一天下好幾次雨,其工人要準備隨時收魚架。
業者最愛乾旱天
以目前近兩三週的乾旱天氣,最適合曬鹹魚了。江錫松說,每年農曆年前後多是熱天氣,鹹魚業、蝦米業者最歡喜。
他說,醃製魚也非常講究,尤其是其鹹度,大小魚的鹹度都不一樣,他試過多個海鹽品牌,其中來自澳洲的海鹽品質最好,以前一包50公斤的海鹽才5令吉,現在今已漲至每包24令吉了,可見馬幣的疲軟,連帶的進口貨皆漲價。
他說,鹹魚的種類繁多,其公司製作的鹹魚一般以大魚為主包括三板魚、馬鮫魚、順風魚、梅香、紅魚骨等,小魚類的鹹魚則是魚藍仔、鳳尾、甘望魚,一些是長期顧客需求,每天都要製作,一些魚產則是有季節性,有貨源就醃製曬乾包裝,分批供應市場。由於其貨源不只來自國內,也有來自國外如印尼、泰國等。
先從曬魷魚開始 只求賺點小錢
其父親當年創業前是在古樓漁村當漁民,當年在六、七十年代時,當地淺海漁民與外地漁民在海上常有發生衝突事件,太危險了,其婆婆就勸請父親上岸不捕魚。
其父親過後先從一些魚商買一些魷魚開始從事曬魷魚工作,當時除了曬魷魚,也有養豬,以前那個年代,漁獲很多,從事曬鹹魚者也很多,大家生活都苦,只要能賺點小錢,養活一家人就可以了。
其父親從曬魷魚後,接著曬蝦米,當時本地漁民的雙拖網捕捉的魚蝦很多,其中小蝦多,自然就承接曬蝦米,除了蝦米,也有很多來自稻田的淡水魚如士拔魚、生魚等,每當附近稻田收割前田地會放水,田內的小魚自然流出河道,稻農就會在稻田中捉小魚,賣給鹹魚商制鹹魚。
以前人多前來幫忙,剖魚、曬魚者都是居家附近的家庭主婦,只要有工錢賺,大家搶著來做。
後來稻田的環境漸改變,田內淡水魚也漸少了,現在鹹魚多是海魚為主,只有少部分是家庭式製作的淡水鹹魚。
本地人不做辛苦工
隨著時代生活改變,本地人不做這種辛苦活了,又髒又臭且辛苦,目前其公司都是請外勞處理了。
江錫松說,以前家裡沒有冷凍房,過多的漁獲若來不及料理醃製都會壞掉,生意不能做大,他於90年代擴充事業設立冷凍房,一方面可儲存貨源,另一方面若是遇上雨季,鹹魚曬不幹,就先儲存,等天氣漸好了再曬。
各族市場需求不一
目前瓜拉古樓約有8家從事鹹魚業,大家醃製的鹹魚種類不同,由於其客源銷售較廣,需求的鹹魚種類也較多,一些貨源他會購自其他的同業,互補互惠。
鹹魚市場各民族都有,但不同族群的烹煮方式不同,要求的鹹魚種類不一樣,東海岸市場要求的鹹度要淡一些,各區域有不同需求。
江錫松說,家族行業要永續經營,需要有新生代接班,其第三代的長女經在公司幫忙,其長男在讀大專,也表示有意回來家裡幫忙,新生代有新的想法與作法,以後要怎樣發展,先學習再出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