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醫病,我不是治療,我不是聖手。”
從小跟在人稱“捉丹聖手”梅秀英先生娘身旁的伍淳而,在訪問開始時先這樣聲明,伍淳而說,祖母未曾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捉丹”,而是她經年累月幫祖母捉丹時打下手,耳濡目染下學會。
ADVERTISEMENT
對於“捉丹”這手藝,伍淳而認為並非有治療的效果,反而是通過類如刮痧的方式,有助於緩解豬毛丹患者的不適感,特別是在淋巴部位適度地刮痧。
對此,由於祖母當年幫人捉丹不要求酬勞,而是讓尋求協助者隨喜包個紅包,所以伍淳而選擇不介意公開祖母當年的捉丹手法,延續祖母助人為樂的精神,讓有需要者自行學習。
祖母開工捉丹就要幫忙
伍淳而接受星洲日報《大北馬》社區報記者訪問時敘述,她是跟著祖母長大,而祖母又對她特別嚴厲,她在放學回家後做完功課,就必須幫忙祖母應付摸上門找祖母捉丹的病人。
她說,在那段幫忙祖母打下手的日子,她是十萬個不願意,但卻不能不聽從祖母的吩咐,只能乖乖“就範”。說起來,這個打下手並不是什麼抹風油、下手刮的工作,而是在一旁幫祖母拿需要的工具,或是幫忙按住在掙扎滾動的病人。
她說,由於“出丹”的病人不管颳風下雨、白天黑夜,也不管什麼過年過節,都會無時無刻摸上她們的家,而祖母也就來者不拒地為病人捉丹。所以,她說,只要祖母開工,她就得隨在祖母身邊幫忙。
土方協助減緩不適
詢及祖母如何學會捉丹時,伍淳而指她也曾問祖母,祖母告知是年輕時向一名醫師學習。在祖母的那個年代裡,根據祖母的形容,捉丹就是土方的治療。但是,這捉丹運用到今天,也只能是協助減緩不適感。
她說,祖母從年輕到老幫人捉丹,一捉就是幾個年代,而祖母手上的病人從嬰孩到老人都有,不盡其數。也因此,祖母在生時被譽為“捉丹聖手”,同時被稱為“先生娘(閩南話叫先生嫲)”,一些被祖母治好的病人,還給祖母打了一個大大的門牌號,方便其他病人能夠找到先生娘治療。
對此,伍淳而說,她沒在祖母親手傳授下,只是從祖母助人無數經過,耳濡目染學會捉丹方式,所以,基於名不正言不順下“學會”的捉丹,伍淳而就指沒有提供捉丹服務的理由。
儘管如此,她說,她曾在親友有出丹的症狀時協助“捉丹”,得到的反饋是確能緩解他們的不適感。因此,她考慮到這個或能助人,並延續祖母當年不求酬勞的精神,決定公開她學到的手藝。
“捉丹”工具簡單卻有講究
梅秀英先生娘當年捉丹只需瓷湯匙、驅風油、火柴,以及萬金油,伍淳而說,祖母還會給病情較為嚴重的病人提供藥粉。
她回憶說,祖母有時還得忍受病人在接受捉丹時的“拳打腳踢”。
她說,祖母當年捉丹時有自己一套如上述的工具,雖然簡單,卻還是有講究。她形容祖母用的瓷湯匙,是湯匙口比較圓潤的,否則會刮傷皮膚,而驅風油則是祖母親自採摘的草藥熬煮,火柴則是一般使用的,至於萬金油從泰國進口。
無需刮到滿身紅痕
她說,祖母捉丹的程序,先拿一根火柴沾上萬金油,在胸膛的幾個位置上點並旋轉,然後在鎖骨下的肩前部位往內抹上驅風油,接著在兩邊的鎖骨下淋巴結部位以瓷湯匙,用適當力度往外刮至泛紅起痧。隨後,翻身在後肩兩側同樣抹上驅風油,刮至泛紅起痧。
她指出,由於祖母曾看過一些病人在別處被刮到雙臂、胸前、背後滿滿深紅色刮痕,所以一般上會念叨著其實不需要如此。
特定部位出痧即可
她說,老人家形容“丹”是體內的毒素,所以在有關(淋巴結)部位適度刮到出痧即可,否則只會把病人的皮膚刮傷。
詢及要如何知道成功捉丹與否,伍淳而說,根據當年她觀察到的情況,一般上出丹的人會持久發燒、嘔吐症狀,所以在有關地方刮時會先看到泛紅,跟著浮現深紅色的痧點,當痧點不再增加後便要停住。
至於祖母遭病人拳打腳踢一事,她解釋,那是因為病人會疼痛不適掙扎,祖母躲不過的情況下就偶爾會挨拳腳。所以,她當年的工作,包括按住病人的手腳。
她也提醒,根據祖母當年給病人的吩咐,是捉丹後一個星期需要忌口,即不吃飯粥、雞肉及蘋果,其餘就沒有太大的問題。針對忌口的事,她沒有進一步問祖母。
“出丹”要看醫生 避免惡化
伍淳而說,雖然這捉丹的手藝能夠緩解病人的不適感,但是她勸請出丹的病人去看醫生治療,以免病情拖延惡化。所以,她建議即使要捉丹,還是看了醫生服了藥,才以這手藝緩解不適感。
她說,捉丹也算是老手藝了,對於祖母使用火柴沾萬金油“點穴”的程序,她也不懂當中的用意,只是當年祖母怎麼做,她就跟隨。因此,對於這些無法解釋的程序,能夠簡化的,她也已儘量做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