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央30日訊)當手工傳統糕點已漸失傳,是時候讓經驗豐富的老一輩為年輕人示範手工製作糕點過程,以引起年輕一輩對手工製作糕點的興趣。
玻州新路村委員會主辦,玻璃市聯新體育會、新路義務消防隊協辦,從26日至2月1日一連7天在新路村第一巷舉辦“新路村古早街甲辰年新春嘉年華”,安排系列活動包括年貨攤、餐車、傳統文化展覽區、遊戲區等,讓各族參與其盛。
ADVERTISEMENT
玻州新路村村長劉偉漢發現大部分年輕人只知道傳統美食,可是卻不知道製作方式,沒辦法將老一輩的手藝傳承,導致青黃不接,所以希望能藉著“新路村古早街甲辰年新春嘉年華”,安排一場集體制作潮州傳統糕點的示範活動。
劉偉漢:不要傳統糕點被遺忘
“現在製作傳統糕點的婆婆、媽媽們已沒有下一代接班人接承她們的手藝,但是我們不要把傳統糕點給遺忘,就有了這種構思,也能促進各年齡層的村民的關係。”
他也是籌委會主席。他告訴星洲日報《大北馬》社區報記者說,可惜參與集體制作傳統糕點的阿姨們顧慮到器具的安排,以及製作糕點時間長的問題,沒法在現場示範,但仍集合了13名老中青三代的婦女一同為昨晚的傳統糕點免費品嚐會作準備。
她們共同製作潮州菜粿、“灌腸”(潮語:Kwong Qiang)2款傳統糕點,各600塊,在眾參與者連同劉偉漢及新村發展官林賜添、陳蓮萍夫婦進行一場簡單的“貓步”儀式後,就讓公眾免費品嚐,短短十餘分鐘即把糕點給一搶而空。
“女人幫”參與制作互交流
參與制作潮州傳統糕點的“女人幫”,已有67年老道經驗的84歲高齡婆婆級師傅,也有隻是一年經驗的42歲青壯年媳婦新手。
參與義工包括黃愛花、陳碧鳳、陳玉蘭、陳碧金、陳美玉、李美珠、林秀枝、王桂花、陳玉霞、陳益鳳、林秀詩、鍾月琴及賴慧萍,一行13人從早上9時30分開工,忙到下午約5時才收工。
黃愛花:17歲便學會做糕
84歲的黃愛花從17歲開始就學會做糕,手藝傳承自母親,而她的3名女兒也學會了製作手工糕點,但只有一名90後的外孫女願意繼承手藝。
她笑言,也許就到外孫女那一帶掌握他們家的手藝了,但也覺得慶幸外孫女肯向女兒討教的,否則真的失傳。
賴慧萍:工序多需時磨練
賴慧萍(42歲)則是福建人,與丈夫結婚18年,去年才從浮羅交怡搬回新路與家婆同住,只曾吃過這些傳統糕點,卻不曾下手製作。
詢及想學做傳統糕點的原因,她笑言,原本就喜歡下廚,所以在過去一年,偶爾會幫忙家婆和隔壁鄰居做菜粿、“灌腸”,對她來說並不難,只是很多工序,所以還需要時間磨練。
“搓粉團時因用燒水,難免會覺得辛苦,但還是可以接受的程度,所以就願意(把傳統糕點製作)學起來。”
林秀詩:搓粉團要有力度
林秀詩說,傳統的菜粿會以粘米粉、木薯粉以一對一比例來搓成粉團,而且必須用滾燙的沸水來加入搓團,必須要耐熱才下得了手,否則就沒法搓出光滑、Q彈的皮。
她說,正因為過程繁雜,加上搓粉團時要足夠的手力度,以及耐高溫的手掌心,所以年輕一輩都不再願意學習。
竹筍內餡成特色菜粿
她解釋,一般上2公斤粉即粘米粉、木薯粉各一公斤,可做出100至120個菜粿,潮州人一般上喜歡以沙葛、韭菜、芋頭這3種口味作為內餡,而當地有出產竹筍,也會成為當地的特色菜粿。
“我們通常會炸豬油渣後,加入這些豬油來炒沙葛和芋頭,讓食材軟化且更鮮美,其他食材包括肉碎、蝦米等,也會加一點鹼水來保持食材的新鮮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