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宗义 | AI时代来了,我们还能是谁?



还记得以前,我们写信要等好几天才收到回信,查资料要翻书、跑图书馆,画图要拿尺,做统计得用纸笔慢慢算。而今天呢?我们只要打开手机、动动手指,AI就能帮我们写文案、制作简报、翻译文章,甚至设计海报。别说学生写报告了,就连我这个“不太科技”的中年人,有时也忍不住惊叹:“AI,真的太厉害了!”
AI时代,真的来了,而且不打招呼、不问你准备好了没,就已经悄悄住进我们的日常。
ADVERTISEMENT
你早上起床时用的闹钟App,可能就是AI根据你的睡眠习惯调整的;你在社交媒体看到的新闻,是AI根据你过去的点击记录推荐的;你想找晚餐要吃什么,Google搜索里的前几项,也是AI排序的结果。甚至你滑手机的时候,看到这篇文章,说不定也是平台的AI系统推送给你的。
我们无法逃避AI,就像我们无法逃避空气与引力。但与其害怕,不如学着“善用”。
AI不是妖怪,而是一个聪明又肯帮忙的助手。你累了,它帮你总结资料;你烦了,它帮你排程;你卡关了,它还能丢出灵感给你。它的强项很多:反应快、记忆力好、不会抱怨、不会请假,而且永远不喊累。和它合作,我们可以更快完成原本需要好几天才能搞定的事。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AI再聪明,也得靠人来给指令。它会写信,但你要先告诉它要写给谁、什么语气;它会排版,但你要决定信息要传达什么。就像手里拿着笔的人,永远比笔本身更重要。
这个时代,会用AI不再是加分,而是基本能力。但真正能让你在这个世界中发光发热的,不是你懂得多少AI技巧,而是你脑子里装了多少“非AI”的东西——你的观察力、你的创造力、你的情感、你的好奇心。
AI可以帮你画画,但它不会知道“为什么你今天想画这棵树”;AI可以写文章,但它无法经历你在雨中撑伞赶公交时那种狼狈却感性的心情。那些属于人的细腻、脆弱、情感、幽默与思辨,正是AI永远模仿不来的部分。
所以,我们反而更要提醒自己:不能因为AI太方便,就停止思考;不能因为AI太聪明,就放弃学习。真正不被淘汰的方法,不是跑得比AI快,而是跑出AI没走过的路。那条路,可能是你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你对人生的幽默比喻、你在困境中展现的同理与勇气。
与AI共生,不是比赛谁更像人,而是提醒我们:要更像人。
要更像人,代表我们要对世界保有好奇;要持续阅读、学习;要愿意感受、愿意倾听;要敢于问问题,也要懂得怀疑现成的答案。这些品质,才是让我们在AI时代中不被淹没的救生圈。
未来的世界,不是AI与人类的对决,而是AI与人类的协作。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而是找出彼此最适合的位置,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把生活过得更有意思。
AI很棒,但我们更棒。只要我们愿意进步、不怕学习,也不忘那份“人之为人”的价值,我们和AI不只是共存,而是共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