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央30日讯)当手工传统糕点已渐失传,是时候让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为年轻人示范手工制作糕点过程,以引起年轻一辈对手工制作糕点的兴趣。
玻州新路村委员会主办,玻璃市联新体育会、新路义务消防队协办,从26日至2月1日一连7天在新路村第一巷举办“新路村古早街甲辰年新春嘉年华”,安排系列活动包括年货摊、餐车、传统文化展览区、游戏区等,让各族参与其盛。
ADVERTISEMENT
玻州新路村村长刘伟汉发现大部分年轻人只知道传统美食,可是却不知道制作方式,没办法将老一辈的手艺传承,导致青黄不接,所以希望能藉著“新路村古早街甲辰年新春嘉年华”,安排一场集体制作潮州传统糕点的示范活动。
刘伟汉:不要传统糕点被遗忘
“现在制作传统糕点的婆婆、妈妈们已没有下一代接班人接承她们的手艺,但是我们不要把传统糕点给遗忘,就有了这种构思,也能促进各年龄层的村民的关系。”
他也是筹委会主席。他告诉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说,可惜参与集体制作传统糕点的阿姨们顾虑到器具的安排,以及制作糕点时间长的问题,没法在现场示范,但仍集合了13名老中青三代的妇女一同为昨晚的传统糕点免费品尝会作准备。
她们共同制作潮州菜粿、“灌肠”(潮语:Kwong Qiang)2款传统糕点,各600块,在众参与者连同刘伟汉及新村发展官林赐添、陈莲萍夫妇进行一场简单的“猫步”仪式后,就让公众免费品尝,短短十余分钟即把糕点给一抢而空。
“女人帮”参与制作互交流
参与制作潮州传统糕点的“女人帮”,已有67年老道经验的84岁高龄婆婆级师傅,也有只是一年经验的42岁青壮年媳妇新手。
参与义工包括黄爱花、陈碧凤、陈玉兰、陈碧金、陈美玉、李美珠、林秀枝、王桂花、陈玉霞、陈益凤、林秀诗、锺月琴及赖慧萍,一行13人从早上9时30分开工,忙到下午约5时才收工。
黄爱花:17岁便学会做糕
84岁的黄爱花从17岁开始就学会做糕,手艺传承自母亲,而她的3名女儿也学会了制作手工糕点,但只有一名90后的外孙女愿意继承手艺。
她笑言,也许就到外孙女那一带掌握他们家的手艺了,但也觉得庆幸外孙女肯向女儿讨教的,否则真的失传。
赖慧萍:工序多需时磨练
赖慧萍(42岁)则是福建人,与丈夫结婚18年,去年才从浮罗交怡搬回新路与家婆同住,只曾吃过这些传统糕点,却不曾下手制作。
询及想学做传统糕点的原因,她笑言,原本就喜欢下厨,所以在过去一年,偶尔会帮忙家婆和隔壁邻居做菜粿、“灌肠”,对她来说并不难,只是很多工序,所以还需要时间磨练。
“搓粉团时因用烧水,难免会觉得辛苦,但还是可以接受的程度,所以就愿意(把传统糕点制作)学起来。”
林秀诗:搓粉团要有力度
林秀诗说,传统的菜粿会以粘米粉、木薯粉以一对一比例来搓成粉团,而且必须用滚烫的沸水来加入搓团,必须要耐热才下得了手,否则就没法搓出光滑、Q弹的皮。
她说,正因为过程繁杂,加上搓粉团时要足够的手力度,以及耐高温的手掌心,所以年轻一辈都不再愿意学习。
竹笋内馅成特色菜粿
她解释,一般上2公斤粉即粘米粉、木薯粉各一公斤,可做出100至120个菜粿,潮州人一般上喜欢以沙葛、韭菜、芋头这3种口味作为内馅,而当地有出产竹笋,也会成为当地的特色菜粿。
“我们通常会炸猪油渣后,加入这些猪油来炒沙葛和芋头,让食材软化且更鲜美,其他食材包括肉碎、虾米等,也会加一点碱水来保持食材的新鲜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