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大年30日讯)吉打州马华宣传主任卢新治吁请吉打州政府,在重启“昏礼时段(Solat Maghrib)夜市小贩必须暂停营业”的举措时,不要施加在非穆斯林身上。
他揶揄由伊党主导的吉打州政府,应当优先解决民生问题比如水供,而不是急着实行伊斯兰化政策。
ADVERTISEMENT
卢新治今日发文告,促请州行政议员黄佳祯把关,也点名州议员罗炜家、包旺和郑瑞隆,发挥他们身为反对党的作用。
他说,这项举措在国阵执政期间未曾发生,但2008年行动党、公正党与伊党联手促成308州政权变天后,吉打就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伊斯兰化政策,如今的国盟执政时代再加以延续。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非穆斯林挑战30天的封斋体验,是什么感觉?
饥饿?口渴?疲倦?对黄琪恩而言,封斋的最大挑战不是身体上的饥渴,而是自律与让生活慢下来。
作为一名非穆斯林,28岁的黄琪恩决定在今年给自己下战帖——跟马来朋友一起度过整个斋戒月(Bulan Ramadan),依循穆斯林宗教传统,完成30天封斋。这个过程,不仅让她对穆斯林的生活方式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也让她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节奏。
从一日挑战 到全月坚持
“其实,我很久以前就想尝试跟穆斯林同胞一起过斋戒月。”
从小在父亲经营的清真华人餐馆长大,每逢斋戒月,总有许多穆斯林顾客前来开斋。看着马来同胞祈祷后津津有味地享受晚餐,黄琪恩一直对这个穆斯林传统充满好奇,究竟禁食一整天后,第一口食物的滋味如何、每天坚持斋戒是什么感受、会有什么样的身心变化吗?
为满足好奇心,她决定不再只当旁观者,而是亲身体验,走进“我们”共同的文化体验。期间,她依照穆斯林的封斋规定,清晨5点起床享用封斋餐(sahur),直到傍晚7点左右开斋。
为了补充体力,她认真研究封斋餐菜单,早餐是两个水煮鸡蛋、3杯白开水和5颗椰枣。
黄琪恩请教马来同事后得知,穆斯林的封斋餐一般不吃咸辣的食物,诸如炒米粉或炒饭,这些比较重口味的食物虽然热量高,但对身体及储存能量并无益处,也会很快有饥饿感。
“忍受饥饿其实不难,因为我们会在斋戒月期间调整作息和活动量。”她笑说,她还是改不了熬夜的习惯,不过即使晚睡,仍坚持每天清晨5点起床,开始新一天的斋戒,从不怠惰。
挑战自律 体会生活节奏
“每天天未亮就得起床,闹钟响起时,脑海里总有一把声音问我:要不继续睡?今天要不要跳过?真的要坚持斋戒吗?”这样的自我对话,成了她斋戒月里最真实的修行。这不仅仅是对身体的考验,也是一场对意志力的磨练,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反思。
“我身边的穆斯林朋友听说我要一起Puasa(斋戒),都十分开心,因为下班后可以跟他们一起开斋,他们也都祝福我获得上苍保佑,健康平安。”这份温暖让她深刻体会到马来西亚多元社会中彼此的包容与善意。
从一开始的自我鼓励,到渐渐成为习惯,黄琪恩成功完成了斋戒挑战。
“但有感的,不是成功挑战的成就感,而是让我找回内心的平静,以及对生命和生活的体悟。”
坚持斋戒近一个月后,她学会了不再让生活被无尽的待办事项塞满,而是找回了内在的节奏与生活的平衡。
更懂感恩 也更懂别人的世界
黄琪恩自认在工作上是个“拼命三娘”,有次生病住院,竟还把电脑搬到病房,在病床上继续工作!除了正职,这些年她还积极经营自媒体,利用休假或闲暇时间拍摄和剪辑内容创作,目前个人IG累计3.4万名粉丝、Tiktok累计逾2.2万名粉丝及45.5万个赞。
“以前我是一个在工作上追求极致的人,但这次斋戒,让我意识到:其实我现在拥有的,已经足够让我快乐了,没必要盲目追求所谓的成就。
“这就是知足吧!这个斋戒月让我学会慢下来,珍惜当下,感觉整个人比较没那么紧绷了,也变得更随和,能够坦然面对很多事情。”
她也观察到,社会上仍有不少对马来族群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懒惰”、“不积极”,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是一种与伊斯兰哲学息息相关的生活态度——珍惜当下、感恩所拥有。
融入穆社区 观察华巫信仰差异
为了更深入体验,黄琪恩选择每周以不同的方式开斋,即第一周在清真寺、第二周在斋戒月市集,最后两周则在父亲的餐厅或家中。

还记得第一次穿着马来裙装踏入清真寺,黄琪恩是全场唯一的华人,但她的出现并没有让在场的穆斯林感到惊讶,也没有被投以异样目光,现场气氛亲切自然。

“大家只是笑着问我:哦,你也在斋戒啊?然后大伙儿就一起排队领了盒饭、祈祷、用餐、聊天。”
这样的融入,让她感受到一种属于“我们”的归属感。
谈及最深刻的感受,她不假思索回答:当然是第一口水最好喝!虽然不鼓励开斋时喝冷饮,但有时候她还是耐不住诱惑,放肆地喝一大口冰凉的玫瑰糖水(syrup)加奶。
黄琪恩观察到,华人文化习惯讲究“多”,譬如每逢佳节挂在嘴边的吉利话是“年年有余”,食物、财富、福气都要多到满溢;而斋戒月则让她体悟到“少即是多”的生活智慧。
她表示,很多人误以为穆斯林饿了12个小时后会大吃特吃,“其实开斋时吃不了多少,一杯水、一颗椰枣、一份简单的饭菜,就足以让人满足。”

父煮开斋美食 添幸福感
无论是热闹的斋戒月市集,还是父亲烹煮的开斋美食,都为她的斋戒体验增添幸福感。

正因如此,她更懂得珍惜——不仅是食物,也包括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
她补充,斋戒月的另一层意义是提醒人们行善,要注意思想和言辞,不谩骂、不争吵,以及多做好事。穆斯林会在斋戒月期间积极参与慈善,而黄琪恩也保持定期捐助孤儿院,送上物资,给予孩子陪伴。

探寻各族佳肴 讲述大马多元故事
在厨师爸爸的影响下,黄琪恩也热爱探寻马来西亚各族的传统美食,挖掘食材背后的文化故事及饮食方式。
她认为,食物不只是果腹,更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喜欢到处寻找那些被遗忘的美食故事。
她探访吉隆坡一间开店数十年、隐藏着的香蕉叶饭老店,体验手抓饭;她到访怡保一间经营了25年的穆斯林友善的华人咖啡店,吃热腾腾的清真炒果条。这些店在用食物讲述马来西亚的多元故事,串起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从小到大,黄琪恩的朋友圈跨越不同族群。她参加过印裔朋友的婚礼、屠妖节庆祝活动;跟马来朋友欢庆开斋节,也与家人庆祝华人新年。
她尝遍华巫印传统美食,也拍摄过一些不同州属不同口音的有趣影片,未来也会继续探索不同族群的文化体验,用实际行动,走进不同的文化与信仰,打破界限,建立真正的理解。
对她而言,理解不同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份愿意走进彼此世界的诚意。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