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成語的故事主角是伯夷和叔齊,這兩兄弟為了避開商朝末期紂王暴政而躲起來。直到聽說賢能的周文王平定天下,才決定結束避世的日子。無奈出來後發現周文王死了,兒子周武王還沒埋葬父親,就忙於征討紂王。
他們感嘆周武王不孝,還以武力征討,不過是換成周朝版本的紂王而已。伯夷、叔齊斥責周武王以暴制暴,讓百姓受苦受難,不願踩在被暴君玷汙的土地,結伴上首陽山去。
ADVERTISEMENT
他們罷吃周朝天下所及之地的糧食(不食周粟),從此以山中野菜果腹。為了貫徹道德理念,連進食需求也可以妥協,稱得上是聖賢了吧?
但事情還沒結束,這頂多能登上儒家聖賢排行榜20強。是後來的事情,正式把他們送上排行榜一號寶座。
某天,伯夷、叔齊如常採摘野菜,一位婦人告知那裡已是周武王的天下!兩人這才恍然大悟,發現無處不是周王朝的領地,連野菜也罷吃,最終餓死於首陽山。以身殉道,讓他們正式榮登儒家神臺。這讓“不食周粟”成了褒義詞。
在今天,沒人能像伯夷、叔齊躲進大漢山採野果,也擠不進聖賢排行榜20強。但這算是值得慶幸的事。
守節殉道已經過時,在現在的消費社會,人們可以透過多種手段表達不滿,例如以罷買、抵制對目標施壓。不過,在全球化時代,各國貿易千絲萬縷,“抵制”這回事,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恐怕連陪跑也算不上。它只對握有權力者,尤其是貿易和軍事強國來說,才有意義。
平民百姓會參與抵制行動,相信是道德要求使然。至於為何熱衷此道至演變成過激行動,甚至打壓不同立場者?大概是因為抵制行動往往會演變成集體行動。參與抵制運動更迷人之處,在於個人認為能從中獲得力量。
在集體的行動中,自己不再是無勢力的個體,而是龐大力量當中的一部分。小老百姓不再是消費者,只因罷買的小小舉動,就能給高高在上的企業一點“教訓”,不痛快嗎?瞬間化身為有力量的行動者。
於是乎,揹負道德使命的抵制運動,成了人們無聊又苦悶的日常中閃現的一道光,讓人短暫感受到握有權力的幻覺。
(作者為本報記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