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6日讯)槟城孔圣庙中华学校创校120周年与校友会成立100周年,该校已配合双庆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并已从今年10月开始一路热闹欢庆至2024年5月,而压轴活动将会是周年庆开幕典礼,以及预计2000人出席的大型晚宴。
明年上演周年庆开幕礼重头戏
ADVERTISEMENT
筹委会主席拿督斯里祝友成指出,周年庆开幕典礼将于2024年5月25日(星期六)早上9时隆重举行,届时也是校友回校日。
他说,当晚也将盛大举行晚宴,仪式上将颁发十大杰出校友奖,表扬在文化教育、工商企业、社会服务和对母校有所贡献的校友。

他也说,上述两项压轴活动皆在槟城孔圣庙中华学校内举行,他呼吁校友们能够热烈响应、支持及参与母校所安排的一系列活动。他今日在该校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这么说。
他指出,从历史的追溯,中华学校是西马首所创立的正规华文学校,是于1904年由张弼士所创办。
他也说,目前中华中学学生人数有1600人、小学A校500人、小学B校有400人。

他说,中华校友会多年来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资源支援、职业发展机会等,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宝贵的支持和指导。
中华学校创校周年庆,为期半年的活动节目,详情将另行公布:
1)大型理财讲座(1200名中学生出席)、2)睦邻环保运动(董事部、家协、校友会、老师、学生出席)、3)中华杯槟城东北县华小篮球邀请赛(定于明年3月举办,开放予东北县华小学生参加)、4)中华杯全槟华小羽毛球邀请赛(定于明年4月举办,公开给全槟华小学生参加)、5)小学生理财生活营(将于今年11月11日举办,开放给中华小学A & B校及槟州各源流小学500名学生参加)、6. 中华行(开放给董事部、家协、校友会、老师及学生参加)
中华校友会活动节目:
1) 大型美食嘉年华(为推广槟城美食并希望以600个摊位再次突破马来西亚纪录大全)、2)中华.回家.跑(由1999年毕业校友主催并邀请全体校友参加)、3)微电影竞赛在(主题为“中华”精神(让中华校友及学生参加)、4 )十大杰出校友奖(从中华校友里选出)。
欲知更多详情,可联系中华学校李荣爱(04-658 3414)或中华校友会黎维雄(012-488 8336)。
新闻发布会出席者有大会主席卢福裕、筹委会副主席拿督吴侲赋、总务林琮淞、副总务黎维雄和陈忠实、财政拿督林智栋、副财政林靖富、中华家教协会主席高泉标、中学课外活动副校长罗赛发、小学A校副校长叶静仪、小学B校校长林引操、小学A校家协主席周莉芝、小学B校家协主席黄少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美国知名杂志《纽约客》迎来100周年纪念,这个刊物是美国文学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封面、长篇新闻、诙谐的漫画和独特的语法而闻名。
为了纪念该出版物的百年里程碑,《纽约客》发行四期纪念刊,而同名城市将举办7场展览,然后Netflix将拍摄一部以其艺术封面创作而闻名的纪录片。
尽管《纽约客》有着传奇的历史,但它经常反映时事。在最近的一份封面中,三位开国元勋被抬出办公室,把他们的影响打包进纸板箱里,以此讽刺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现状的抨击。
艺术总监: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
其艺术总监穆里说,《纽约客》也不能幸免于困扰媒体的危机。
她说:“但我很固执,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自1993年以来,穆里一直是《纽约客》内容策划人之一,每周选择封面使该杂志别具一格。
她在最近在纽约法语联盟文化中心举行的《纽约客》杂志艺术展览上告诉法新社:“有些印刷产品永远不会被数字产品取代——儿童书籍、漫画和《纽约客》。”
其中一幅封面画描绘了地铁高峰时段的场景,所有乘客都是动物,而另一幅则是由穆里的丈夫斯皮格尔曼创作的,画的是一名黑人妇女亲吻一名哈西德派男子。
1993年的那张封面是在布鲁克林一个社区的两个社区发生冲突之后设计的,当时引起了争议,至今仍是该杂志讨论度最高的封面之一。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该杂志出版了5000多版,出版了杜鲁门·卡波特1965年的《冷血》等文学名著,同时也给詹姆斯·鲍德温提供了撰写种族关系的空间。
海明威、桑塔格和JD·塞林格等作家也曾为该杂志增添光彩。这个传奇杂志集时事、分析、小说、评论、批评、诗歌,当然还有其传奇漫画于一体。
每周出版 报道全球独家新闻
该杂志每周出版一次,报道了一些全球独家新闻,比如对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全面报道,1946年8月31日的整期都被约翰·赫西的文章所取代。
1961年,阿伦特报道了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审判,她在报道中创造了“平庸之恶”这个词。
近年来,该杂志因罗南·法罗对好莱坞淫魔韦恩斯坦的报道而获得普利策奖,也推动了#MeToo运动。
纽约公共图书馆关于这本杂志的展览策展人戈利亚说,“这些都是非凡的长篇故事,它们真正改变了美国历史的进程,而不仅仅是美国新闻业。”
创刊于1925年2月21日的《纽约客》并不总是有如此远大的抱负。
在爵士乐时代的鼎盛时期,在战后和大萧条前的兴奋情绪中,夫妻俩创始人罗斯和格兰特着手创办“一本充满智慧和世界主义的杂志,一本文雅的100周年,但又不把自己看得太严肃”。
罗斯说:“让其他杂志去关注重要事务吧。”他的传记作者托马斯·昆克尔写道,对罗斯而言,“重要”不过是“枯燥”的委婉说法。让这位一战老兵开阔视野,将杂志视角拓展到更广泛人类经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相关作品涌现:莫莉·潘特 – 唐斯对伦敦大轰炸的报道;珍妮特·弗兰纳对希特勒和贝当元帅的人物特写;A.J. 利布林对法国解放的报道;约翰·赫西对约翰·F. 肯尼迪中尉在南太平洋英勇事迹的记述。战后,丽贝卡·韦斯特对纽伦堡战犯审判的报道,以及赫西的杰作《广岛》。
1951年罗斯去世,肖恩接任。此时,杂志的丰富内涵——幽默、艺术、深度报道、评论、诗歌、小说的融合,以及对准确与清晰等价值的坚守——已清晰呈现。《纽约客》不再是那个脆弱到能在扑克游戏中输掉的即兴之作。目标与实践的连贯性已然确立。1962年夏天,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启发了约翰·麦克菲、比尔·麦基本、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等众多作家。同年11月,詹姆斯·鲍德温发表《来自心中一个地区的信》,在之后几十年关于种族问题的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响。汉娜·阿伦特1963年对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审判的报道,引发了持续至今的道德与历史辩论。正如过去的喜剧名家,如查尔斯·亚当斯和詹姆斯·瑟伯,启发了罗兹·查斯特和卡尔文·特里林;弗兰纳和利布林也激励着每一位后来的驻外记者。越南战争时期,政府谎言不断,伤亡人数攀升,《纽约客》凭借乔纳森·谢尔和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等作家,成为了清醒的见证者。
100年过去了,《纽约客》坐拥130万订户,其中大多数订阅的是印刷和数字格式。它是传媒集团康泰纳仕(Conde Nast)皇冠上的一颗宝石。康泰纳仕还出版《Vogue》、《名利场》和《GQ》,该集团于1985年收购了《纽约客》。
自1998年起担任主编的雷姆尼克在最近的一次电台采访中说,尽管杂志的形象高雅,但它已经适应了数字时代,强调订阅而不是广告。
他说:“《纽约客》不仅仅是人们从邮件中收到的那些页面。它是一个网站,它是播客,它是一个节日,它是一个品牌,作为一个品牌,它非常成功。”
增强内容深度 思辨性人文性与智慧性
雷姆尼克说,“我们缅怀杂志早期的领导者——罗斯、肖恩、罗伯特·戈特利布和蒂娜·布朗,以及无数让《纽约客》成为今日之模样的作家、艺术家和编辑。我们坚持致力于实现罗斯最初设想的幽默周刊所带来的乐趣。但我们尤其致力于将其发展为内容更为丰富的刊物:一本记录与想象、报道与诗歌、文字与艺术兼具的杂志,既能对当下进行评论,也能对时代进行反思。在罗斯大胆一搏的一个世纪后,在我们涉足数字、音频和视频领域许久之后,我们打算继续加倍努力,提升内容的深度、复杂性、思辨性、人文性与智慧性。”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