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乔治市五条路社区,可看丽泽三校(A校、B校和分校)校舍在同一屋檐下的情景。基于采用相同的图测,三校建筑外形相同,有如三胞胎,站稳在各自的位置上。
ADVERTISEMENT
丽泽三校的成立始于同一段历史渊源,若说三校如三胞胎,那它们的“父亲”就是一手创立学校的丽泽社。
丽泽学校今年晋身为百年学府。这百年来,三校有如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觅地迁校的命运、克服建设校舍的障碍、校舍落成后迎来的辉煌,也一起陷入人口流失后导致学生人数滑落的担忧,并携手展望未来。
三校的关系属于“行政独立但共存”,就这样走过一世纪的光景。
且通过丽泽学校100周年纪念特刊的记载,以及董事会总务兼校友会主席陈亚才的口述,来述说这所百年学府的故事。
以丽泽为主不分彼此
丽泽三校行政独立,拥有各自的校长和教职员,在学术与课外活动方面自由发展,写下各自精彩的篇章。
但同时,三校拥有同一个董事会和校友会,促成紧密联系,一直以“丽泽为主,不分彼此”的精神建立手足之情。
公平分配资源给三校
多年来,学校三机构和三校的师生一起欢庆各种庆典活动,比如儿童节、毕业礼、运动会、教师节和各种宴会。这些活动都由三校轮流承办,可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并成为三校师生交流的平台。
陈亚才补充,董事会和校友会一直平等照顾这“3个孩子”,公平分配资源给三校。就是说,董事会或校友会给予A校的东西,B校和分校也一定有,不会“大小眼”。
“举例说,当分配校服给三校学生时,必然是三校各50套,并由校方鉴定有需要的学生。”
三校表现平均 各自精彩
A校就是最优秀?那就错了。
陈亚才说,丽泽三校取名为A校、B校和分校,因名字的关系,确让一些人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A校”最优秀,B校和分校则是其次。
他说,实际上,三校的学术表现平均,课外活动则各有千秋,没有“谁最优秀”或“谁最特别”之分。
“目前来说,A校的铜乐队和武术表现杰出、B校的舞蹈和歌唱团表现好,分校的强项在于空手道和文艺项目,所以是各有长短处。”
他说,家长也可根据各自的偏好,为孩子选择入读A校、B校或分校。
丽泽学校之父:丽泽社
要了解丽泽学校,首先要知道丽泽社这社团。
丽泽社是于1921年9月4日由来自中国的先贤所成立,社所设在港仔墘门牌51号。
“丽泽”这词是出自易经兑卦里的“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该社的取名是本着“以友相辅,以时讲习”之义。
丽泽社的成立,旨在让会员们在闲暇的时候从事健康活动才设立的社团。随着成员增加,社所搬迁到畓田仔门牌152号建筑。
社友们后来认为槟岛教育未见普及,于是产生办校的念头并出钱出力实现理想。终于,丽泽社成立约两年后,即1923年3月4日,丽泽学校也诞生了。
二战前开至5校 战后剩3校
今日的丽泽以三校闻名,但在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丽泽学校在短短10多年内连续开设至5所学校。
根据特刊的记载,1923年丽泽创校之初,第一所丽泽学校设在咸鱼埕门牌44至48号,1925年迁移至畓田仔门牌152号(现在的丽泽社社所)。
后来,畓田仔校舍的学生人数激增,咸鱼埕的校舍于1930年恢复使用。这时,丽泽已有两所学校。
再后来,因时代的需求,其他3所丽泽学校陆续开办,分别是1932年日落洞霹雳冷彩生染坊洋楼一楼(第3分校),1934年再开设第4分校(位于亚依淡栳拷街)以及第5分校(位于莲花河8号大厦)。
陈亚才解释,丽泽学校因1941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停办3年,至战争结束时的1945年,丽泽社已不如战前的辉煌,不少社友已离世或逃亡,丽泽学校也受到影响。
所以在战后和平时期,丽泽学校复办时仅剩下3所学校,即位于港仔墘门牌74号的丽泽正校(分为上下午班,也称为A校和B校),以及畓田仔的分校。丽泽三校就这样在战后成型并维持至今。
1985年新校舍落成启用
1974年,港仔墘正校因光大区的城市发展计划受影响,州政府征用校地以发展光大并赔偿165万令吉予丽泽社,开启丽泽学校一波三折的迁校计划。
起初在1977年,丽泽社先相中苏格兰路与州元首府路交界处的住宅区地段,但引来当地居民反对。
经过两年的申请和努力,这块住宅地段终获批准转换为教育用途。但批准有附带条件,也限制建筑物的规模与学生人数,直接影响重建丽泽三校的理想。丽泽社当时决定暂停迁校计划并另觅方案。
至1980年6月,槟州发展机构拨出位于五条路约2.5英亩的土地,以99年租赁地契,每方尺5令吉的价格(54万令吉)出售予丽泽社。但当时,这一块沼泽地且凹凸不平,填土铺平的工作尚未完成,所幸获得槟州发展机构协助展开建校计划。
丽泽社选择出售早前购下的苏格兰路处地段,以卖地所得购买五条路土地并把余额花费在兴建新校舍工程。这也是陈亚才所形容的“以地换地”的形式,让丽泽社当时无需对外筹募一分钱来建校。
1982年4月15日,五条路新校舍的建设计划终于展开动工仪式。直到1985年,五条路新校舍落成并启用,丽泽三校终于有了固定的“家”,结束漫长的迁校过程。
扩建校舍计划派不上用场
与乔治市内其他学校一样,丽泽三校同样因为市区人口流失,而出现学生人数逐年下降的情况。
陈亚才说,1985年迁入五条路校舍时,三校的学生人数分别是A校约600人、B校400人和分校200人。董事会当时做好准备,以顺应需求扩建校舍。
“所以,丽泽三校的地基打桩深至160尺,屋顶也是平的。因为我们大胆认为,未来校舍不够用的时可随时扩建。”
但好景不常,乔治市人口流失,五条路社区也迈入人口老化,三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如今A校约200人、B校160人和分校100人,扩建校舍计划至今派不上用场。
但他说,董事会方面没因此产生再次迁校的念头,因为即便迁校至槟岛西南区,西南区越来越多学校的竞争,加上多年后也会出现人口老化的现象,届时该区的学生依然会减少。
陈亚才说:“与其搬走,不如留守在五条路,努力搞好丽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