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次暴雨次次淹,住宅屢被調侃為“海景房”,甚至還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慘重的代價……
2022年7月,華玲長命雨後暴發洪災,樹桐夾雜泥石流衝擊當地12個甘榜,一家三口包括孕婦被連屋帶人沖走,釀三尸四命慘案歷歷在目。
ADVERTISEMENT
其實洪災發生前,當地居民多次發動示威抗議行動,並呈備忘錄給州務大臣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努西,要求州政府關注山區開發的隱患問題,包括重新檢視並提升當地排洪系統。
惟,政府似乎更專注於看得見的“地面形象”,忽視投入需耗巨資,人們卻“看不見”的地下工程建設。
直至鬧出人命,城管紕漏問題才再次推上輿論浪尖。
儘管政府每年要求各地做好排水防洪的設施建設,不少地方動輒投入數千萬,甚至上億令吉,用於提升或建設排洪設施。
但此現象“濤聲依舊”,暴雨後,住宅區依舊變汪洋、街道變河道、交通被困,汽車沒頂。
那些錢,究竟花哪去了?
週日下午的一場強暴雨“洗禮”之後,雙溪大年多地發生閃電水災。災民的訪問,透露無奈與心酸,也表達了對政府的不滿。
暴雨考驗的不僅是下水道,還有政府的管理能力。我國排洪系統不完善,當遇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排水能力時,低窪地區很容易淹水。
這固然有極端天氣的原因,但也反映出整個城市規劃建設的短板,以及政府對百姓的漠視。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因為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來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
國內的排水系統,從規劃、設計、建造等,都被批為標準低、質量差,一遇大雨,多個城市地區便會變成澤國。有關建設嚴重滯後於高樓大廈的建設速度。
建設的初衷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該是“以人為本”,單純維權,只滿足部分人的利益,那是本末倒置。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