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學校的電費比上個月增加了,我們得了解看看是什麼原因。”
ADVERTISEMENT
“老師,水費有減少,一定是學校所採用的節水措施奏效了!”
“老師,我發現池裡的一條魚生病了,長寄生蟲,我上網搜尋了資料,想試用這個藥方替小魚兒治療,可以嗎?”
以上是檳城協和小學生在校時的一些任務與觀察,從對話內容,不難猜到,這些任務與環保及生態有關。
數據化驗收綠色行動
這是協和小學在推動生態文明校園歷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學生由衷覺得自己可以為學校貢獻,而校內的環保問題,他們也樂於想辦法去解決。
他們也會通過數據收集、觀察和記錄等,驗收學校綠色行動的成效,例如測量食堂的食物浪費情況,是否有改善,並展開資料收集和訪問,然後提交報告,讓校長或副校長在週會時,向全體學生作嘉勉或提醒。
5主題傳承綠火
協和小學於2019年開始積極推動並邁向“生態文明小學”目標邁進,經過數年的身體力行與實踐,該校於2022年獲頒“生態文明小學”國際認證,成為全國第一所獲得此地位的學校。
該校把這項推動環保與傳承綠火的行動分為5項主題,即“樹樹您好”、“無塑希望”、“烏拉行動”、“珍惜擁有”及“環環相扣”。
上述“生態文明小學”證書是由馬來西亞環環相扣生態文明傳播中心以及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綠色世界公眾史學研究中心所批核,並於每兩年更新一次。
批核單位這些年來也持續與該校保持聯繫或聯辦活動,即便已批核證書,也一樣保持合作關係,以確保該校維持“生態文明小學”的水平。
這些年來,協和小學不斷推廣零浪費措施,特別是水、電以及資源方面的零浪費,而學生也會在週會上哼唱生態歌曲,提醒自己時時刻刻身體力行、言行一致地守護環境生態。
許秋鳳:環保包括大環境認知
協和小學從2019年開始邁向“生態文明小學”至獲頒認證的時任校長許秋鳳接受星洲日報《大北馬》訪問時說,在維持此認證水平的實踐過程,主要還是在於學校本身的持續行動。
她說,生態文明的精神體現是非常廣泛的,培養環保文化,也涵蓋了學生對於環境的身心靈成長、態度、行為、思維等。
“我們談環保,不只是可以眼見的環保活動,也包括每個參與者對於大環境的認識和感受,屬於內在的部分。”
她也冀盼通過這類活動,培養學生全面的發展,而不只是學術成績。
“處在21世紀,我們要讓學生接觸更多額外的知識,培養個人品德、責任心、感恩及珍惜環境,對於周邊的一切抱持互相尊重的態度。”
21天零浪費挑戰 贏徽章
在推動生態文明校園的努力上,協和小學可說是風雨無阻,特別是在2019年正式推出此校園概念後,卻遇上了全球世紀病毒冠病的來襲,國家實施行管令,學校也停課。
但該校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學校開不了,就往居家做;實體辦不了,就往線上行,把邁向生態文明的意志進行到底。
其中一項活動就是“21天零浪費挑戰”,並進行了長達3年之久。那時期,每週都會有相關主題的講座,之後便會發出任務讓學生去執行,而完成所有任務的學生,將能拿到“協和環保小戰士”的徽章,分為三大主題,即零浪費(回收)、省水、省電。
許子然:日常實踐零浪費
協和小學環保學會顧問老師許子然告訴本報,通過上述挑戰,讓學生把零浪費的態度放到生活中去實踐。
“例如在家進行零浪費挑戰時,學生會計算家裡的水電費,比較挑戰前及挑戰後的差別,從中領悟節能省水的方式。”
“他們也在家設立本身的‘回收角落’,未來也會把回收的習慣成為生活中的日常。”
親睹塑料再生過程
垃圾變黃金、廢物再循環,這種回收以利環境生態的概念,不能憑空想象。為讓學生親睹回收物品如何再賦予第二次生命,協和小學邀請有關單位把塑料壓碎機帶到學校來,讓學生見證一個個回收得來的塑料品放入壓碎機後,如何再製成其他用品。
許子然說,學生以為把塑料物品放進回收站就完成了,實則並不,校方希望通過實際運作,讓學生見識塑料可以變成其他用品的過程,以期他們可以更確定本身的回收習慣是相當有意義的。
“我們也會邀請專家到校講座,他們是這方面領域的專家,學生可以直接向他們發問,並掌握正確的知識。”
善用空間創造學習天地
如果你曾經踏入協和小學校園,相信會感受到校方一直在善用有限的空間,以創造無限的學習天地。
為了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植物,校方在寸土裡儘可能地種植各種類植物,老師甚至把課堂搬到了戶外,走進校園裡的農耕綠站,讓學生通過5種基本感覺系統(嗅覺、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對植物的種類、繁殖法及應用有進一步的認識。
許秋鳳說,學生通過觀察,瞭解哪些植物屬草藥、哪些可以食用、哪些僅作觀賞,這些植物往往就在生活周圍,與自己息息相關。
與挪威幼教學校合作“植物無國界”
為了從小貫徹學生的生態意識,協和小學也將此概念推廣至幼兒園以及小學一年級生的群體,其中一項就是與挪威幼教學校合作的“植物無國界”計劃。
許子然說,學童通過此計劃學習如何種植,並掌握西方國家種植過程所需關注的事項,例如氣候與四季因素,而處在熱帶雨林的大馬又是怎樣的種植法。
在這計劃下,學生將可瞭解,為何有些植物只能在西方國家有,而大馬卻種植不了,反之亦然,而雙方可以同時種植的是向日葵。
“在這計劃下,兩國學生每個月會通過Google Meet視訊交流,並作分享。我們設計的項目,不只是辦講座,而是學生必須動手做,完成所給予的任務。”
與各校資源共享植物
許秋鳳說,生態文明著重綠色行動觀,如環境優先、生命第一、生態和諧、資源共享及持續發展。
在這大方向下,協和與各校之間開展資源共享的合作關係,以前是自己保留著這些植物,但如今若有額外的,會通知有興趣的學校前來領取,讓彼此在環保綠色的路上並肩走。
許子然補充,協和小學也敞開大門,歡迎其他學校到訪,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都開放讓大家一起來學習。
在這之前,來自印度、臺灣和吉隆坡的學校曾到來協和小學交流,其中也不乏友情拜訪,而協和小學不久後將到臺灣學校參訪,為生態相互學習。
學生更自信收穫“軟技能”
通過生態文明學校計劃,學生的確掌握許多相關方面的知識,只要把該校環保學會的會員隨便拉來一問,基本上都能回答有關綠色環保問題。
但是,學生實際上所收穫的,遠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多,包括了領導能力、自信心、發問技巧、分享或講解的能力等,許子然本身更是親睹學生的轉變。
“我有個學生,當年就讀四年級時,我要求他就項目計劃做演示,他很是懼怕,但我還是鼓勵他站上臺。”
努力不懈,日子有功,這名學生在畢業那年,已練就成可帶動氣氛或遊戲的佼佼者,負責主講相關議題更是難不倒他。
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於學校很有歸屬感,時時刻刻想為學校貢獻,無論是園藝工作,或是為學校節能省水、食物零浪費等方面做出努力。
生態與科技互補共存
為迎工業革命4.0(IR 4.0)及數字轉型,課堂教育可說離不開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STEM),還有人工智能(AI)。
在科技大浪潮下,生態文明依舊是重要議題,而兩者實際上也能互補共存,甚至可以藉助科技的力量,讓環保綠色工作達致更高成效。
許子然說,就如校園裡的魚菜共生,採用自動化系統運作;植物澆水器也是自動化。
智能生態廁所提醒省水
協和小學的學生更是動腦筋發揮創意,運用科技為學校打造“智能生態廁所”,只要有人走進廁所,傳感器便會啟動,提醒用戶省水。
“智能生態廁所”的概念來自學生,原型也由學生設計,而校方以行動支持學生的創新動力,並予以落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