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27日訊)北馬過去到處舉辦中秋文化創意燈籠比賽的佳節氣氛,在冠病疫後的這兩年尚未恢復,創意燈籠常勝軍羅萬達和張漢雲夫婦感嘆能夠參加的比賽少之又少,而參賽者也減少了。
他們說,若是任由比賽少和參加比賽者也少的冷卻狀況持續,市面上的中秋慶會將繼續缺乏激情,文化內涵也隨之減弱。
ADVERTISEMENT
中秋燈籠創作比賽從三十多年前開始流行的環保燈籠製作比賽開始,逐漸形成了文創活動的傳統燈籠創作比賽盛況,並一度成為北馬各州華人大型歡慶中秋活動不可少的壓軸好戲,比賽競爭激烈,十分受人歡迎。
疫後復辦創意燈籠賽 熱不起來
往年,少數中秋慶會,比如全檳級別的大型活動,除了舉辦允許外州人士參加的燈籠創作比賽,還配以猜燈迷環節助興。
可惜的是,在疫前的幾年中秋燈籠創作比賽已有式微的現象,疫情行動管制令施行期間各地中秋慶會暫停兩年,許多過去每年舉辦中秋慶會的社區和團體,雖然紛紛於去年開始恢復舉辦中秋晚會和中秋提燈遊行等活動,可是燈籠製作比賽卻是熱不起來。
羅萬達:曾經一箇中秋節 參賽十多場
羅萬達和張漢雲受訪時說,他們不希望北馬地區到處都有燈籠製作比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疫情暴發前,他們一家曾經一度一箇中秋佳節期間參加十多場比賽,在中秋節或接近中秋前夕的日子,甚至是一家人分開參加多至3場比賽。
後來,他們一家在“有比賽儘量參加”的原則下,每個中秋佳節比賽的場次減次最多七八場,且是除了檳州,還須遠赴吉打州和霹靂州,才有這麼多參加比賽的機會。
去年,整個“市場”只能提供他們一家兩場燈籠製作比賽,其中一場還須遠赴怡保”。
今年只能參加3場比賽
而今年只能參加3場比賽,其中兩場已經舉行了,另一場將於中秋節正日舉辦。
他們參加了的兩場比賽,其中一場在雙溪大年舉行,已讓他們獲得大大小小7個獎盃,以及一些現金獎。
他們習慣上每年製作2個燈籠參加比賽。為了製作今年的2件作品《皓月迎中秋,花好盼團圓》和《龍魚獻中秋》,他家的搥車廠已暫時關閉一個多月,加上搥車廠須付月租,所得的獎金不能彌補營業損失。
為了支持中秋燈籠製作文化,他們寧可蒙受經濟方面的損失,可是這番文化傳承的熱情,卻因為比賽的平臺少了,被潑了一盆冷水。
中秋燈籠賽作用正面 提升氣氛
中秋燈籠製作比賽有傳統中秋燈籠、非傳統燈籠和環保材料燈籠等不同性質的比賽,各種比賽有學生、成人和親子等組別,又有現場製作和非現場製作的區分。
這些不同的比賽有促進文化傳承、社區睦鄰、環保意識和親子關係等社會正面功能。中秋慶會若有燈籠製作比賽,一個個製作精美的燈籠爭妍鬥豔氛圍,能夠提升人們的佳節激情。
一般上攜帶孩子參加中秋提燈遊行的家長,回到會場時會和孩子一起觀賞參加比賽者的心血結晶,若有現場製作比賽,場面會更加熱烈,令佳節的氣氛濃得化不開。
有比賽的競爭就有激情,參加比賽者和他們的親友帶著激情參與其盛,而觀眾也有了點評的機會。
這種情況將加深人們的慶會參與感,並提升對於民俗文化的認識,有助於文化傳承。
一家人手藝好 常得獎
羅萬達和張漢雲育有3名分別為21、18和17歲的兒子。夫婦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觀賞中秋燈籠比賽的作品,以致一家人躍躍欲試,要自己也動手製作燈籠參加比賽。
羅萬達經營搥車廠,手工精緻。張漢雲喜歡手工藝術。在夫婦倆的影響下,3個孩子也喜歡手工藝。
他們終於忍不住,於8年前的2015年開始頻頻參加中秋燈籠製作比賽,由於一家人手藝好經常得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地每逢有比賽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參加。
作品加入文化元素
夫妻倆帶著3個孩子最先參加的是環保材料燈籠製作比賽,通過參加比賽,他們一家人由不懂環保為何物,到了解廢物再循環使用的意義。
過去作為觀眾,他們對跑馬燈可以自己轉動感到很驚奇,那時流行龐然巨物的大型燈籠。
後來,他們參加了許多次比賽,經過多次賽後檢討、深思和越來越瞭解中秋的月圓花好人團圓等文化因素,他們的燈籠作品不再以巨大為好,而是以加入更多文化象徵為妙的越做越精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