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報道,一名就讀於國際學校二年級的女生揹著父母,在校開盤賭大小,“賺到”逾千令吉。
另有一名小女生為了抽到“小禮物”,每次花費4至6令吉(2至3次)在班上玩tikam(隨便猜)遊戲,並且已開始成癮,因為即便她拿了20次的“謝謝”(意即:沒有禮物)或者沒有抽到心儀的禮物,還是要繼續花錢抽獎,後來,因為花錢如流水(2周花50令吉在該遊戲上),被母親揭發並向校方舉報此事。
ADVERTISEMENT
其實,類似事件在學校裡面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屢屢發生,只是所涉及的金額,也隨著物價上漲,學生零用錢增加,跟著大幅度增加罷了……
貼文底下的留言評論兩極化,但多數都是針對那2名涉及“開賭盤”或提供具有賭博性質遊戲的小女生,有網民稱小女生“有商業頭腦”、“孺子可教也”;較清醒及理智的網民則認為要糾正孩子的觀念,並灌輸正確的金融或生意知識;很少有人提及那些涉賭或玩tikam的學生。
賭博,是指包括在玩牌、擲色子等等地娛樂遊戲時,以財物或者拿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做籌碼,來決定財物歸屬,而這種行為有悖於社會道德和法律,也是一種損人利己的犯罪行為。
大人們雖從小教育孩子不能涉賭,卻忽略了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一些潛藏賭博性質或內容的遊戲,比如抽獎遊戲、撈小黃鴨遊戲,或者是價格不菲的盲盒(類似於tikam)皆牽涉到“賭博”機制。
據悉,一個普通甚至手工粗糙的手辦在變成盲盒後,價格可以翻好幾倍。這種看似無傷大雅的盲盒,對年輕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在同學之間容易產生攀比心,甚至出現如“賭徒”般的成癮性。
或者,那種期待感能緩解孩子們的學習壓力,但這種感覺經過不斷刺激下,終會成癮,以至於對孩子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我國並沒有專治孩子或青少年賭博問題的對策,教學大綱中,也很少涉及賭博的內容,以至於在上述事件中的小女生,像是根本沒有意識到那是嚴重違規的行為。
家長應該關注這件事,並可從側面瞭解孩子們在外的用錢和交友情況、孩子的情緒變化等,防範孩子陷入生活中的那些“賭博陷阱”而不自知,同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以及認清那些潛藏賭博性質的遊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