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都是给老人家看的?都是酬神时才上演的?
槟城有这么一个年轻团体,操着布偶、奏着乐曲戏说经典及创新的故事,将已经越见越少的布袋戏,带到观众面前,传承这门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
ADVERTISEMENT
破浪布袋戏(Ombak Potehi),是理大文学院民族音乐学教授陈瑞明于2015年发起成立,目前由团长林云濠带领。
林云濠自小对布袋戏感兴趣
林云濠(37岁)接受星洲日报《大北马》访问时说,当时陈教授正撰写有关槟城布袋戏的书籍,因此发起一个实验剧场,并成立破浪布袋戏团体,而此团体延续至今。
他自小就对布袋戏充满兴趣,小时候常在大路后的甘榜,带着椅子到神庙前,看酬神布袋戏。长大后也常接触文化艺术推广的活动,当破浪布袋戏成立时,他也自然的成为主要一员。
时至今日,破浪有4名,包括林云濠在内的操偶师,他们算是较为固定的班底,定期参与演出,扮演着传承者的角色。至于乐师,则是依据表演项目,才从外招揽而来。
师承鸣玉凤掌中班戏班 学说唱演绎技巧不简单
林云濠说,破浪是师承鸣玉凤掌中班戏班,向戏班的老师傅学习说唱、演绎技巧,过程充满挑战。
他解释,过去的戏班在演绎布袋戏时,大多是即兴方式说对白,没有一套完整剧本,只有一个故事大纲。
将剧本本土化更易理解
“我们在学习时,需录下师傅的表演,再将对白写下,之后将剧本细致化、本土化,让人更容易理解及学习,往后也能让这些剧本得以流传下去。”
他也说,乐曲方面,老乐师们也常即兴表演,没有乐谱,靠的是经验及临场发挥,破浪虽有一些华乐底子的乐师,但对布袋戏的音乐不熟悉,也需重新摸索。
“有些音乐是一边排练,一边加入,这也是它有趣的地方。”
走入剧场学院学校 吸引不同年龄层
布袋戏不仅是酬神的活动,也能走入剧场,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林云濠说,破浪布袋戏吸引的观众,年龄层从7至8岁,到70至80岁都有。他坦言,不奢望每个人都会去看布袋戏,但希望至少有人能知道,在马来西亚、在槟城,还有布袋戏。
“有次在谢公司前的露天演出,许多公众,尤其是长辈一早就到现场等待,令我们十分感动。”
让学生亲自设计布偶
他也说,为推广这门表演艺术,破浪也走入学院、学校里,向学生讲解布袋戏,也让他们亲自设计布偶,让新一代产生兴趣,避免布袋戏这表演艺术断层。
“我们教他们小生、小旦、三花的特征,让他们发挥想象力设计布偶,也教他们怎么操弄布偶、各种角色的出场方式等。”
他也欢迎,有兴趣的学校联络他们,一同推广布袋戏。
破浪布袋戏脸书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OmbakPotehi/。
创新元素延续经典 到海外交流
破浪布袋戏在传统布袋戏上,加入创新的元素,这不仅延续经典,也让人看到,原来布袋戏也可这么玩,那么有趣。这也让破浪开发了更多观众群,甚至到国外如曼谷、东京等地交流。
破浪的创新,包括剧本及角色,在他们演出,可以看到马来人、印度人布偶,甚至可以看到美猴王大斗日本鬼婆。
林云濠说,破浪曾和鸣玉凤一同演绎传统剧本《路遥知马力》、《西游记之收服红孩儿》,也自行呈献了《邂逅槟榔》第一、二、三集,分别展现了华人下南洋到槟城、抗日,以及独立的故事。
“《邂逅槟榔》中,布偶不仅会说闽南语,还会说马来语,角色也包括马来人、印度人还有娘惹。”
破浪也曾演绎《汉丽宝公主》,前半段是传统中国风的戏剧,后半段则是融入大马色彩的部分。
再来,则是今年7月29及30日配合乔治市艺术节,与东京Team ITO木偶剧团合作演绎《西游后传:鬼婆の爱》。故事讲述唐三藏与师徒,在西天取经后,通过水道返回大唐,途经槟榔屿时停留游赏,而来自日本的鬼婆,则化身美丽女子,来槟“截胡”,更与美猴王、猪八戒、沙僧展开大战。
凭热诚兴趣支撑 资金仅够负担开销
林云濠坦言,布袋戏这门表演艺术,无法当饭吃,是凭着热诚及兴趣支撑。
他说,资金是剧团面对的长远问题,目前的演出,都是以项目为基础,比如乔治市艺术节有演出,剧团才获得经费拨款,而这笔拨款,也仅恰恰足够负担开销。
“现在大家都是靠热忱在撑着,这确实是个限制。”
他也解释,一场演出的费用,包括租场地、灯光、给予偶师、乐师的津贴等已非常高,但一张门票收费约40令吉,100人入场,也仅获得4000令吉门票收入,不够负担所有开销。
“希望有更多赞助,能拨给艺术团体,让表演艺术能持续走下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