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籌辦活動或是職場上,我們都會以“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來鑑定每個人的角色。
前陣子,我那篇“社團不該有的風氣”一文,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容我補充一些想法,我們都清楚不少華團領導很講究排場與身份,但如果對方本就身居高職,那就必須安排對方合適的位置,畢竟其身份是代表組織、代表華人,講究“禮儀”是突顯組織的形象。
ADVERTISEMENT
若禮儀方面沒有充分安排及協調妥當的話,那就是主辦單位的失誤與失禮了。
有時候,活動上難免會遇到一些難題,特別是有不少青年新生代都會向我確定一個情況,即如果活動上同時有兩個大人物在場,就是檳州首席部長及聯邦部長級人物,那應該先尊稱哪位人物才合適?
根據官方禮儀,首長是一州之長,必須先尊稱,再來尊稱聯邦的部長,如此一來,民眾也清楚主人家是誰,嘉賓又是誰,主賓分明。
包括書信文件來往的用詞或稱呼也有禮儀的要求,如“非常尊貴的”(Yang Amat Berhomat)用在首相、副首相、首長及州務大臣級別的人物;“尊貴的”(Yang Berhormat )用在國州議員;而“尊敬的”(Yang Berusaha)則用在政府長官或組織領導級別的人士。
當然,包括司儀在活動上稱呼的順序、賓客的座位編排以及儀式上站位的安排,都關乎禮儀。
雖然我們知道社團上出現不少歪風,就如華總總會長丹斯里吳添泉早前所點出華團組織普遍的弊病,如拍照站前面、出錢去後面、多山頭主義、吃力不討好、霸位不做事、遲到不守時,若要改革還需要一些時間,但該有的尊重還是需要予以。
說到禮儀,須從檳華堂說起,每次代表組織到華堂參與宴會,臺上左右兩端出現的字眼特別吸睛,亦是禮儀的一種提醒,即尊重臺上致詞的嘉賓,也強調守時的美德。
這兩行字可說是嵌入華社的認知裡,但看懂是一回事,而懂得並落實又是另一回事。
時下年輕一輩的領袖都追求自由、平等,相對也較少顧慮誰比較資深或資淺,對於禮儀知識還需一些時間來指導一二。
組織要改革,避免“青黃不接”,可以通過這些“禮儀”知識來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這門學問可說是博大精深及讓人感興趣學習,別浪費原始素材,而這就是華社需要掌握的材料來吸引年輕人加入的基礎課程。
所謂“禮多人不怪”,多學習多成長,都是屬於自己的,無論你是資深的活動份子,或是剛加入的新鮮青年人,都可以通過這門人文藝術課來提升自己的技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