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本地他族美食的涉猎是后知后觉的。
从小生活在传统华人的小康之家,妈妈是一日三餐的主要负责人。我们平时吃的不外是早餐面包果酱,午餐炒面汤粉,晚餐菜肉饭食。偶尔周末的外食也是以华人小贩和中式餐馆为主。这样的伙食已经算是够丰富了,但无论怎样回想,餐品里头就是鲜少触及友族同胞的特色滋味。
ADVERTISEMENT
当然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因为国民共享的美食典范,如Roti Canai和Nasi Lemak还是会不定时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妈妈去一趟巴刹或夜市也会购买一些马来糕点,如Karipap、Kuih Kochi和Ondeh-ondeh。
不过记忆中好像就仅此而已。小时候跟妈妈去市集购物,曾多次面对不懂是什么的众多友族美食,流了长长的隐形口水。妈妈当时并未正视我的渴求而让我去尝试,久而久之自己便对这类食物从好奇转成了隔阂。
真正开始接触马来人和马来食物是在进入中学之后。那时我从华文小学升至国民中学,也就是南马一带所谓的“马来校”。跟北马的改制华中不同,我的中学学校里有很多巫裔老师和同学。我在这所学校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的文化和信仰冲击,让我初次体会到什么是“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的生活。
我的友族美食初体验就如此献给了学校里的食堂。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那些年的学校食堂所提供的食物都太得过且过?我的初次感受就这样被毁了,甚至感同身受妈妈的话:“那些食物不好吃的啦!”
一直到升上政府大学,我才有机会从求学的环境中接触到更多的友族食物。一次次的亲身体验让我逐渐改观。原来,马来人的食物是那么的丰富广泛;原来,马来食物也可以很好吃。打开了眼界,打开了心,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马来人的传统食物普遍上被华人认为过于单调,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让彼此对食物的禁忌亦有所不同。这使得我们打从一开始就难以接受和融入对方的饮食文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马来人及其他土著的食物,是这片热带土地孕育出来的果实。华人的食物,教会我们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根;而土著的食物,教会我们这里的树木花草,让我们的生活与这片土地的大自然紧密连结起来!
那天,赶在斋戒月的最后一次市集,我买到了心心念念很久的竹筒饭“lemang”。那是我一遍又一遍,路过却总是错过的本地美食。卖竹筒饭的马来小哥很亲切,他还贴心地为我这个非巫裔提供详细的解说,并帮忙劈开刚烧好的竹筒方便待会儿食用。
竹筒饭握在手心里温温暖暖的。我知道,配上马来小哥介绍的rendang和serunding,一定非常好吃!就这样,一年一度的竹筒饭之约就定下来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