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北馬新聞

發佈: 8:56pm 28/04/2023

手藝

退休老師

折戰鬥機

手藝

退休老師

折戰鬥機

折纸教学 | 退休老师分享手艺 折战斗机与人结缘

報道/攝影:劉雯詩

(槟城28日讯)纸飞机、战斗机折纸一般能飞得多远呢?余祖德凭著折纸的,让他与他的“战斗机”在我国、新加坡、泰国和澳洲留下足迹,跟人们结缘。

来自柔佛永平的余祖德现年88岁,他退休前在槟城执教,在此定居超过20年。他的精湛手艺和吸睛的战斗机折纸,除了是各大报章报道的对象,也经常受组织在义卖会摆摊。

ADVERTISEMENT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折纸下方夹上文具夹,立起来,就成了好看的摆设品。

此外,每逢学校假期生活营,也可以见到他在校园里被孩子们围绕著的身影。他都会耐心地指导学生,然后看著小孩终于亲手完成作品流露的喜悦。

除了校园,他也受邀到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举办工作坊,教导大家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折纸也是余祖德的休闲活动,每当失眠的时候,他起身折战斗机,倦了再睡。

他喜欢分享,在小学教书时就经常折战斗机送给学生和同事,非常受欢迎。他的作品精美,当时同事提议他售卖。起初他不太有自信,但后来受慈善单位之邀首次摆摊,获得不错的反应,各类邀约也相继而来。

周六日摆摊卖折纸战斗机

如今他每周六和周日都会前往本头公巷周末市场摆卖折纸战斗机,深受来自各地的大人和小孩的喜爱,1天可卖出40至50个战斗机折纸作品。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折好后,需以钉书器钉好定形。其后,还要把钉过的部分压好,以免小孩触碰时割伤。

他以战斗机折纸会友,与不同的人结缘,有时还因此有机会到国外去摆摊,把自己专研精进多年的手艺和成品,跟当地人分享。

他今日在位于武吉占姆住家的“现代折纸艺术研究室”跟记者分享,他在摆摊时遇见一名泰国游客,后者非常喜爱他的作品,还留下拜访余祖德的研究室,用了两天学会用纸张折战斗机。不久后,那名游客因为忘了细节再度拜访学习。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远看相似,近看就会看出折纸人的用心和巧思。左边的是用单张A4折的F16战斗机,只有单尾舵。右边的是用黑红两张A4折的F15战斗机,有双尾舵。

“因为这个人,我接到一名商人的邀请,对方甚至派专车来槟城接送我到泰国,并热情招待。我在泰国摆摊和教大家折纸,把手艺分享给当地人。”

把欢乐带给大家

余祖德也曾经在新加坡的义卖会摆摊。无论是在哪里旅游,他总会随性地拿起一张纸来折战斗机,分送给身边的小朋友,此举总能把欢乐带给大家。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由不同颜色配搭而成的战斗机作品,体现了折纸人的用心。

在澳洲探亲时,也因为即兴折战斗机受到小朋友的欢迎,机缘巧合下在澳洲的市场摆摊。他一手制作的战斗机折纸作品就这样“飞”除了亚洲,在大洋洲“著陆”。

专研24年折了700种战斗机

自1999年他在新加坡参观飞机展后,他就著了迷,当时还自行摸索习得了F15战斗机模型。经过24年的专研,余祖德会制作近700种战斗机折纸,其研究室所在的住家,从入门的客厅到房间摆放的战斗机更是近千。

他曾经以瓦楞纸折出最大的F15战斗机模型,折纸作品机身长约1公尺。当时他耗费了一整天才完成。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潜心专研24年,余祖德可折出700多种战斗机。

无论是A4纸或者宣传单,只要一纸在手,他就能变出战斗机。他在折纸作品的细节上丝毫不马虎,透过书本、网络和电视仔细观察各类战斗机的影像,从尾舵、机翼到喷射器处下功夫。

他把折纸艺术当成个人喜好和休闲乐趣之余,也不吝跟大家分享。有兴趣交流和学习者可联系现代折纸艺术研究室:016-483 1816。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由瓦楞纸制作的战斗机长达1公尺,工序繁复,耗费一天才完成。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位于住家的现代折纸艺术研究室展示了不同款型的作品。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战斗机折纸不只是美观的摆设品,还能飞得颇远呢。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余祖德分别以4分钟多的时间,用单张(左)和两张纸折出两款战斗机。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折纸的每个细节都很重要,需要非常专注。
(大北马)余祖德“乘著”战斗机折纸 到国外跟当地人结缘
这是他24年前最初开始折的F15战斗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4:36pm 08/04/2025
化“棉线”为“刀” 郑金凤母女传承挽脸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郑金凤(右)和黄伊柔两母女一起传承传统手艺,多年来积极推广挽脸,逐渐打开知名度,成功吸引年轻人前来接触这个传统美容。

(槟城8日讯)面对走向没落的传统手艺,人们可以做的不只是慨叹惋惜,而是思索如何注入新活力,让它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光彩”。

传统美容手艺“挽脸”在这个时代已是买少见少,特别是在五花八门的美容科技对比下,只凭着一条线、海棠粉和一双手操作的美容技艺,更是显得素朴。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朴素简单,反倒引起一些年轻人的好奇,对于体验这神奇的美容法跃跃欲试,让人重新看到了这门式微手艺的潜力。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郑金凤的挽脸服务,吸引不少年轻时代前来“初体验”,有的还成了回头客,还介绍朋友前来光顾。

槟城一对母女郑金凤(56岁)和女儿黄伊柔近年来,在乔治市传承挽脸手艺,也积极推广这个简单却功效非凡的古老智慧。在庙会、世遗日等庆典,都可以看到她们在街头为民众挽脸的身影,挽脸也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黄伊柔从小跟着母亲摆摊挽脸,正式学习时自然很快就上手。她分享,挽脸的关键在于掌握挽线动作的节奏和律动。(受访者提供)
脸书专页拍视频宣传

年轻的传承者黄伊柔是年仅22岁的大学生。她从小就跟着母亲到庆典活动摆摊挽脸,一直到3年前才开始正式跟母亲学习挽脸,只用两周就上手了。

目前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修读传播系的黄伊柔,不仅掌握挽脸手艺,还运用本科所学,借着传播的力量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她帮助母亲经营脸书专页,也拍摄视频宣传挽脸,成功引起关注和效应。

近期,这家藏身于吉灵万山巴刹楼上的小铺,吸引了不少来自本地及外地的年轻人到访。在她们接受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时,也遇到来自中国杭州的留学生,上门前来体验挽脸。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来自杭州的牟中旭表示,在中国不曾听闻这门技艺,他最近是因为听起朋友介绍,才特地找到位于吉灵万山楼上的挽脸小铺。挽脸后,他感觉面部光泽亮丽了许多,认为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黄伊柔:让更多人认识爱上挽脸

黄伊柔说,学挽脸可以帮到母亲,而她也觉得这门手艺相当神奇。在没有科技的时代,人们只需用双手和牙齿,再加上线和海棠粉就可以去除汗毛、粉刺和死皮,挽脸之后整个人变得容光焕发。

上一代人或许还能在家中看到阿嫲闲来无事,拉上一条线对镜挽脸的情景,但这已默默地退出现代生活。她的同龄人当中只有少数听说过挽脸,这也成了她积极推广挽脸的理由,因为她不想这个古老智慧就这么失传。

“从小到大,我妈常常为我挽脸,帮我清掉很多痘痘和汗毛,可以感受到棉线在脸上操作挽出的效果。”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在一双巧手的操作下,棉线来到眉毛随即化作了“修眉刀”,无声无息之间就把杂毛去掉,修成整齐好看的眉毛。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门手艺带入现代生活,让它成为现代人美容保养的一部分,让让更多人认识并爱上这项充满魅力的传统技艺。

(拍摄/剪辑:刘雯诗)

郑金凤:挽脸有“开运”效果 

人称“Apple姐”的郑金凤是不只是挽脸师傅,也是送嫁娘。而她之所以会挽脸也是因为当了送嫁娘,才在10多年前学会这门手艺。

她说,“挽脸”跟婚嫁的习俗有关,在福建话也有“开脸”的含义,一般都会给即将出嫁的新娘挽脸,过程中要口说好话,除了寓意新娘转为大人,也让对方的脸更容易上妆。但是现在有的新郎也会挽脸,希望在婚礼能以更清洁的面容示人。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挽脸只需海棠粉和棉线,素朴而利落,是值得传承的古老智慧。

“除了婚嫁习俗,挽脸也是日常的美容法之一,不论性别年龄都可以做。”

她说,挽脸有“开运”的效果,挽过的脸会变“亮”,可以改变个的气场,运气和人缘自然会变好。

她年轻时当车衣工,有一双灵活的巧手,所以学起挽脸一点都不难,但手指动作僵硬的人则学不来。

科技无法取代 两者并存不相违

她认为挽脸靠的是一双可以把棉线“变”为“刀”的技艺。这把“刀”却要操作得恰到好处,不可以伤及客人的皮肤,柔韧而精准。过程或有微微刺痛,但她会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皮肤状态调整力度和时间长度,短则5分钟完成,如果脸上汗毛、粉刺、死皮多也可能会耗上15分钟或更久。

首先,她会为客人的脸打上海棠粉。打粉之后,洗掉脸上的油,死皮和粉刺的痕迹就会犹如“地图”般浮现,让她能够“按图”处理汗毛杂毛以及修眉。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郑金凤采用红色的10号棉线,因为她认为红色吉利,有开运的效果。

她量好棉线的长度后,用牙齿咬断,并以牙齿拉线,双手灵活拉动,来回在脸部移动的棉线把藏于毛孔的粉刺“逼”得冒了出来;棉线移动至眉间又化作了“修眉刀”,挽过的地方,在无声无息之间,眉角的杂毛也随之落下。

“虽然美容仪器很高科技,但却不能取代人的手。当然,挽脸也有它的局限,无法触及太深的部位,但已经很大程度的清洁脸部,让你在涂抹护肤品时更容易吸收。”

她不担心现代美容取代挽脸,因为科技难以复制人手的灵活度。她也认为两者可以并存不相违,一个人即可到美容院去,同时也可挽脸。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在庙会和各种庆典活动,经常可以看到郑金凤为客人挽脸的身影。(受访者提供)
拜师传授需看缘分 

郑金凤乐见女儿愿意接手,两母女一起传承古早的美容法。她坦言,挽脸挽了10多年,可以感受到这个行业有种夕阳行业的没落感,没有多少人懂她在干嘛,感觉就快失传了。

过去几年,她积极参与庙会及各项活动摆档,主动走入人群,把挽脸重新带进大家的视野。在长期的耕耘之下,她位于吉灵万山楼上的挽脸小铺,还有年轻人向她拜师学艺,但她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得来,是否传授仍需看缘分。

如今,她的挽脸服务已逐渐打开知名度,一些首次体验的客人,也成了回头客。

(大北马)挽脸传承者
客人照镜对比挽脸前后的差别。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