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4日讯)槟城食客美好味蕾回忆,也是新关仔角第一家并且是最后一家老字号食肆──“松花江餐室”,将于本月杪走入历史!
老板娘要退休
星洲日报《大北马》社区报记者来到松花江,见到老板娘郑丽帷(67岁),她表示要退休,才萌生关闭这家已有逾半个世纪历史的老字号。
ADVERTISEMENT

基于去年传出松花江隔壁的同排几家食肆建筑物易手的轰动传言,记者问老板娘是否与产业易手有关,她说并无此事。
她后来脸上露出泫然欲泣表情,显示她的依依不舍。毕竟要全面关闭松花江的早、午和晚市生意,肯定是沉重的决定。
海滨美景不再 影响食肆
松花江墙上仍悬挂星洲日报于2009年12月5日刊登的报道,内容是松花江是新关仔角首家食肆的特写。

它的第二代老板已故郭仁诗当时接受了记者采访。郭仁诗约8年前逝世,当时他正担心填海索地计划对新关仔的旅游景点地位造成威胁。
如今郭仁诗所担心的问题成为了事实,过去作为旅游胜地兼情侣拍拖胜地的新关仔角葛尼道海堤,已完全失去海滨美景。

今天不会再有浪漫的情侣手牵手走完逾1公里长的葛尼道海堤,因为整个长长的海堤围上了围篱,没有美丽的景色,没有海风吹拂和海浪声的伴奏。
新关仔角的没落,对海堤对面的众多食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大多数食肆建筑物业主换人,一些新冒起的食肆生意蒸蒸日上,可是近10年来老字号食肆绝大多数关门大吉,只剩下孤伶伶一家的松花江。

如今松花江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即将向槟城人告别。
食肆林立槟美食胜地
半个世纪前,在松花江作为新关仔海滨第一家食肆存在的年代,葛尼道只有现今的一半那幺长,目前湾岛头交通圈的另一半道路尚未修建。
最早在葛尼道设立食肆的餐饮业者,是松花江第一代掌舵人郭泽财(郭仁诗的父亲)和叔叔郭泽宗,后来又有了第二家的新西兰餐室。
那个年代的新关仔角海滨不但是嬉水、野餐天堂、旅游胜地、情侣拍拖胜地、美食胜地和夜生活中心,也是槟城龙舟运动胜地,横越槟威海峡铁人游泳比赛以这里作为起点。

这里的食肆林立,当地有槟城最早期的小贩中心“金龙凤”和“金凤”相继成立,后来都关闭了,各种食肆创立之后又关闭,此起彼落,至今那里仍是槟城的美食胜地。
可惜的是,松花江这家第一家也是最后一家的美食老字号,最终将消失在槟城历史的长河。

炒河粉档:觅地继续营业
松花江炒河粉和福建炒档口有42年历史,目前的摊主陈福盛是第二代传人,他自妻子徐丽玉的父亲接手这盘小生意。
他目前仍在寻找合适的营业地点,如果没有理想的新地点,他可能会搬到关打贺小交通圈的路边半砖板老家继续营业。

林建耀:够镬气虾新鲜
老顾客林建耀吃了他们的炒河粉35年,对松花江的关闭,以及可能再也吃不到陈福盛的炒河粉感到遗憾。
林建耀说,这家老字号炒河粉镬气够,虾很新鲜,槟城难找到这幺好吃的了。

烤鸡摊主:顾客依依不舍
松花江餐室的炭烤鸡腿、烤鸡翅、烤鸡尾和烤鸡仔是许多槟城人的美好味觉回忆,特别是喜欢以之配酒的酒友。
70岁的摊主巫亚成说,他在松花江餐室卖了30多年,目前他的儿子在卡巴星道,以及妻子在湖内PISA Corner都在卖同样的烤鸡。
他说,顾客还是喜欢他烤的炭烤鸡,怕他不卖了,依依不舍,让他感动不已。

铁板烧鱼摊:迁车水路营业
松花江铁板烧鱼老师父在车水路大白鲨饮食中心找到了新的营业摊位,若无意外,老顾客将可以在这个新摊子吃到他卖了27年的古早味铁板烧魔鬼鱼和铁板烧烧银鲳,和他的独家烧鱼酱料。

仄末沙爹或停业
另外,松花江餐室的仄末沙爹可能会成为绝响,仄末说,至今他还没有找到理想的营业地点,可能就此停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槟城13日讯)位于唐宁路的槟城邮政总局,本月2日已悄悄“熄灯”。
根据网媒《自由今日大马》报道,槟邮政总局自1962年就附属在端姑萨布特拉大厦,随着该邮政总局的关闭,也象征悠久的通讯历史正式在唐宁街落幕。

大马邮政:实体邮局已不实际
大马邮政发言人说,如今越来越少人使用邮政局,实体邮政局已经不实际了。
撰写不少有关乔治市作品的历史学家马库斯兰登说,邮政局的关闭标志近两个世纪前的邮政传统终结。
“唐宁路曾经有3座邮局大楼,分别位于不同的角落,使这条街自东印度公司时代以来就成为了信件、电报、金融和政府事务的交流中心。”
他说,唐宁街首座邮政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位置就是如今的汇丰银行。
“1904年,一座新的邮局在政府办公大楼在海墘开业,该大楼还包括唐宁街和爱德华国王广场(钟楼),该建筑在二战期间部分被毁。”
他指出,二战后邮政服务转移到莱特街、康华丽堡旁日本建造的仓库,该仓库成为邮政总局长达约10年。
他说,在殖民时代,槟城在区域通讯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成为马来亚半岛,也远至苏门答腊的邮政代理。
“来自这些地区的邮件会经过槟城,然后发往更远地方。即使来自欧洲信件,也经常会经过槟城,再寄到新加坡。你会发现一些旧信封上盖着‘槟城到新加坡’的邮戳。”
他指出,唐宁街不仅是一个地方邮局,更是通路。人们会等待邮船抵达,并在邮船启航前赶着寄出信件。
他也说,在轮船出现之前,一切都取决于季候风,邮政总局的活动遵循季节性的航行模式。

二战后邮件量增 规划现代化邮局
马库斯兰登说,二战后,随着邮件量的激增,更需要更大、更现代化邮局,因此在规划新政府大楼,即端故萨布特拉大厦时,特别考虑将邮政总局纳入其中,邮政总局在1962年6月15日,于唐宁街正式开业。
他指出,根据《海峡时报》1962年8月报道,新邮局获得大规模提升,设有抬高的地板以方便处理邮件,并设计一个有18个柜台的大厅。
“此外,大楼还设有专门的电报服务和公共咨询区,以及两台自动邮票售卖机,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大楼内还设有独立的封闭空间,可容纳1000多个私人邮箱。”
他说,大楼内部当时被誉为“色彩交响曲”,被认为是该地区最现代化的大楼之一。
1960年初邮件激增至8.5万封
槟城邮政总局在1955年,处理的邮件有6万封,但来到1960年初,激增至8万5000封,成为了马来亚独立后,不断发展的通讯和贸易网络重要部分。
槟城邮政总局也是普通民众的银行。由政府支持的储蓄机构,即邮政储蓄银行(POSB)就设在此,尤其是在商业银行未兴起前,许多人都在使用此银行。
在最繁忙的年代时,邮政总局总是挤满了人,队伍甚至排到了门外,尤其是在开斋节期间,人们会寄出上百的贺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