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辇7日讯)已约百年历史的昆仑新芒魏鸡心山(老山)华人公冢有约千个墓群,其中有后人祭拜的,约300个,墓群中有一个特别的墓冢,它是日本人山崎友纪(Yamasaki Yuki)的墓冢。

山崎友纪在本地虽没有亲属,但每年的清明节,都有来自峇眼色海居民的后代上山祭拜她,感恩她在日据时代化解许多纷争,让当地居民免受日军欺凌。提起“日本婶”山崎友纪……她与峇眼色海有一段渊源。
ADVERTISEMENT
曾任峇眼色海社区日军协调员
相传山崎友纪是一名日军协调员(当年30余岁),于日军未侵入大马时已来到大马,并落脚在峇眼色海。日军于1941年入侵大马后,山崎友纪在峇眼色海当起日军与当地社区的协调员,由于她为人善良,面对社区纷争时都会选择息事宁人,化解了许多纷争,当地也少发生居民无故被日军残害的事故。
没随日军回国 寄居商人家
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后,山崎友纪并没有随日军回国,而是选择住在峇眼色海,并获当地一户华人领袖兼商人马仕养收留,寄居在当地。据了解,马仕养的数位女儿获山崎友纪教导日文,也能以日语与友纪沟通。
山崎友纪于1951年9月5日(农历辛卯年八月初五)逝世,由当地领袖协助安葬在新芒魏鸡心山公冢。(其墓碑上如是记录逝世农历日期)

由于事隔多年,许多老辈老乡都已不在。对于山崎友纪,当地老居民也印象模糊,只知她落脚峇眼色海时,年龄约30岁,逝世时约50岁,她在峇眼色海生活了10余年。
她为何不回国的原因,外人不知,是否有特别苦处,当地人也没提起。
孔宏洲:亲和力强有地位
峇眼色海广侨社主席孔宏洲受访时说,提起“日本婶”山崎友纪,峇眼色海华社老一辈都知道。
“她在日军南侵时期落脚峇眼色海,并在日军抵达峇眼色海时当起协调员。由于她亲和力强及有一些地位,许多纷争在她出面下,当地居民多幸免于难。”
孔宏洲说,有相传一名小孩向日军丢石头,激怒了日军,日军当时在镇上捉了许多小孩,要找出丢石头的小孩,若没人站出来,便会杀害所有小孩,后来在山崎友纪的斡旋下,全部小孩被释放,当地居民都感激山崎友纪协调。
祖辈叮嘱清明要祭拜“日本婶”
由于山崎友纪在本地并没有亲人,她逝世后安葬于新芒魏老山。当地居民的后代子孙受家长祖辈叮嘱,清明时节都要往山上祭拜这位“日本婶”。
据孔宏洲所了解,山崎友纪的墓冢每年都有数位民众扫墓祭拜。
墓碑重新上漆更易辨识
孔宏洲接任广侨社后,清明节时都会到义山帮忙,收取除草费等,广侨社管理3座义山,包括新芒魏新山、马当哥杜义山。他有听闻“日本婶”的故事,可是一直找不到其坟墓。

就在今年清明节前,他有强烈感念要找到“日本婶”墓冢,后经一番打听,终找到,并重新在墓碑上漆,以便更容易辨识。
“鸡心山义山中约有千个墓位,其中70%已没有后人前来扫墓。山崎友纪的墓位显得特别,在清明节,谁都可以来祭拜她,她与峇眼色海子民是有一段特别的渊源。”
孔松辉:注重学生礼仪
在日据时代,学生被强制上日文课,山崎友纪也是当年的导师。
曾上过3天课的峇眼色海老乡民孔松辉(91岁)受访时说,当年他约14岁,他与镇上的小孩和少年,被强制上日文课,他们被集中到以前东华小学在大街处(东华校友会会所)的课室上课。

孔松辉对山崎友纪的印象已模糊,毕竟过了70多年。他记得友纪老师个子很小,每天都穿着日本和服来上课,她很注重学生们的礼仪,学生们进入课室前,她就站在课室前,全部学生都必须向她躬鞠点头,若学生没有遵守规则,都会被罚打手,令学生害怕上课。
孔松辉说,他上了3天课,日军就投降了,过后就不用上课了。后来有听闻山崎友纪老师并没有回国,而她是住在大街一带,也很少出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吉辇30日讯)在峇眼色海顺顺合茶室经营了54年的福建面档,随档主夫妇年事已高,孩子有本身事业无暇接班的情况下,选择于今日熄灯。
档主邹祥发(81岁)与太太陈丽云(75岁)今早配合清明节,于清晨5时便开档。许多回乡清明扫墓的游子及当地民众听闻福建面档今日要熄灯,纷纷在上山扫墓前先到面档打卡,吃了息灯前的一碗福建面解乡愁。

邹祥发夫妇今日也特别加汤加料,但人潮太多,其中一名客人更一口气打包了35包。福建面不到3小时就卖完,于早上8时收档,有许多欲吃面的客人错过了这最后一次机会。
当地三代人美食记忆
邹祥发夫妇的福建面经营了半世纪,不只是当地三代人的美食记忆,其价格更是当地最低价亲民,在物价高涨的当儿,一碗福建面还维持在3令吉50仙至4令吉之间,不涨价但味道依旧鲜甜爽口,是许多游子回乡必吃的美食之一。

随着该面档熄灯,许多游子及食客深感可惜,峇眼色海又少了一档传统美食。
吃了多年福建面的马瑞丰与黄喠俊都是忠实顾客,常会来光顾,他俩说,全镇最低价亲民及美味的福建面,不只是他们俩,他们的父辈祖辈也是顾客。
价格便宜赚一点钱就够
《大北马》社区报记者于早上8时30分抵达面档,同样来不及品尝最后一碗面。
档主在收拾档口时接受访问时说,他于1971年5月10日到茶室开档,当年的茶室取名为顺合茶室。
当年一碗福建面卖20仙,80年代升至60仙至80仙,到后来的2令吉50仙,至现今熄灯前也最高卖4令吉。

顺合茶室在开业之初有8名股东,后来人事变化,股东一再变动,至今茶室也改名为顺顺合茶室,邹祥发的面档是茶室内营业最久的档口,不曾换人。
他本身是基督徒,所售卖的福建面都比其他人的面档来的低价,许多顾客都不相信售价
这样低,他能维持过活吗?
邹祥发笑说,能让更多人吃得到他做的面,他就心满意足,赚一点钱就可以了。
15岁打工 档主授煮虾面秘方
邹祥发说,他未开业前,于15岁到槟城的一家咖啡店打工,店内的福建虾面档主热心帮他,教会他煮虾面的秘方。
他回到峇眼色海创业,开设了福建面档,后来结婚,太太也出来帮他,夫妇一卖就卖了半世纪,也养大孩子,孩子已拥有自己的事业。
经营面档一点都不轻松,以前较迟开档,冠病疫情后茶室业者提早开业,清晨5时就开店了。
邹祥发每天晚上约7时30分便睡了,凌晨2时起身煮汤,准备各种配料,约4时30分便到茶室开档,卖到早上12时。他的用料,真材实料,十年不变,一直都是老味道,那才是游子们都爱吃的乡愁美食。

这家茶室从以前到现在,依旧是人潮很旺的茶室,以前有戏院在旁,更是生意兴旺。
邹祥发说,他有传授功夫给茶室内的一名业者,相信对方会续继在该茶室售卖福建面,让这味道继续在峇眼色海市镇飘香。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