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了,是時候收拾心情,重新規劃及鍛鍊意志力,積極運動起來!
話說回來,在什麼情況下,你才會真正下定決心做運動?就我這方面,新年前後,由於需要代表報館出席許多飯局和活動,免不了吃吃喝喝,體重也隨時跟著直線上升。
ADVERTISEMENT
加上新年前,工作量大,忙到早出晚歸,甚至有一晚回到家,直接躺在沙發上睡著了,隔天醒來腰痠背痛,疲累至難以安排時間運動。
回想疫情或管制令期間,居家辦公,那時有足夠時間運動,每次至少30至40分鐘,這良好習慣不只能提高免疫力,在處理工作時也較有精神。
當然,大家也許會說“事在人為”,我也認為運動不能過於放任,一旦休息幾天,要恢復運動時,還真有點力不從心,不然就是自我默許翌日才運動,結果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不只是運動需要意志力和妥善規劃,推動青年活動亦然,不能指望所謂的“順其自然”。
辦青年運動除了要有社會觸覺,也必須得有明確的方向規劃,畢竟青年活動不是自己辦自己爽。
青年組織是一個可以訓練年輕人學習管理組織與協調活動的平臺,包括為組織無私奉獻的意志力。
回想自己當初參與青年組織的時光,不少旁人指指點點勸我別浪費時間去參與這些吃力不討好的活動,反而建議我應找機會去賺外快,為自己的人生多付出些。
每當遇到這情況,我都一笑置之,畢竟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更確定青年活動可帶給自己寶貴的訓練過程。
這種訓練與運動精神上的訓練,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效,因為每次想要放棄時,內心就會不停掙扎,最後還是會因為想要和需要而堅持下去。
新年前,不少組織前來報館拜訪,其中最讓我有所感觸的就是接待青年組織(青團運東北縣會及青運東北縣會)。回想當年在青年組織的歲月,並未有機會如他們般,到一家家報館去拜訪。
看到這批年輕領導,很陽光活力且有想法,時下青年組織有他們,相信將會有更穩固的基礎,甚至未來不會再聽到青黃不接這句話。
意志力不僅能讓自己成長,也可讓身邊人事物因自己的堅持而成長,這種精神狀態是具有感染力的,並影響更多的人以正確思維去克服問題及作出改變,若你想要改變,就要堅持往好的方向去訓練。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在社團服務多年,我時常思考一個問題:“華團文化,真的只是吃吃喝喝嗎?”
確實,我們常見到華團舉辦各式各樣的宴會、慶典,特別是有人贊助桌席時,大家聚在一起吃飯、寒暄、敬酒,場面熱鬧非凡。但當一次又一次的宴會變成例行公事,甚至成為某些人參與華團的唯一動力時,我們不禁要問:“華團的價值,僅限於此嗎?”
有時候,社團之間為了“應酬”而互相買桌,結果抵消之下,完全沒有實際收益。更甚者,宴會上臺致詞的貴賓仍是千篇一律的老調重彈,缺乏新意和實質內容,導致這些活動逐漸變成例行公事,失去了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意義。
引述前陣子廣東暨汀州會館團拜上,該會會長說,會館若要傳承下去,不能只靠“吃吃喝喝”的活動。自他上任後一直強調改革,會館不能夠一味只是舉辦春祭和秋祭文化活動,也不能只靠老人家參與。
他強調,會館總有一天會“不見”的,就如廣汀會館以前有19個屬會,後來失去了花縣會館,如今只有18個,所以若會館懂得與時並進,舉辦更多元的活動吸引更多人加入,就不會青黃不接。
要讓華團擺脫一成不變的模式,關鍵在於創新活動內容、提升組織價值,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為此,可以考慮以下幾項建議。
例如,應減少形式化的宴會,增加更具實際效益的活動。即使需要舉辦宴會,也可以利用這一平臺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企業家或社會領袖,共同進行深度研討與對話,讓參與者真正有所收穫。
宴會也可以有多方向去設計,比如讓慈善與公益結合,將宴會改為募款餐會、義賣晚宴等形式,讓社團活動更具社會意義,展現華團對社會的貢獻。
當然,改革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更不能單靠會長一人去推動,而是需要整個團隊前進及互相扶持,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至於要避免青黃不接,可以成立青年團。而既然要成立,就應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與發揮空間。如果處處設限、畏首畏尾,那倒不如不成立。
此外,無論所參與的組織是百年家廟還是其他單位,我們可以順應時代變遷,融合新時代青年的思維,舉辦更具現代感的活動,如中秋或冬至文化嘉年華、專題講座、跨行業交流等,讓年輕人感受到社團的價值,從而提升他們的參與意願。
同時,也可以推出導師制度,讓資深前輩與年輕一代結對交流,傳承經驗、分享資源,而不是僅僅在飯桌上認識、喝酒應酬。
一名社團領袖曾與我分享,華社要實現更大進步,必須加強跨界合作,打破華團內部的“內循環”。所謂“內循環”,指的是許多華團活動往往僅侷限於華社內部,缺乏與其他族群、政府機構、企業界甚至國際社群建立聯繫,導致影響力受限,難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和社會資源的支持。
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例行公事化”,例如週年慶活動往往流於形式,主題缺乏創新。若要推動改革,不必拘泥於每年舉辦週年慶,而是可以改為三年或五年一次,以減少資源消耗。
此外,華團可以聯合不同籍貫的團體,共同推動文化活動。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不應侷限自己在一個小圈子,而應主動走出去,借力打力地創造更多共享平臺及資源的機會。
傳統華團往往侷限於自身圈子,然而,要提升影響力,華團應主動與其他族群、政府機構及企業界合作,推動多元交流,提升華團的社會價值。
因此,華團的核心價值不應僅停留在“吃吃喝喝”,而是要成為凝聚華社、團結華人、支持華校,並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平臺。
只要我們敢於創新及讓前輩們接受與支持,這種積極求變的行為肯定可以為華團打破傳統框架,展現更大的社會價值,迎來更具活力的未來。
當然,說到最後,華團的領導者有沒有這種勇氣去放手一搏呢?
(作者為星洲媒體北馬業務經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