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聽一通“政府”的來電,女會計的2個銀行戶頭就被轉走共3萬7100令吉。女事主在新聞發佈會上說,在約20分鐘的通話裡,她沒有按任何鏈接或下載任何App,全程只“是”和“不是”的對話,存放在2個銀行的錢便被轉走了。
更讓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是,在約20分鐘的通話期間,詐騙份子還能將電話轉接到“亞羅士打警局”來圓之前的謊話,而女事主在沒接到一次性密碼(OTP)的情況下存款被轉走,要不是其中一家銀行在轉賬前發訊息詢問,估計女事主損失更多。
ADVERTISEMENT
根據女事主所言,電話那頭的詐騙團伙在對話裡給她念出她在5家銀行的賬號資料與存額,讓她在對話的當時都來不及懷疑對方的真偽。
這樣老掉牙的詐騙手法,其實說起來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那些什麼愛情包裹、電話勒索、追稅電話、法庭案件電話……,林林種種的詐騙手段,從過去的1個年代以來都不曾淡離我們的視線,而且更有網民三不五時不知從哪裡找來舊新聞後被無限轉發。
這事乃至近期,每隔三差五翻閱報紙,或以當下更為普遍的上網看新聞時,各種被詐騙的新聞仍然充斥著虛擬與真實空間。若有細讀這些新聞內容,基本上就是新聞主角換了個名字,那些詐騙手段幾乎是一樣的。
其實,我有采訪過類似案件,請恕我弱弱地說出一個共同點,不管是哪一種騙局的受害者,基本上都是沒有看新聞的。我不說是那些花錢去買的報紙,就連轉載到網絡上的新聞,或那些被網民分享出來的新聞,幾乎全部都沒有。
但是,他們找新聞工作者來給他們提供喊冤的平臺了。
別說去翻舊報紙了,就說翻查網絡上的各新聞媒體網站,要看到各類詐騙的相關新聞真的不難,而且還可以看到一些新聞甚至是很多年前的了。但是,讓我感到費解的是怎麼還有持續有人會成為這些詐騙團伙的受害者。
今次就拿女會計的遭遇來說事,我自己在過去兩三個月也接到兩三通來自“稅收局”的電話,接聽電話後對方是電腦系統的溝通,我一聽見說是稅收局的來電就果斷地掛掉,根本不需要花時間去聽,免得時間接聽的時間越長對方就有更長的下手機會。
其實,雖然新聞不從我手寫,但是也在報章及網絡上看過不少,各個政府相關機構已無數次發佈新聞,指有執法權的政府機構是不會通過電話來追討任何資料或稅務,一般上會致函或直接派官員上門。
所以,從這提醒性的新聞可知,一旦接獲類似電話立馬掛斷即可。若對對方所提的事項心存懷疑,最理想的做法就是親自到相關單位去查問。
事情說到這裡,銀行方面提升安全措施固然有必要,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看新聞、讀新聞,看來更是重要。
記得,刷手機時要讀了新聞才分享,不要淪為只會分享網絡資訊的機器,新聞報導的是什麼也全然不知,然後繼續被騙,我們繼續寫新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