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顾客

4小时前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新山耸立,成为当时集购物、娱乐天堂之一的圣淘沙广场,陪伴了新山市民、新加坡旅客近乎半个世纪之后,即将在今年底卸下这个角色。尽管商店租户、顾客们百般不舍,却也期许这个广场在蜕变后有更好的未来。 经过时间的洗礼,目前还留在位于大丰花园的圣淘沙广场内的租户,最早是于1988年进驻,转眼瞬间,当顾客群也成了朋友,这些老字号的经营者不仅生意在这里,生活圈也在这里。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特别走访这座已计划被拆除的广场,有不少受访租户表示,自小就是该广场的消费者,与家人在那里共度了不少家庭时光。 因此,受访租户们都异口同声表示,自己和顾客们都非常不舍得要离开这个广场。 受访租户表示,该广场的租金比其他购物广场便宜,有着固定的忠实顾客群,这些种种因素相加,让他们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在离开这个商圈后,还能继续“生存”下去。 有租户表示,虽然不舍得搬迁,但这个广场要有改变才有未来,这个变化对广场来说是好事,并且期许它的未来会更好。 从台湾过来成为大马媳妇后,因为想找点事打发时间,梁慈原于1988年,在该广场租了一个小店面,售卖日用品。37年后的今天,一手创立的佳欣贸易公司必须“收摊”,让现年75岁的她百般不舍的同时,也一时间不知道是否还要继续经营这小本生意。 “这个广场要进行拆除,尽管不舍得,但我们租户也没办法。” 回忆当初,她表示,开始在该广场营业时,该广场是个非常热闹的地方,顾客多,生意多,也就从那时候开始累积至今,有了不少老顾客。 “本来孩子们要我就此结束营业,但熟客们都说‘你不能退休,否则不知道要去哪里购买这些我们用惯的日用品啊’,念在还有一批忠实顾客以及可以打发时间,我近期决定了,要在新山班兰市场一带找个落脚处继续营业。” “为此,现在老顾客来到,我就会通知他们我未来的营业地点和联络电话,方便他们以后继续光顾。” 杨玉珍(56岁,人称爱妮,水晶店老板娘)表示,她是千禧年之后入驻该广场经营水晶生意。 她追忆到,2009年进驻做生意的时候,该广场是个旺区,不仅人超多,生意多,管理层也很照顾租户。 提到租户必须在今年12月2日前撤离,她不禁感叹:“真的舍不得,但也无可奈何。” 已处在半退休状态的她表示,管理层在2个月前通知不再续约时,也有献议让租户搬迁到其他商场,但她基于租金问题,决定“以家为店”,在家里继续营业。 “我的生意是靠着一批老顾客支持,尽管往后可能不会再有新顾客,但应该还能继续做下去。” 不过,她还是希望广场管理层多加考虑,让租户在明年农历新年过后才搬离。 王慧萍过去24年来,都在广场内“缝缝补补”,身为一名时装店老板娘,还有着时装设计、裁剪手艺的她,已经累积了不少顾客群。 “当知道广场要拆除后,顾客们都纷纷询问我会迁去哪里营业,但是当我知道必须离开这个地点适中、应有尽有的商圈后,我真的不知道前路如何。” 在进驻圣淘沙广场开业之前,王慧萍自小就是该广场的顾客,自小就和家人到该广场消费。 “不管是顾客还是管理层都很照顾我们小店家。我在这里拥有几十年的回忆呀!很舍不得!” 自15岁懵懂少女时期,就在亲戚位于该广场内的店里忙活儿的郭萌萌,如今52岁了,仍是广场内一家钟表店职员,一生的职场都在这里。 她回忆道,在广场要拆除的消息传出后,她曾在店里遇到一名曾是广场管理人的阿叔,讲述了一些有关广场的历史,她才知道,该广场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几乎快走过半个世纪。 她认为,如果不改变,恐怕这里的市场也做不起来,尽管不舍得,但有改变就有未来,这对这个广场来说是一件好事。 至于顾客,她表示,老板已经决定搬离后就不会再回头进驻这个广场,所以目前已开始向老顾客索取联系电话,方便日后找到营业地点后可以通知顾客继续光顾。 圣淘沙广场管理层发言人向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表示,自有关拆除消息传出后,外界谣言四起;他澄清,该广场拥有人并未易主,而有关未来发展计划会在拍板决定后,对外公布。 向来对推动文化、慈善活动不遗余力的圣淘沙广场,一直以场地赞助的角色,支持社区文化、捐血、宗教信仰等活动在广场内举办。 该发言人受询时证实,随着有了新的发展计划,今年内都不会再进行场地赞助或接受任何一方申请在该广场举办任何活动。 他透露,该公司有意拆除圣淘沙广场的计划,是于去年尾做的决定,但任何的计划,都还在等待有关方面批文才能成事。 他说,在此之前,他们决定先通知租户另作打算,在今年12月2日前就要搬空店面。 “但我们鼓励租户越早搬空越好,因为担心日期越接近越没有人潮或顾客上门。” 他说,该公司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原有租户,因此也有献议租户搬到该公司为大股东的假日广场(Holiday Plaza)里继续营业,就看租户们要不要接受。 “被通知搬迁的,包括广场内的酒店。” 他表示,该公司是于2009年接手该广场。 ■科普时间: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的专栏《新旧对照》,曾以题“新山圣淘沙商业大厦与郑镜鸿”讲述这个广场的故事。 人称“屋王”的亿万富豪高级拿督郑镜鸿,思维理念新颍,将一共8座,6座5层、2座6层的全部广场建筑物似分开实则连成一体的设计、建设出来。各座之间的通道相通之外,四边及中间部份地面,各设有停车场,而且进出口众多。 自80年代起,它是集娱乐、餐饮、购物、旅游、教育于一炉的一个购物中心,启用后一跃而成为新山人、外州人及新加坡人最喜欢一游之处,也一度是新山引人注目的地标。 这广场因业主更动,也曾多次易名。它一开始被称为“新山圣淘沙商业大厦”(Kompleks Sentosa),之后被称作“联和广场(Lien Hoe Complex)”,后来再易名为圣淘沙广场(Plaza Sentosa)。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新加坡20日讯)牛车水珍珠坊的一家熟食店于昨晚发生持械伤人事件,导致两人送院。37岁女子涉嫌持危险武器蓄意伤人被逮捕。知情者表示,嫌凶此前从未光顾,在现场仿如“疯子拿刀捅人”。 《8视界新闻网》报道,位于珍珠坊(People’s Park Complex)一楼的这家熟食店内,地面上有斑斑血迹,还散落着塑料袋、塑料盒盖子和纸箱掉落,像是经过了一番打斗。 警方回复媒体询问时表示,他们于昨晚8时45分左右接获通报,两名伤者分别是41岁和30岁的男子,他们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被送往医院。另一名42岁男子经新加坡民防部队评估为轻伤,他拒绝送院。 一名37岁女子因涉嫌持危险武器蓄意伤人被捕。警方已将一把菜刀列为证物,调查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 不愿具名的知情者表示,凶徒并非熟食店的顾客,之前从未光顾过。 至于当时现场的情况,这名知情者忆述说:“就是疯子拿刀捅人。” 警员也从店内取出两把刀具拍照留证,相信与案件有关。其中一把是厨房刀,另一把是大菜刀。 知情者透露,两名伤者都是熟食店店员。 现场鲜血溅地 两人送院 上述流血事件发生后,现场出现斑斑血迹。 媒体于昨晚抵达现场后发现,这家熟食店的门面前方和后门小巷都被警戒线围住。靠近柜台的地面上一片狼藉,地面有明显的血迹,其中一些被纸巾擦拭和盖着。 现场还有塑料袋、塑料盒盖子和纸箱掉落一地,估计是有过一番打斗。 据了解,干案者和伤者其实互不认识,目前也未知行凶者的干案动机。 媒体晚上抵达现场时看到一名警员在店内与一名中年男子交流,相信是在问话。男子也一边指着血迹一边说话,似乎在叙述事发经过。 到了晚上10时10分左右,两名身穿统一红色上衣、相信是店员的女子从后门走进店内。 民防部队昨晚回复媒体询问时表示,晚上8时50分左右接获来自柏路(Park Road)1号的求助通报。 民防部队将两人送往新加坡中央医院。另一个人被评估蒙受轻伤,但拒绝送院。 柏路1号即珍珠坊的地址。
2月前
那天,我正在商场里挑选毕业典礼用的服装,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招聘启事。没有多想,便决定去试一试,没想到竟然顺利通过面试。就在毕业典礼前,我被告知正式入职的第一天是毕业典礼的第二天。我既兴奋又有些不安。毕竟,毕业典礼刚刚结束,我才刚告别中学生活,一边是对未来的期待与紧张,一边是第一份正式工作的到来。 工作第一天早晨,阳光温暖,我穿着平底鞋走向职场,心里有些忐忑——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踏入职场。朋友们听说后纷纷表示惊讶:“难道不应该好好放松,享受假期吗?”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快就投入工作,也许是为了工资到账时的成就感,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然而,现实很快打破了我的幻想。我们店铺主打高价儿童用品,商品精致却少有人问津。按规定,店内不能坐下,即使是无人的时候。穿着那双平底鞋,我的脚后跟磨出了伤,贴了几层创可贴也无济于事。脚趾长时间被挤压,脱下鞋子时,痛感让我怀疑人生。 在漫长的“站岗”日子里,我有时会透过玻璃看到自己的倒影——穿着制服的身影映在窗上,仿佛凝固在这重复的日常中。每当这时,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仅仅为了那点工资吗?”但再想想,也许我真正追求的,是一种快速融入社会、适应生活节奏的感觉。 有时一天没有收入,作为新人,我连开店和关店的流程都不熟悉,经常需要隔壁店员的帮助。记得有一次,关店时系统崩溃,我慌得不知所措,只能打电话求助。不一会儿,店员赶来,笑着安慰我:“没事,第一次都会手忙脚乱的。”看着他们熟练处理问题,我既感激又羞愧。每当遇到问题,我总是去找他们帮忙,他们总是笑呵呵地帮我解决。这份耐心与热情让我在适应期内渡过了不少难关。 工作虽然单调,但也有许多触动。一次,一个年轻妈妈问我某款童鞋适合几岁的小孩穿。我翻看标签,结结巴巴地回答:“大概三到四岁吧?”她笑了笑,说:“好,我再看看。”她没买,但她的笑让我松了口气——至少我的回答没有出错。 销售不仅仅是卖东西 还有一天,一对年轻父母带着婴儿进店,婴儿好奇地四处张望,父母一边挑选婴儿服装,一边逗孩子玩,笑声回荡在店里。离开时,婴儿奶声奶气地和我道别。我默默地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幸福好像就是这样简单:一个家庭一起分享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虽然他们没有与我多交谈,但那温馨的氛围仿佛也传染给了我。 有一次,一对情侣走进店里,评论着商品,似乎在规划未来的家庭生活。看着他们专注交流的样子,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美好。两个人一起认真思考,尊重彼此的意见,这种感情无论是否消费,都是特别美好的。看着他们,我心里也感到温暖。 还有一对姐妹在付款时问我:“这里是不是小孩子的名牌店啊?”我愣了一下,笑着回答:“我自己都舍不得买呢!”说完,我突然意识到——我还没有孩子,甚至对孩子的生活也没有多少概念。虽然这是我的工作,但每次面对孩子用品时,我总觉得它们有些遥远。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好奇,家长们为了孩子挑选的用心与心血,或许就是他们的幸福吧。 这些琐碎的日子虽然单调,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面对顾客时的微笑要发自内心;销售不仅仅是卖东西,更是建立信任;生活的成本虽然高,但只要合理安排,仍然可以找到乐趣。 孩子的笑容、父母的陪伴、情侣的互动,逐渐让我意识到,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幸福。虽然我还是刚毕业的统考生,离这些场景可能还很远,但每当看到这些顾客时,我感受到生活有无限的可能,而这些点滴,或许是未来某一天,我会真正去体会的。 回想起第一份工作,它带给我的意义,远不止工资。它让我逐渐适应了社会的节奏。虽然这份工作并不忙碌,也不充实,但它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责任与成长的意义。这,或许才是第一份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xingyun@sinchew.com.my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