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面试

2024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给自己放了一个小长假,休息了一个月,便开始踏上了找工作的旅程。那时候,我万万没想到,这段旅程会是一场持久战。在4个月的时间里,我一共投出了超过100封简历。每天都在修改履历、投递简历、准备面试。直到12月,我终于收到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的录取通知——一家世界五百强的跨国公司。 多数工作申请流程相对简单:在线投简历,接到人力资源的电话面试,随后是线上或线下与该负责部门的一至两轮面谈。但一些大型企业的管理培训生项目(Management Trainee Programme)则更为复杂。它们通常设有多轮筛选,包括线上测评、群组面试等,还有特定的申请时间段,因此必须在毕业前就开始投递简历。不过,这些项目往往也提供更系统的培训与轮岗体验,是快速成长学习的好机会。 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有超过九成的面试都是线上进行。只有两次是线下面对面的,那第一次线下面试的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一家大型银行的第二轮,也是最后一轮面试。第一轮我们已经线上进行过,负责人说希望能见我一面。为了这次面试,我从柔佛坐车北上吉隆坡,一路上都在背面试题、做心理建设。但真正坐进那间会议室,面对6位面试官时,我还是彻底慌了神。有一位面试官因为我答得不够理想,直接中途离开了会议室。我知道,机会就这样没了。走出会议室的那一刻,我忍着眼泪,直到坐上回家的车才默默流泪。那天回家后,我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埋怨自己为什么那么没用。 几天后,我和父亲聊天时再次情绪崩溃。他听我倾诉后只说了一句:“你现在就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好事。有人到年纪大了都不愿意反省自己,更别说改变了。”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开始回顾那场失败的面试,把所有不足一一列下来,并逐一改进。 一个月后,我获得了第二次线下面试机会。这次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我仍然紧张,心中有无数个声音说“要不别去了”、“反正又会失败”。但我还是去了。这一次,我不再害怕面对面试官的提问,不再畏惧“被打压”的场面。面试结束时,面试官亲自送我到门口。 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结果,但我知道,我这一次,已经做得比上一次更好了。几天后,我收到了录取通知。 现在的求职方式大不相同 我常常想,我们和父母那一代的找工作方式,真的是两个世界。父母常常担心我们找不到工作,也会频繁地询问,虽然是出于关心,但对我们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压力。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好像都过得很有趣,而我还在家“投履历”,那种落差与焦虑,是外人很难理解的。 父母那一代找工作,通常通过报纸看到招聘广告,然后打电话预约面试。但现在的求职方式大不相同。现在,人工智能(AI)系统会首先筛选简历,接着由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初步的电话面试,最后才有机会进入相关部门的面试环节。如今,求职者甚至需要先通过层层筛选,才能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 不过,互联网的出现也为我们打开了更多可能。我们可以申请全国甚至海外的职位,不再受地理限制。但与此同时,也迎来了“太多选择”的烦恼。越是选择多,越容易迷失方向。 幸运的是,我在这段经历中学到了很多,也想和仍在找工作的你分享一些小建议: 1. 善用大学的就业中心(Career Center),他们可以帮你修改简历、提供模拟面试。 2. 善用网络资源,例如利用人工智能(ChatGPT)协助你撰写求职信(Cover Letter),或分析职位描述(Job Description)的关键词,优化简历。 3. 时间管理,每天安排固定的“专属求职时间”,其他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4. 多准备、多练习,一定熟能生巧。 5. 不要小看自己,找工作只是人生中的其中一个过程,不是一切。 很多人在焦虑“何时才能被录取”,却忘了享受这个过程。这其实是一个很珍贵的过渡期,你可以趁机学习新技能、陪陪家人、做一些平时没时间做的事。等真正开始工作了,这样的自由时光可能一去不复返。 最后,送给正在找工作的你一句话: 你不是不够好,只是还在路上。
2小时前
4天前
5天前
5天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哇,你们00后要求很高。”一个面试官听了我的薪资要求后如是说道。听见这句调侃,内心其实有些不愉快,毕竟这句调侃大有质疑我能力,认为我好高骛远或是自视甚高的潜在含义。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出于好意的间接提醒,让我知道我的薪资期望和市场或公司的标准脱节了。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在说:你的要求不切实际。 依稀记得实习还没结束,家里就询问我是否找到了工作,又或是问我实习的公司有没让我转正。家人的关心自然是善意的,不过这些善意多多少少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一点压力,不再拥有学生这层身分后,我很难心安理得地一直待在家里。与此同时还会有一些同侪压力,许多朋友毕业后都迅速找到了知名公司的职位,起薪也都很可观。我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发展,然而待业期间还是会不自觉地与他们比较,觉得自己落后或者不如别人。 毕业生妥协接受低薪 一些公司会通过求职网站向我发来面试邀请,许多朋友或是家人知道后都建议我去面试。虽然我内心深知这些都不是我属意的工作,也不符合我的职业规划,去面试了也是浪费彼此的时间,但当时还没得到任何录用通知的我在心理压力下还是接受了部分公司的面试邀请,也便有了被面试官调侃薪资要求太高的经历。 幸运的是两个多月后,我成功找到了一份算是符合自身期待的工作。尽管待业期仅有两个多月,可我仍然深刻体会到,若待业时间过长,确实会让人不自觉地开始怀疑自我。读大学时就听过很多人说现在的文凭不值钱,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又或是嘱咐毕业生刚出社会要求不要太高,先慢慢累积经验,之后有能力再向老板要求更高的薪资。我不能说这些话是错的,毕竟现实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然而,盲目贬低应届毕业生的价值和能力对就业市场来说真的是健康的吗?我对此感到怀疑。 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和雇主之间的权力关系本就失衡。雇主掌握着更多的市场信息和资源,在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长期鼓励应届毕业生妥协、接受低薪,不仅会压低人才的价值,更会形成一种“低期望-低回报”的恶性循环。“我要让老板知道便宜没好货”的网络流行语,正反映了社会对低薪现象的普遍不满。 我可以理解职场的现实是复杂而多维的,薪资水平不仅取决于个人能力,还受到市场供需、企业预算以及行业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然而,如果当初我轻易降低了自己的要求,或许就无法得到现在的职位。尽管如此,我并非主张大家都不要降低期望。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是独特的,我的情况并不能套用在所有人身上,职业规划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审慎评估,并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不久前,我和我的华文老师聊起各自的近况时自我调侃了一句:“我现在算是失业人士。” 老师回应我:“不是失业,是待业。” “失业”和“待业”有着微妙的区别。失业似乎意味着无所作为,待业则意味着正在积极寻找机会,这个过程是充满希望与可能的。祝福所有还在求职的朋友面对任何环境都能保持耐心与信念,最终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机会。
5月前
6月前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