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艺术
笔记本
“吉卜力风”AI绘图 算不算亵渎原创艺术?
近来,人工智能(AI)绘图技术掀起了一股全新的创作风潮,用户只需输入简单的文字指令,就能借助ChatGPT 即AI 工具生成充满吉卜力动画风格的图像。 这种「一键生成宫崎骏风」的玩法迅速在全球社交平台蔓延,从 X (Twitter的前身)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无数网友争相晒出自己用AI绘制的梦幻场景。其中还包括广为人知的网络梗图经过AI的二次创作。 然而,这股热潮也掀起了人们对原创艺术的争议:当AI能轻易模仿大师画风时,这是对原创艺术的颠覆,还是一种亵渎? 事件背景 事件最初的爆点源自西雅图软件工程师(Grant Slatton)的一次发帖。 在OpenAI宣布升级ChatGPT图像生成功能的第二天,他在 X 上分享了一张AI生成的”吉卜力风格”全家福。 画面中他与家人、爱犬都被转化成了极具辨识度的宫崎骏动画风格,截至 4 月 3 日已获得 4.5 万点赞和超过 5,090 万次浏览,引发了大众对这一趋势的关注,直接推动了这场AI艺术风潮的全球性蔓延。 先从吉卜力工作室说起,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由宫崎骏、高畑勋与铃木敏夫于1985年6月创立,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小金井市。 “Ghibli”原是意大利侦察机的名字,意为撒哈拉沙漠的热风,象征他们希望带来一阵吹遍动画界的新风潮。因为误读成“ジブリ”(Jiburi),这个发音反倒成为今天全世界动画迷的共同语言。 从1986年的《天空之城》起,到后来的《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千与千寻》,吉卜力凭借奇幻世界观、细腻手绘、深刻人文主题,一步步成为日本动画电影的代表性存在。 ChatGPT服务器差点“烧穿”? ChatGPT 是由 OpenAI 开发的人工智能对话模型,于 2022 年 11 月正式上线,仅用 5 天便突破 1亿用户,成为史上最快达到1亿月活跃用户的应用程序。 ChattGPT最初以文字对话功能为主,迅速吸引全球关注。虽然 它早在 2023 年就会画图,但真正引爆“吉卜力风潮”的,是2025年3月25日发布的 GPT-4o 多模态模型。 4月1日, OpenAI 首席执行长山姆·阿尔特曼更新动态,他透露,在最初上线时,ChatGPT 花了 5 天时间才迎来 100 万用户;而这次,图像生成功能一开放,仅 1 小时就涌入 1 亿访问量,远远超出团队原本预期 这波“吉卜力风潮”不仅席卷社群,连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都亲自下场,换上了一张 AI 绘制的吉卜力风格头像。 并非亵渎艺术,AI公司认为是一种创新 从AI公司的角度来看,AI绘图并不被视为对原创艺术的“亵渎”,而是科技发展中的一种“转换性创新”(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那AI的模型是怎么学画画的? 随着AI绘图技术的发展,像 Stable Diffusion、DALL·E、Midjourney,这样的扩散模型(Diffusion Moedel),让任何人只需输入一段文字,就能生成一张精致图像。 扩散模型 (Diffusion Moedel)如墨水在水中扩散,基本机制是从“噪声”中生成图像即先对真实图片加噪声破坏,然后反向“去噪”恢复图片,训练AI去理解图像结构和风格。 这些AI模型的训练数据通常来自互联网上公开可获取的信息,包括开源图像网站、艺术平台甚至是社交媒体帖子。 AI公司主张,AI绘图模型如DALL·E 或 Stable Diffusion,所生成的内容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得来的原创输出。其背后的扩散模型通过学习图像的统计特征,例如:构图方式、颜色使用、物体结构等,并在生成过程中从纯噪声出发,逐步重建图像。这一过程类似艺术家的“灵感拼接”而非“复制粘贴”。 宫崎骏:“这是对生命的极大侮辱” 从创作者的视角来看,AI生成的艺术作品确实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甚至让部分创作者感受到直接的威胁。 宫崎骏长子·宫崎吾朗表态:“父亲无可取代”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长子宫崎吾朗于4月2日告诉法新社,AI 可能有夺走日本动画艺术家工作的风险,但他身为吉卜力工作室创意命脉的父亲,宫崎骏是无可取代的。 宫崎骏早前看法:“这是对生命的极大侮辱” 在2016年,某家日本电信和媒体公司利用了AI,展示了AI学习模仿人类行走的视频。视频中的动画人物用头部行走,画面极为怪异,他们称此技术还可以用于丧尸游戏。 观看后,宫崎骏立即表示,这种AI创作是对生命本身的侮辱。 他提到,这个视频让他想到了他的一位残疾朋友,那位朋友连击掌都很困难。宫崎骏称,自己完全无法忍受这种视频,无法理解为何有人会去创作它,他认为这些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痛苦。他甚至感到,随着这种创作的出现,世界末日似乎已近,因为人类已失去了创作的自信。 宫崎骏进一步强调:“如果你们想做这种令人作呕的东西,这是你们的自由,但我绝不会与之有任何牵连,这是对生命的极大侮辱。” 其他艺术家表态:“禁止未经许可使用人类创作的艺术来训练AI” 在2024年,就有超过1.1万名创意人士(creative professionals)签署公开信,包括奥斯卡获奖演员朱莉安·摩尔(Julianne Moore)、作家詹姆斯·帕特森(James Patterson)和电台司令乐队的音乐人汤姆·约克(Thom Yorke),呼吁禁止未经许可使用人类创作的艺术来训练AI。 其中提道,“这些模型及其背后的公司剥削人类艺术家,在未经许可或付费的情况下使用他们的作品来构建与他们竞争的商业AI产品。” 作曲家兼Stability AI 前高管埃德·牛顿(Ed Newton-Rex)也表示,全球创意人士正面临关键时刻,因为关于 AI 训练的法律诉讼和立法正在展开。 他指出:“许多生成式 AI 公司未经许可使用创作者的作品进行训练,这对那些被 AI 公司剥削的艺术家、音乐家、演员、作家和其他创作者来说,是一个重大问题。” “AI=癌” 入行五年的游戏原画师石露表示,许多游戏开发公司已开始使用AI,缩减了美术团队的规模。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几个月内,原画师的稿费从每张2万元降至仅4000元。 如今,一些中低级原画师已经成为AI的“打工者”,这一现象几乎成了行业常态。 大部分时候,甲方一天能生成100多张AI角色图,而石露和他的同事则负责对这些图进行修饰。最初,调整主要是修改细节,但现在已经沦落到给AI图补鼻毛和黑头,这种情况让人感到沮丧。 石露用“癌”来比喻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的情绪化反应,将AI视为摧毁传统行业的毒瘤。而反对AI称支持的人为“癌哥”。 法律角度:AI公司是否侵权? 目前已有不少AI侵权案件,许多艺术家纷纷提起诉讼,而这些案例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 美国艺术家起诉AI工具Midjourney著作权侵权案败诉 于2023年,美国艺术家莎拉·安德森(Sarah Andersen)、凯莉·麦凯南(Kelly McKernan)和卡拉·奥尔蒂斯(Karla Ortiz)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工具Midjourney提起的著作权侵权诉讼近日宣判,法院裁定原告败诉。 法院结果: 艺术家败诉 北加州地区法院认为,原告的直接侵权指控不够清晰,未能具体说明Midjourney如何训练其AI产品,也未能明确区分Midjourney自身训练行为与使用Stable Diffusion(稳定扩散)技术的方式。 AI用户看法? 早在2023年3月初,网易旗下的轻博客平台LOFTER上线的一款头像生成器,用户可以通过这一功能设置关键字词从而自动生成AI头像。该功能上线后,部分用户并不认可,有的甚至选择了停更、销号,并换上了“反AI”标志的头像。 那你对AI生成式工具又是如何看待对呢?你认为会帮助创作者,还是让原创艺术的价值变得更加模糊呢?
53分钟前
笔记本
星云
创作者的作品/李秀云(哥打峇鲁)
这是曼谷现代美术馆的作品,这一层的展览馆,展示的作品都是佛教相关的展览品。这幅作品是佛像,却用着类似反光的材料,我看不清楚展品,却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佛祖的塑像。我不知道创作者所要表达的画面,因为也没有说明。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美术馆,第一次接触美术馆,觉得现代艺术家的作品都各有特色,每一个作品,都可以展现艺术家自己的个人风格。 当然还有其他的展览品,也吸引了我去好好地看,好好地欣赏,然后拍了好多的照片。当我在写作,我采用的照片,可以诠释我的文字。我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明白,可是我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朋友告诉我,我的文字只有我自己明白,然而她也懂,是因为她了解我。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他人,那就是创作者必须诠释其作品的原因。 当我在教导小孩,我已经不在乎他们的对错,而是告知我的观点、社会意识,然后选择接受他们,接受他们就是个体,接受他们的不同点。小孩的世界,就是这么的多姿多彩。我选择接受他们,是因为我也是其中一位。 当我在告诉他人的我的意见、我的立场,我也不期待他们会接受。因为每一个人的看法不一样,甚至是对立。当然,离开了一个立场对立的圈子,会觉得比较轻松,不是因为没有人会认同我的看法,而是我无需在乎。 当我看着眼前的这幅作品,我可以告诉自己,就算站在前面,却看不到自己。可能有一点点吧,但那也是非常模糊的模样了,隐隐约约地,我只看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 不要太期望别人的认同 我认为,我们连自己都无法看得清楚,又何况是别人呢?所以,也别期望看清别人。 我来到泰国旅行,这是一个充满着佛教色彩的国家,一个自由度极高的地方,一个可以做自己的地方。他们可以为了生活而忙碌,当然也有的选择悠闲过日子。当我来到寺庙,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肤色不同的人,甚至来自不同的国家,甚至没有太多的枷锁,那就是自由。 我看着这幅画便想,它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别把眼前所看的,看得太清楚,而是要多一层思考,思考到底是要传达什么信息。当然我没有很认真地去看,因为我觉得自己还会再来,再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再以不同的年龄段去诠释。 记得以前很喜欢看书,阅读了许多外国作者的书籍,看着他们在书中所表达的内容,甚至如何去应对的方法。在很茫然的时候,我确实是得益不少,学习了如何去过日子,如何去面对问题,甚至是面对了人生。或许从书中看到的就是作者自己,或许那正是他们所面对的事情。 阅读也让我度过了许多的难关,教导我如何去生活,教导我如何接受自己,甚至是别人。可是,我还是我自己,别人是无法取代的,甚至也无法理解我的内心世界。我不再困在书中,走到外面,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看到的是立体的画面,感受到具有动感的环境,而不再是在文字中打滚。我发觉,那也是值得去思考的! 当我在编写自己的书籍,我在讲述自己的世界,分析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理念,可是那是我自己。所以也别期望别人会接受,甚至是认同。所以我在阅读别人的书籍时,我也是这么认为。 我去外国旅行,会尝试参观当地的当代美术馆,看看创作者的作品。这并不代表我是一个艺术家,而是我想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思考,这更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我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但是,我想要明白,想要思考!
1天前
星云
全国综合
安华:不能只重经济发展 文化艺术也需推广
(吉隆坡8日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今日吁请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国家艺术画廊及国家档案局,大力推广马来西亚杰出人物或文学家的文学、艺术与文化作品。
2天前
全国综合
百格新闻
印尼Setali联合创始人 因坦·安吉塔·普拉蒂维 | Intan Anggita Pratiwie, Setali Indonesia
你是否有不想要的破旧衬衫?别扔!把它交给因坦·安吉塔·普拉蒂维(Intan Anggita Pratiwie),她会把你的旧衣物变成全新的时装。这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回收艺术家兼可持续时尚研究者是Setali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家致力于可持续时尚的社会企业,希望将可持续时尚推广至大众。 Have you got an old worn-out shirt you don’t want anymore? Don’t throw it away! Rather, give it to Intan Anggita Pratiwie and she will turn your textile waste into a brand-new piece of fashion. The recycling artist and sustainable fashion researcher from Indonesia is the co-founder of Setali. A social enterprise that is committed to sustainable fashion and wants to make it inclusive so that it can reach all people.
2星期前
百格新闻
星云
画家的阿杂/迈克(金宝)
学校假期跟舒颖姐回她的家乡峇株巴辖,回程时顺道绕到麻坡拜访久未见面的画家翁文豪大哥。在普罗大众的眼中,豪哥是那个擅长透过彩绘和艺术角度,独特地将一石一花呈现在其画作里,坚持了将近40年,永不厌倦的艺术家;而这位艺术家其实还有另外一面,他很会做阿杂(Acar)。 那个炎热的下午,我们打包了一些糕点,在画家的画廊聊天,三个人围坐一起,谈笑风生。喝过下午茶,我自动自发收拾,把用过的杯子放回他的厨房。厨房里,目睹那切得长短大小均匀的红萝卜和小黄瓜,犹如一揽子的艺术品摆放在煮食的地方,心里不禁发出声声的惊叹。 我没有艺术天赋,美学对我而言始终是很疑惑的学问。接触画家,让我领悟艺术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执念和坚持。画家的阿杂,看似一门简单的厨艺,但精湛之处就在选食材和刀工。从什么品种的小黄瓜用来做阿杂最合适,到那些红萝卜和小黄瓜等究竟要切多长多厚才能传达最佳的口感,他都一一细微研究,失败了不放弃,检讨改善,继续研发改进,因此他现在做出来的阿杂才与众不同,也受到身边许多朋友的喜爱。 望着那些切好的红萝卜和小黄瓜,我可以想像画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黄昏时刻,阳光从天边洒落,洒在他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辉。岁月是无情的,画家使劲用着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熟练地挥着刚磨锋利的刀,按部就班把那小黄瓜、胡萝卜和洋葱等等切成自己的理想尺寸,忘了时间的存在,就像他平时拿起画笔,废寝忘食地画着,也不懂时间悄悄流逝,拼命打造一个有情的世界。 画家的每一刀都是那么的精准,仿佛在切割的不只是蔬菜,还有岁月的点滴。那些新鲜的蔬菜在他的刀下逐渐变得整齐无比,整齐得就像他的一生,简朴而有序。他用他的画作,用他的阿杂,告诉了我们:“简单,也是一种精彩!” 不用煮不用炒的酸辣开胃菜 我好奇地问画家:“怎会选择做阿杂,而不是其他的美食呢?麻坡美食那么多。”画家告诉我,他是一次出席马来婚宴,吃到美味的阿杂,爱上了,便四处打听做法和配方,然后自己研究如何把这特别的腌菜做好。在马来西亚,阿杂通常与马来餐和娘惹餐一起食用。它常作为开胃菜或配菜。它的存在增加了餐桌上的风味和口感。工作环境,我也经常会吃到马来风味的阿杂,那是最精简的做法,把小黄瓜、洋葱、黄梨和辣椒腌制,不用煮不用炒,接近西方国家的沙拉,但它酸辣开胃,吃了油腻的食物,再吃这道开胃菜,感觉非常搭配。 缘分未到,我至今还没品尝过画家的阿杂,但从他在脸书挂上的图片,大概可推断他做的阿杂其实是依据马来传统与娘惹饮食文化的混合,用姜黄、辣椒、花生、虾酱、糖、醋等调料腌制的阿杂。阿杂和画家的画作一样,成为了他生命的艺术品,用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观念和世界观的一种形式。 阿杂的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贸易时代。那个古时候,前来做生意的商人从印度、阿拉伯、中国和欧洲等地带来了各种香料和食材,这也给我国的饮食文化带来许多影响。腌制食品是当时保存食物的一种常见方式,阿杂的制作方法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道美食所反映的正是这里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饮食习惯也就有不同的阿杂做法。 简单地说,阿杂不仅仅是美食,它还蕴含了文化和历史。腌制,是从前冰厨还没有那么普及时,保存食物的方式,传承了数代人的智慧和辛劳。有一次到马六甲旅行,我吃到了传统娘惹风味的阿杂,总会想起阿杂背后的传承故事。 画家强调说,他的阿杂源自于马来风味,但经过时间的磨炼和他努力的成果,阿杂已成为画家独特的阿杂。阿杂,酝酿了画家的日常故事,累积着属于他岁月的记忆。 我试着想像,有一天画家耐心地把他制作阿杂的心得和配方无私地传给后人,就像他的画功一样,传承给年轻的画家,我可以预期厨房里的欢笑声:“不是这样子切的,要切成这样……”无论画作或阿杂,在画家的手中,自然变成了一种神奇的魔法,赋予了属于各自的独特灵魂,吸引身旁的知音者。 以画家现在的情况,其实都无所谓了,无论是画画或做阿杂,自己开心最重要,当然如果你也懂得欣赏,最好不过,乃是一种额外的奖励。 出席马来朋友的婚宴,炙热的阳光下,餐桌上一大盘的阿杂,香味弥漫四周。每当闻到那股熟悉的酸辣香气,那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带我回到了父亲带我来参加马来婚宴的记忆中。当那混合了酸、甜、辣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去,满心欢喜期待一口舌尖上的幸福味道。当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阿杂,那酸辣的难忘味道,仿佛拉近了我和父亲的距离,感受亲情的温暖。 阿杂,承载的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岁月的记忆,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情感纽带。在那酸辣的滋味中,我品味到的又何尝只是食物的美味呢?阿杂,混杂了我思念父亲的味道。
2星期前
星云
周刊专题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陈艾霙的5个系列作品,无论是自然的诗意表达、都市的冷静反思,还是对人性温情的赞颂,都体现了画者在美学追求上的深度与广度。她以多样的艺术语言,将冷暖对比、粗细结合与光影交织融为一体,赋予画作丰富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内涵。
3星期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观看的方式/02】影中人生:看东南亚皮影戏中的包容艺术
马来亚大学亚洲艺术博物馆(MOAA)时隔近10年再度举办皮影戏展览。今年,该馆携手澳洲摄影师兼艺术家康斯坦丁(Constantine Korsovitis),推出东南亚皮影戏专题影像展——A Life in Shadows: The Story of Wayang Kulit,汇集了东南亚极具代表的皮影艺术珍品,全面展现皮影戏的文化深度与艺术价值。
3星期前
周刊专题
华社
艺术设计学院涵盖面向最广 台应大高度接轨业界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是台湾唯一设有艺术与设计两大学院的大学,另外一个是民生暨管理学院,完全是以应用科技为主,并结合业界的合作,让学生们提早掌握就业机会。
3星期前
华社
北马新闻
《时间戳》槟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 蒙古艺术家视角 探索跨文化创作
槟城艺术界首次迎来两名蒙古艺术家巴特尔佐力格(Baatarzorig Batjargal)及诺敏博尔德(Nomin Bold)参与《时间戳》槟城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这对艺术家夫妇将在槟城逗留至3月21日,欢迎民众在这段期间前往目前在槟州立法议会建筑物设立的展览参观他们的作品,并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感受蒙古艺术家带来的别样视野与灵感
4星期前
北马新闻
大柔佛焦点
郑培书巡回摄影展 邀你感受生命起伏
(新山9日讯)以黑白为基调的26幅摄影作品,带领观众走过童年到耆老的岁月,感受生命的起伏。
1月前
大柔佛焦点
好料推荐
老土?听不明白?很吵? 年轻人也爱粤剧
“老土”、“听不明白”、“很吵”,是很多年轻一辈对粤剧的印象。虽然他们当中有人会因为舞台上粤剧角色的华丽衣裳及脸上独特且分明的化妆很是心动,立即被圈粉,甚至对这种表演形式存有一万个好奇,但终究还是吸引不了他们踏入剧社,学起粤剧来。
1月前
好料推荐
最新文章
夺3奖奠定大马舞蹈家地位 黄结逰舞出多元姿态
“我始终坚信的是,艺术一定是看得懂,能够被理解的。相反,看不懂且不被理解的,不应该被称为艺术。”
1月前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天赋惊人充满想象力 星儿用画笔连接外界
23岁自闭症女孩曾提宣用画笔勾勒出她独特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星星的孩子”在艺术领域的惊人天赋。
1月前
最新文章
VIP文
萧泰武陪儿玩出契机 黏土捏出温馨故事
一双巧手,一颗细腻的心,黏土手作达人萧泰武用黏土捏出无数温馨的故事。
1月前
VIP文
即时国际
瑞士珍藏梵谷等多位大师画作 首次伦敦公开展出
伦敦著名的科陶尔美术馆去年底成功举办“莫内与伦敦”特展,创下史上最高参观人数后,今年再次推出重量级展览,首次与瑞士知名的奥斯卡莱因哈特博物馆携手合作,精选25幅镇馆画作,破天荒第一次在国外展出。
2月前
即时国际
大柔佛焦点
促进和谐和艺术 廖雅琼建议设文化舞台
(居銮15日讯)居銮海南会馆会长廖雅琼建议居銮市议会,建立各民族共用的文化舞台,让所有喜爱艺术的朋友,不分种族和文化背景,都可以展示各自的才华。
2月前
大柔佛焦点
更多艺术
下一个
结束导览